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卓越警务人才培养基本问题研究

王春梅

(甘肃政法大学 公安分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新文科建设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新文科建设对传统文科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警察类专业是警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警察学本科教育、培养一流警务人才的“四梁八柱”。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和要求为警察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警察类专业需要高屋建瓴地厘定卓越警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卓越警务人才培养规格,探寻卓越警务人才培养路径。

文科教育是培养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2017 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最早提出了“新文科”的概念,其意是在新技术发展背景下,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将新技术融入传统文科中,实现文理交叉互融,协同共享,进而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以培养综合型人才。[1]2018 年,我国教育部先于6 月提出“文科创新教育”的新概念,后于当年10 月公布了涵盖多个不同领域、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2019 年4 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正式启动,新文科建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高校积极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步明确和深化了新文科的意义认识,厘清了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也形成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2020 年11 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公布了新文科建设的共识、遵循、任务,从国家层面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进入全国范围全面启动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新文科建设有着独特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富有时代底色和彰显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

(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志存高远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新文科建设强调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和引领功能,要求高校将文科教育作为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战场、主阵地和主渠道,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培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有家国情怀和志存高远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文科建设要求高校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教育教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变成广大青年学生的哲学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新文科建设要求高校培养具备家国情怀、人民情怀、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法治观念、创新意识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专业人才。

(二)以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为契机优化专业结构

现代社会分工日细,但绝大多数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都不能仅仅依靠某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而是需要跨越多个学科寻求借鉴、支撑和融合解决。如《新文科建设宣言》所指出的,“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新文科建设要求高校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和专业界限,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和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之间的融合创新。新文科建设蕴涵了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及拓展,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文理交叉、文医交叉、文工交叉等新兴领域,即文理层面的交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社会学科内部的交叉。这既对传统文科提出了升级改造的要求,也对传统文科专业提出了调整优化要求。新文科建设则要求高校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让高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实践领域真正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具有新知识、新方法、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性、开放包容性和技术人文性,也要求高校培养具有新知识、新方法、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意味着对专业人才有更高的要求:既要汇通文理知识,还要能够灵活使用人文社科方法论和理工科方法论,兼具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
既要通晓有关专业领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故事,还要了解外国相关研究与实践,具有国际视野;
既要掌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又能积极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走向,具有前瞻性;
既能够很快适应现有工作机制,又能够提出积极改进建议,具有创新思维。此外,在科技一日千里的当下,新文科建设还特别要求高校提高学生的数据素养和信息素养,提升学生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5G 技术、基因工程、虚拟技术等新技术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高校将学科专业及交叉融合的理念传输给学生,培养跨学科思维,开展跨学科研究,学习和掌握跨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文科的内部融通、文理交叉来研究、认识和解决本学科本专业问题、人和社会中的复杂问题。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技术手段的融通发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应有之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对我国而言,新文科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重要战略部署和重大创新举措。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和要求对新时代高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了更为明晰的阐释和详细的解答,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独具时代特色和永恒底色的要求。新文科的丰富内涵和建设要求也对警察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和拟定提供了新的遵循。

当下高校应当主动吸收新文科建设的理念,抓紧新文科建设的契机,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着眼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任务,以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等为依据,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警察类专业人才培养须认真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有关标准,并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关于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讲话精神,重新厘定警察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警察类专业应主动适应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新形势新任务新需要,其人才培养目标须依据国家发展需要来设定,须以国家安全战略和新时代公共安全工作对高素质警务人才需求为牵引。从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出发,警察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新时代国家需要的卓越警务人才。[2]卓越警务人才培养是依法治国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依法治国工程推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警察类专业教育教学旨在培养政治可靠、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系统掌握警察类各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各专业相关工作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公安、国家安全、检察、监察、监狱、军队保卫、海关、应急管理等机关部门从事侦查、调查、预审、行政执法等相关工作,或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安全管理和服务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新文科建设要求警察类专业培养新时代国家需要的卓越警务人才,同样地,在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卓越警务人才的规格也随时代而更新和丰富。新文科建设赋予了警察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新的内涵要求,反映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即警察类专业要努力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广博的人文科技知识、较强的现代警务操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强健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卓越警务人才。

(一)思想方面: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安全局势,国家需要大批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德优秀、科学人文素养良好的警务人才。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近代以来政治建警原则在我国人民警察制度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对我国人民警察的首要要求。警察类专业办学必须突出政治性。例如,在一流专业建设及专业认证评估中,公安部基于教育部对一流专业申报要求,结合公安工作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契合公安类本科专业建设实际的申报要求,其中首要的考核重点就是所申报专业要突出政治标准。[3]警察类专业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方向引领,积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政治建警,着力突出人才的政治素质和社会主义国家警察职业伦理道德培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警察类专业培养的卓越警务人才应当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能够自觉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能够时刻保持对党忠诚,坚定不移地听党指挥、跟党前行、为党分忧,并能自觉提高党性修养、砥砺政治品格、锤炼过硬本领,具备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和实践品质;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怀爱民之情,坚持一心为民,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践行群众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警察的伦理道德观[4];
具备严明的纪律作风,具有令行禁止、英勇顽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警察职业精神,积极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

(二)知识方面:具有健全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广博的人文科技知识

一般而言,警察类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较为全面的警学专业知识结构。一方面,能系统掌握各自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精通各自专业相关的警察业务知识,掌握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另一方面,应当掌握各自专业领域的相关政策法律、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熟悉警务工作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现实,了解各自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警务人才还应当具备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科学相关领域知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更加注重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警务实践中,警察开展执法、管理与服务等工作都需要以较高的敏锐性去尊重和维护警务对象的合法权益,这势必对警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警察类专业教育应当培养人文社科知识面广泛的人才,要求其既熟知中国历史、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具有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和利益、中国公民合法权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通晓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具有跨文化思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警务人才还应当具备现代信息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知识,懂得将现代信息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于警务实践中。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全面扎实的法学和警学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良好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共同组成了卓越警务人才的知识结构。

(三)能力方面:具备较强的现代警务操作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警务工作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警察类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一定的警察职业综合能力。在国内外安全形势日趋复杂、“食药环”和知识产权领域违法犯罪以及新型网络犯罪依旧猖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卓越警务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卓越警务人才应具备运用各自专业的理论、方法去分析和处理相关警察业务、解决警务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具备一定的警务实战技能,掌握人身防护、应急救护基本技能,能够依法规范使用武器警械。其次,在新思想不断出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国际交往日益广泛的当下,警务人才还应当具备更强的专业综合能力。卓越警务人才应当具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检索文献、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处理信息、网上办案办公、组织管理的能力;
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此外,随着涉外警察事务的增多,卓越警务人才还应当具备多元文化理解、跨文化交流、跨境警务合作的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外语就公共安全事务与相关国家、机构组织、人员进行交流、联络、协调与合作。

(四)身心方面:具备强健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无论是缉捕和制服违法犯罪分子,还是为社会提供紧急救援和安全服务,都要求警察拥有强健的身体。因此,警察类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自然应具备一定的体育和国防知识,练就一身警务实战所需要的强健体魄。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警察类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心态,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一)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完善课程体系

警察类专业以法学、警察学等为基础学科,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安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安技术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法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立足实战化要求,坚持战斗力标准,根据公共安全事业需求确立专业人才的知识图谱、能力体系、素质结构,进而设置警察类各专业的主要课程。[5]新文科建设要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扩宽课程内涵,优化课程体系。警察类专业具体通过扩宽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更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1.加强和优化通识课程体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新文科建设要求通过加强和优化通识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素养类等课程。针对当下国际环境和国内局面,警察类专业需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通”“专”融合,实现全面发展。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增设“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文化教育为主,精心设计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课程,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保障体育课程四年连续开设,将普通体育课程作为警察专业体育课程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使学生体质健康达标并形成日常体育运动的习惯。全面加强和改进警察类专业的美育课程,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课,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吃苦耐劳精神。

2.融合创新专业课程体系,瞄准警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

新文科建设强调人文情怀,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新文科建设要求警察类专业瞄准学生的警察专业综合素养提升,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家国情怀、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良好的协作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卓越警务人才。[6]新文科建设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体现“新文科”和“新工科”思想,警察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需要围绕警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来融合创新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组成。

学科基础课程参照教育部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而设定,充分考量学科要求的统一性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旨在使学生通过学科基础课程学习能够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警察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参考教育部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而设定,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学生开展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专业主干课程是专业知识的载体和主渠道。警察类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要适应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警务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方面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引入学科前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结合警务实践,促进学生专业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提高。例如,根据当前警务实践需求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警察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当增加电子数据取证、智慧警务、大数据警务等方面课程设置,并科学合理设置开课顺序。

专业特色课程应立足学校的学科优势和警察类专业优势,悉心打造二三门体现学校办学优势和警察类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或者聚焦于学科前沿以及警务实战热点、难点问题,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藉此提高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交叉融合已成为现代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公安学、公安技术、司法警察学等学科专业不是孤立存在的,若缺少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支撑和滋养,公安学、公安技术和司法警察学等学科专业定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7]跨界打造微专业,跨学科组合课程群,推进课程融合创新,实现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已成为卓越警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8]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技能、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并增强其社会适应性,警察类专业还应开设一定量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此外,为了贯彻新文科建设要求的学科专业互相融合和渗透,警察类专业应在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近学科甚至跨学科开设专业拓展课程,以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延伸和拓展。

(二)推动思政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同时发力,锻造忠诚警魂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学校的重要使命。最具政治属性、最讲党性、最讲忠诚、最讲担当是警察类专业办学的突出特点和鲜亮底色。切实落实立德树人、育警为民根本任务是警察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培养新时代卓越警务人才。改革思政课程教学和加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让思政课和专业课同时发力是锻造学生忠诚警魂的必然要求。

学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政法警察院校亦是如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文科建设驱动下,思政课是坚定警察类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铸牢未来警官忠诚警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需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完善思政课程体系,优化思政必修课、思政通识选修课、校本思政课设置,[9]使不同性质的思政课程相互关照、互为补充,但又各有侧重。其次,优化和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围绕各门思政课程各自的课程目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国家安全教育等课程的内容分别进行优化、重组、更新和创新,并将党史知识、党的创新理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各门思政课程。第三,创新和改革思政课教学,通过思政课教学组织形式变革、课程教学设计创新、现代教育教学信息平台和技术使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激发学生思政课程学习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促进思政课程教学效能提升。

为了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新文科建设要求高校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由此,在警察类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学就成为必要。警察类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学首先要求各专业教师团队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增加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其次,各专业课教师以专业理论课程或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修养、法律信仰等为专业课的重点思政内容供给,积极挖掘各自课程中蕴涵的思政元素。第三,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入思政教学内容,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在专业教学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同时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综合能力提升和精神丰盈、情感丰沛。

只有所有教师和所有课程共同承担起育人责任,让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才能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进而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最终培养出具有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创新精神、扎实学识、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的卓越警务人才。

(三)积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警察职业综合能力提升

1.改革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采取何种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都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高低,也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迅猛和新知识生成速度之快,都要求警察类专业学生富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进取心,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以班级集体教学为基础,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创新分组教学形式,恰当运用随机分组、能力分组、学习任务分组等形式,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实行“双师”教学,由两位老师同时在场协作授课,以加大对学生的引导、组织和辅导,提高学习效果。

2.革新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和分析阐释能力培养

新文科建设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阐释能力,因此,警察类专业教学应积极革新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要在精讲知识点的基础上多组织和开展专题讨论和案例研讨。专题讨论和案例研讨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可以作为警察类专业教学的有效方式。在确保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具有拓展性、综合性、拔高性的专题研讨,或是引入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与研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专业基础知识甚至是跨学科知识来分析案例、阐释问题或者给出解答,以促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并形成实践应用能力。

3.增加课堂互动环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表达能力提升

在现代社会,事物之间的关联度和依赖性大大增强,警务活动的开展越来越与其他机关或行业关系密切,这就需要警察具备极强的逻辑思维、严整的系统思维、厚重的历史思维、理性的批判思维、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为了促进警察类专业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应增加课堂教学互动环节,让学生经常性置于问题情境,不断地思考问题。还可以利用智慧教室、VR 设备、手机App 智慧教学等手段增强课堂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可感知性和开放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互动环节中,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通过与老师、与其他学生对话交流,也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也是新时代对警察群众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新文科建设提倡文理贯通、人文和科技的完美结合。在警察类专业教学中也可以借用这一思想,积极利用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延伸课堂边界,扩充课堂容量,扩展学生视野。例如,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超星学习通等平台上的线上课程资源,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学习和复习等环节,不但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扩展了视野。又如,在公安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电子沙盘课程系统,提高教学的科学化、信息化、实战化。[10]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满足学生随时随地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战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实战能力

1.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新时代背景下,了解基层,熟悉群众,会实践、能实战是对警察的基本要求,为此,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应当想办法让学生将理论与社会实际、警务实践结合起来。可以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交互体验等教学方法,增强理论知识的趣味性、时代性和实效性,让学生“浸润式”感知理论知识,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形成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在实验实践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

在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中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鼓励学生勇敢探索,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社会实践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培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敢闯勇创”,在创新实践和创业设计中增长智慧、才干和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在各类实验实践课程考核中,设置综合交叉型实验、实训、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培养。

3.在专业实习中促进学生警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提升

专业实习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习的学时学分应达到给专业的国家标准要求,以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卓越警务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提升警察类专业实习效果,学校应全面加强与警察实务部门、公共安全治理行业企业间的合作,深化协同育人、联合科研攻关、实验室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全警育人。全面落实学生进入警察机关和公共安全领域开展专业实习,让警务实践部门成为警察类专业学生“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在其中认识社会、了解基层、验证所学知识和理论、应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创新和改革警务实践。

猜你喜欢 文科警务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豆文科作品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环球警务专访现代世界警察(2017年12期)2017-12-19孙文科东方艺术·国画(2016年1期)2016-11-16浅谈港航公安网上警务公开的现状和问题中国交通信息化(2016年10期)201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