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管理与监测的现状与发展措施探讨


  摘 要 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经济的腾飞更加离不开对环境的要求,保护好生存的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本文试对农村环境管理和监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环境监测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农村环境;管理;监测;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9-0207-02
  1 农村环境管理与监测的现状
  1)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这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2)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对农村环境污染重视不够。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另外,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
  3)技术培训不到位,质量管理意识有待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增强监测人员质量意识,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是开展环境监测质量工作的核心内容。但目前情况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培训机构,我站人员技术培训也是临时性的、多部门的,缺乏系统性,导致培训不到位;特别是在新标准、新规范颁布初期和技术力量相对较弱的县(市)、区站,表现得较为明显些。对各类质控考核和审核工作有时会流于形式,走过场的情况也存在。
  2 农村环境管理与监测的发展措施探讨
  1)切实关注民生,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水是生命之源,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兴山县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切实把解决农村居民饮水问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县委、政府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列为环保工作重心,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目前,全县建立了多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构建了饮用水源监控点保护网络。
  2)要创新政府管理,逗硬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提供和环境保护职责。要在政府工作中突出农村生态保护的重要地位,研究政策,落实目标责任,制订措施。要落实领导责任,探索建立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落实。着力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统筹编制农业区域和城乡建设规划,重点突出本地农村生态环境资源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把住重点,坚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同水利、土地和各类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要按生态农村和生态城镇的标准和要求,搞好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种养殖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管理。要逗硬落实环保责任,整合监督资源,要建立健全长效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权责明确的目标考核和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着力开展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区域污染防治,实行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依法管理,推进农村生态环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3)检测仪器的重要性。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而言,监测仪器仪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承担着提供准确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的职责,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比如废水污染源监测需要以COD为主的污染源监测仪表及自控系统等仪器仪表;废气污染源监测系统是主要包括工业粉尘、烟尘、烟气、SO2、NO2、CO和烟气流速等监测因子的在线连续监测系统;地表水质监测需要监测pH值、溶解氧、电导率、浊度和温度的仪器仪表等等。
  4)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法制化是从源头上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应时而动,顺势而变,及时修订完善农村生态环保有关法规,法律监督机关要常态化监督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相关法律规定的严格执行。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制定农村生态环保专项规划,开展创建生态文明乡村活动,着力从政策源头上把好关,控制住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改变过去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开展地方建设与生态环境损坏、绿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损耗的评价。
  要激发农村生态环保的原动力,积极运用市场法则,建立环境资源税、公共财政、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经济调节手段建立国家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着力防范,强化治理;综合运用排污许可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抵押返还制度、环境损害责任保护制度、垃圾处理转移支付等制度,控制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过程中污染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科学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的安全体系,尽快建立健全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监测评估系统以及预警应急系统,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灾害的应急能力,减轻灾难损失。
  5)环境质量管理新模式探讨。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环境监测系统已形成一支小规模的环境监测队伍。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人员的新老更替,部分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技术水平、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工作等尚存在一定差距。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已将组织机构、工作程序、职责、质量活动过程、各类资源和信息等优化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成了一个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建议采用与县(市)、村站负责人交谈和查阅档案的方式调研其环境监测站的工作能力、工作现状、工作时效性、档案管理及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监测技术规范、新颁布的排放标准和分析方法培训和指导,不定期对其监测人员进行现场监测、分析等考核并监督检查其实验室的工作质量。还可由村站直接派人来市站相关科室进行实地进修与学习。市级站也可根据县、村站的培训申请,编制相应的培训计划,对县(市)、村站技术指导的内容、工作范围和方式、信息反馈等等做相应规定。
  质量管理如同医生看病,治标不能忘固本。质量控制工作的实施关键是监测人员的素质培养。因此加强监测人员队伍素质培养,制定良好的学习培训计划和严格的考核制度,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我们只有结合自身环境监测系统的实际状况,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工作需要、推动环境监测系统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己任,依据全程序质量管理的理念,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路出发,系统执行质量管理的要求。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污染源污染有加剧趋势,治理刻不容缓,通过环境保护部门颁布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染源污染,合理利用在线监控系统管理模式和自动监控管理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其应用价值,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
  参考文献
  [1]刘大鹏.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方环境,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