“边缘化”:别让图书馆成为少数人的天堂

1975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国际图联明确地赋予图书馆四种社会职能,即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图书馆收藏文献资源,并将资源与信息加以利用,整合成为可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推动相关机构信息建设与发展的二次有用资源。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图书馆也进一步被赋予了活跃与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文化娱乐功能。

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的构建进程中,尤其是近一到两年来,随着公共文化体系的不断完善、文化共享工程的大力发展等等,一切有利杠杆似乎都在向图书馆倾斜,它们跷起了一幢幢漂亮的新馆、一个个便民的社区图书室、一项项前沿的信息建设项目,图书馆走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最前台。

然而,能被杠杆跷起多高,完全取决于支点的选择。支撑图书馆向前的各个元素,是否坚实地构成了跷起杠杆的支点?图书馆的发展前途,真如表象上的这般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吗?进行居安思危的前瞻和预警,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由此人们也观察到面朝阳光的图书馆背后的一些阴影。

阴影表现一国家图书馆到馆人次跌破400万大关

据统计,即将在2009年迎来百年诞辰的国家图书馆,在2002年达到有史以来接待读者人次的高峰,共计498万人次。

2003年除“非典”期间的45天国图闭门谢客外,这一年累计接待读者人次448万。这一数字到了2005年,下降至445万,2006年则无力叩开400万大门,实为390万人次。国图业务处处长汪东波曾无奈地表示,不仅国图,国内其他图书馆也都普遍存在到馆读者数下降的问题,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都面临这一局面。

阴影表现二上海拥有公共图书馆之人均水平与国外差距大

《2007上海文化蓝皮书》显示,上海公共图书馆的人均拥有水平,仅为6.15万人拥有1所公共图书馆,与平均2万人拥有1所公共图书馆的国际标准相去甚远。而且,在上海最新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中,许多地方的街道或乡镇图书馆被归于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馆名下,图书馆的垂直管理体系被打散打乱。

阴影表现三“图书馆之城”深圳图书馆面临尴尬沈阳持图书馆借阅证市民仅占全市人口的1.71%

2006年,有“图书馆之城”之称的深圳市顺利实现517家社区图书馆达标,社区图书馆普及率达到80%。然而,在深圳文化界人士对社区图书馆建设及作用与政府投入是否相符的争执与暗访中,有人质疑社区图书馆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管理落后,很多社区居民并不知道身边有个免费的图书馆,以致一些社区图书馆门可罗雀,甚至沦为“活动室”、“棋牌室”,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无从发挥。

作为东北三省的工业、经济重镇,沈阳人口众多,约达700余万。据统计,辽宁目前拥有各级图书馆128个,其中省会沈阳拥有至少5家公共图书馆,即辽宁省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及各区图书馆。

但在人口众多的沈阳,真正走进图书馆、成为持证读者的人却仅有不到12万,其中辽宁省图书馆持证读者约为4万人,沈阳市图书馆4万人,沈阳少儿馆2万人,其他区馆约为2万人,持证读者仅占全市人口的1.71%。

阴影表现四图书馆学教育优势减弱、规模萎缩

2007年初召开的中国图书馆学会新年峰会上,陈传夫、范并思、于良芝、李超平等图书馆学教育大腕为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敲响警钟,并一致提出图书馆学教育面临规模萎缩、地位下降的危机趋势。

据悉,自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重新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开始,全国范围内原先开设的40余个图书馆学本科专业下降到20个,其中还有很多学校招生规模持续萎缩,甚至已停止招生。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为例,每年图书馆学本科专业仅招收7、8个学生。而在这所全国信息管理专业的最高学府当中,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走向也令人堪忧,该系毕业生当中50%以上选择读研,其他分布于各个企业,真正进入图书馆工作的学生并不占多数。于良芝与李超平两位老师曾向一同开会的图书馆馆长们抱怨为什么不要他们的学生。

结合世界范围内图书馆发展的大趋势,有人质疑,图书馆会否走向“边缘化”?其实,有关图书馆走向边缘化的讨论,在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兴起的2004年前后,就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甚至追溯到更早的1982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兰开斯特就曾预言,进入电子媒介高度发展的21世纪,传统图书馆将逐渐消亡,这就是著名的“图书馆消亡论”。作为图书馆界的“第三只眼”,通过采访记者发现,面对“边缘化”甚至“消亡论”,馆界人士并不认可,但却冷静地面对并分析着图书馆背后的种种阴影。

阴影分析一互联网的便利让读者远离图书馆

面对国图到馆读者数量下降,业务处处长汪东波坦言,网络的普及对国图乃至整个图书馆业颇有冲击。有网友曾在他的博客中道明“边缘化”的原因所在:电子技术的全面挤压,当今图书馆在社会(信息)知识传递中的地位从中心滑向边缘之势有目共睹,电脑、网络乃至手机越来越成为公众传递和了解公开信息的主要渠道。

美国近期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利用Google检索信息或文献已经超过发电邮而成为人们上网时的最重要活动。可想而知,在仅次于美国(2.11亿)而拥有1.62亿网民的中国,利用互联网检索信息、阅读免费的电子图书也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活动。

作为专业信息咨询机构,民族图书馆拥有目前全国最为完整的55个少数民族的多种文献,但馆长吴贵飙也无奈地表示,曾经,图书馆是学者、学生在研究工作中极为依赖的组成部分,但网络信息无孔不入的今天,图书馆却退居二线,成了可有可无的辅助,“很多时候,民族文献的研究者只有在相关资料在网上搜索不到的情况下,才会想到图书馆。相比较网络而言,到图书馆查资料,的确是更耗费时间与精力。比如,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检索的效率等等。”由此,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构建方向和服务模式也悄然变化,从单一的纸质资源而更多转向电子数据库、网络平台的构建及网上查询的提供。

阴影分析二国家给的钱,够用了吗?

面对上海地区图书馆人均拥有量与国际标准的巨大差距,人们不禁感叹,跻身国际化大都市行列的上海,物质生活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但文化生活平均值何以差之千里?上海已是全国范围内公益资金投入文化建设最多的地区之一,但国家给的钱就足够用了吗?上海虹口区图书馆馆长李果表示,只是“十一五”期间虹口区图书馆的经费投入才得以大幅增加,在2002、2003年前后,图书馆曾面临工作人员工资都发不出来的窘境。

大而话之,尤其是对于散布于全国2000多个区县的基层图书馆,钱这“阿堵物”更是堵住图书馆发展的一块巨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李国新教授曾在广泛调研后表示,县级图书馆只要每年有5万元购书经费,就能够保证正常发展。然而,这“5万元”也并非馆馆都有,很多县级图书馆2006、2007年的购书经费还停留在3、4万元的水平。更令人堪忧的是,在临近朝鲜的延边地区,由于当地政府对该地区图书馆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延边图书馆多年发展无门,从而接受了大量来自韩国民间组织的图书捐赠,中文读物与韩文读物比例悬殊(韩国读物占优),吸引了大量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来此阅读,这种有意无意的“文化渗透”,极大违背了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机构的文化普及功能。

公共图书馆如此,专业图书馆会好一些吗?吴贵飙表示,民族图书馆近两年来不断上马大项目、馆舍条件也极大改善,“但是图书这一块,从资金投入来讲,还是面临很大缺口。”吴贵飙介绍,如果民族图书馆实现全面建设、达到预期标准,仅业务费开支(包括建立数据库、提供网上服务)就需要1000余万元,而今年业务经费国家拨发仅有100万元——这远不是差之毫厘的问题。“图书馆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资金投入不到位,数量比较少,没有足够的资金建立数据库、打造网上平台。”吴馆长说。或许民族图书馆的例子有些极端(吴馆长也承认由于专业性强、覆盖面窄,整个民族文献研究事业的资金拨发力度相对较小,处于中下水平),但资金的短缺的确是很多馆长面临的最为普遍的问题。

目前,虽然图书馆界不遗余力地向有关部门呼吁,通过法律法规保障图书馆业务经费的到位,但却总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无可奈何花落去”。

阴影分析三公共阅读氛围尚未形成

面对深圳与沈阳这一南一北的尴尬,沈阳市图书馆馆长杨学义认为,目前相当一部分人对图书馆的认识比较模糊,对图书馆的功能作用还没有太清楚的认识,社会风气浮躁,也使许多人不能静下心来捧起书本。国家图书馆采编部的何文波表示,图书馆面临的功能减弱、吸引力有限等诸多问题,根源在于整个中国社会还未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和有效利用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图书馆的特长在于提供专业化的一对一信息服务,读者与科研人员需要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当大家都积极地利用图书馆、发现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和必要性的时候,无论大馆小馆,就都会有比较良好的发展空间了。”

采访中,馆界人士特别提出图书馆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全民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公共图书馆作为与其他公共设施相配套的文化机构,国家需要出台明确政策,从立法、体制等角度上,确立其中心地位。图书馆如无体制保障,就无法在物质条件和收藏文献上满足读者需求,从而丧失吸引力,造成到馆读者数量下降,图书馆影响范围缩小,地位受到质疑,无为亦无位,图书馆无法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发展得不到保障,由此形成一个螺旋下降的恶性循环链。

阴影分析四图书馆学教育发展迅速但实践性不强

身兼图书馆学系主任及副馆长职位的南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柯平表示,图书馆学科“濒危”及就业堪忧的讨论并不客观。“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图书馆学教育发展非常快,教学已经在引领图书馆学的发展,因此教育并不落后,图书馆也已经意识到图书馆学教育的重要性。但有些人单纯从就业难的角度批评馆长不要图书馆学系毕业的学生,这是一种悲哀。我们要理解馆长,图书馆在上世纪90年代招聘大量的非专业人员是必要的,比如计算机、统计专业等等,这是符合图书馆自身发展规律的。相对于其他一些专业,图书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算是比较好的了,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图书馆专业的毕业生都进图书馆或者都能够顺利就业,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不认为这是图书馆学教育的失败。”

图书馆是专业信息服务的集大成之地,因而需要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人才,同时,图书馆编目工作的专业性也对图书馆学教育提出了在实践性上的高要求。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执行副馆长孙继林曾介绍,近两年该馆引进的13名员工中,只有3名图书馆情报学的毕业生,其他都是生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从工作情况看,图情专业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多大差别,但是在应聘时,图情专业确实没有优势,”孙继林说,“对于图情专业的毕业生,我们会提编目、检索方面的问题,图情专业毕业生大多答不出,因为基本没有编目实践。应聘时技不如人就可能被淘汰。”

另一种情况是,图书馆还是有来自上级安排的“空降兵”。比如,吴贵飙就表示目前存在图书馆需要的人员进不来的尴尬现象。图书馆基于综合因素考虑,每年都会申报上级领导部门,吸纳所需专业人才,但上级部门在权衡资金支出等非业务因素后,往往制定出有别于图书馆需求的进人标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常说的“空降兵”,虽然也是学历相符,但专业却差之千里。

同时,一些基层公共图书馆待遇不高、条件有限,也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即使在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应届毕业生频繁跳槽现象也层出不穷。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原馆长姜建成就曾表示,毕业生到图书馆就业有感于待遇不高、机制老旧,在拿到北京户籍不久便匆匆离开,这对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与人才培养十分不利。

如柯平所言,图书馆事业,肩负着很重要的社会责任,大量工作要靠自己完成,而不能等待社会的主动关注。在目前国家推动文化建设的力量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图书馆需要抓住机遇再度实现辉煌。博尔赫斯曾经感叹地说过:图书馆,那是天堂的模样!在经济、物质水平快速发展的中国,但愿人们能够真正有感受这般美好的机会,别让图书馆成了少数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