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狂人”李书福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zqa/jzqa201810/jzqa20181023-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zqa/jzqa201810/jzqa20181023-1-l.jpg
  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起来的李书福的创业历程,几乎就是民企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当中国因改革开放出现巨大需求的时候,他在台州做照相生意;20世纪80年代,当全国出现家电热的时候,他在做冰箱;1989年,当中国市场经济萎缩的时候,李书福也和很多小企业主一样把自己辛苦经营的冰箱厂交给了政府;之后,他去深圳大学学习,期间还在海南房地产转了一圈;20世纪90年代,当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同时出现了建房热的时候,他在做建材;再晚一些,李书福发现了摩托车的商机,他开始生产摩托车,随后毫不犹豫地踏进了汽车行业。
  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2000年前后,在央视《对话》栏目上,李书福说要做汽车,大家觉得太可笑了,觉得不可能。李书福是背着挎包给人照相出身的,后来做了一个摩托车公司就很了不起了。他说要做汽车,底下的人连我在内都绝对不相信。”
  说他是“狂人”也好,说他是“疯子”也罢,李书福的“疯狂”并不是商学院里的教科书可以定义的企业家.如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言,在中国商界,李书福是一种可能性。
  造车前史:“狂”于致富
  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在四兄弟中排行老三,整个学生时代,李书福都是在台州度过的。“我是在浙江台州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长大的。”李书福说:“第一不怕苦,第二不怕穷,第三当然更喜欢致富了!”他敢司敢拼,豁得出去。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始为中国打开“谋富”大门的探索后,在浙江省台州路桥区李家村,一个骑着破日的“二八式”自行车的少年也开始了他的谋富之路。
  高中刚毕业的李书福向父亲要了120块钱买了台相机,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干起了为别人照相的谋生。一年下来,李书福赚到了2000块,开了个照相馆。人们喜欢挨着汽车照相,李书福发现了,就找人在照相馆里画了一辆汽车,来照相的人都很喜欢贴着汽车画照相。
  后来,就是在这个照相馆里,李书福挖到了他真正的第一桶金。他很快发现,冲印照片的显影液里有银的成分,可以通过加氯化钠的方式提炼出来,而且纯度相当高。在1983年的台州,这个简单的方法成了李书福创业的起点。李书福于是关了照相馆,卖了相机,跑到台州大大小小的照相馆去收购显影液,而当这些技术被其他人也学会了,他又看到了冰箱的机会。李书福成立了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这一年是1984年。这是一个标准的台州式小工厂,几乎所有的经营者都是自己人,除了李氏四兄弟,还有他们的亲戚。到1986年转而生产冰箱时,工厂的产值已经达到了四五千万,职工已近百名,在当地很有名气。不满现状的李书福又成立了北极花电冰箱厂,电冰箱生意让李书福变成了千万富翁。但是,仅仅三年后,正处于发展巅峰的北极花冰箱厂因为未列入轻工业部定点厂目录而受到禁止,李书福把工厂、库存、土地连同厂里的存折都上交给了政府。
  李书福似乎始终是一个奔跑的狂人。关掉工厂,兄弟散伙以后,李书福一个人南下去了深圳。他在深圳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车,一辆国产的中华牌轿车。后来,李书福说:“从买了第一辆车以后,我就想造汽车了。”但是八年以后那第一辆吉利豪情才下线。
  进入20世纪90年代,广东出现了中国内地第一波房地产热,李书福也一脚踏进了海南当年房地产热的浪潮,然而浪潮过后李书福几乎血本无归,积累了几年的心血化为泡影。但是房地产热却让他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就是房地产热带来的装修热。从海南回到台州的李书福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我只能做实业。”李书富把一种叫做镁铝曲板的进口装修建材带回台州,开始了又一次创业。不久他的工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张镁铝曲板,后来又成为全国第一家铝塑板生产厂商。因为他发现镁铝曲板市场的商机比别人早了半年,所以销量惊人,1992年销售额达7000多万元,1993年达1.5亿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都是吉利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就在1993年,不安分的李书福又开始有了新的想法。因为经济发展,市场开始变得活跃起来,货物的短途运输成为一个很大的麻烦。在中国城镇和乡村的道路上,到处都可以看见后座装得像小山一样的摩托车。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摩托车行业已初具规模。但李书福发现没有一家厂商生产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李书福看中这个机会,果断上马。虽然是外行,看到市场的李书福先买样车看原理,七个月后,李书福造出了自己的摩托车,但在许可证问题上再次碰了壁。最后他找到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摩托车厂,借他们的牌子做起了摩托车。很快,他们又搞出了四冲程的摩托车,按李书福的说法:“在市场上火得不得了。”1998年,吉利集团摩托车产量达35万辆,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出口至22个国家和地区。
  造车“狂”人: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在1983年第一辆中德合资的上海桑塔納轿车下线,以及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以后,彼时汽车市场的生产者主要是由国家控制的一汽、二汽、上汽组成的三大汽车公司,以及天汽、武汉神龙、广汽等国有汽车公司,合资引进是当时普遍的模式。而李书福到美国去考察时,发现美国汽车比中国要多得多,就觉得在中国做汽车行业市场无限。从他决定要造自己的汽车开始,似乎什么都挡不住他了。
  造汽车,资金是前提。1996年投产的桑塔纳,国家的投资是十几个亿,更别说上海汽车制造厂积累的人才和经验了。李书福对外宣称,为造车要投入5个亿,而据称实际上李书福当时拥有的是1个亿。就算是有5个亿,生产许可的牌照又变成了另一个更大的障碍。在得知德阳某监狱下属的汽车厂可以生产汽车后,李书福注资取得了其70%的股份,并取名为四川波音制造有限公司。不过这家工厂的牌照是生产轻型客车的,不能生产李书福想造的三厢轿车。对于这一点,李书福并不担心——总算可以造汽车了。后来,他又买下了工厂另外30%的股份,得到了在台州临海生产汽车的机会。
  李书福造汽车最早的基本力量是从吉利摩托里挑出来的三个在汽车厂干过的工程师,他们和李书福一起创业的地点就在李书福为自己的汽车梦而买下的几百亩空地上。“我领导组建了项目筹备组,在公司内部选了两个工程师,加上我自己,共三个人开始研究汽车技术。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但这既是天时地利的召唤,更是我追求理想的自我决定。在汽车行业内有一句话,你恨谁就叫谁去造汽车,当然我要造汽车,不是因为谁恨我,而是我自己的选择。”李书福在临海生产汽车是秘密行动。当时,他和三个造汽车出身的追随者创业的地点,是一块为吉利汽车公司征下的800亩土地,李书福对外宣称这块土地是用来造摩托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