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工业的重要基础,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机床业被称作是“装备工业中的装备工业”,是“万机之母”,在整个制造业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发展程度如何,直接制约了一国制造业水平的高低。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将其列为超越经济价值的战略物资,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限制进口。“十一五”时期,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2006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机床行业着力发展大型、精密、高效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等重大技术设备,改变大型、高精度数控机床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为了不受制于人,我国必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把机床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作为全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排头兵企业,沈阳机床集团肩负着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重任。我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以期为提高国有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探索出一条可资借鉴的途径。
  
  一、沈阳机床集团自主创新取得重大成就
  
  1995年,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成为中国最大的机床制造商。沈阳机床集团曾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几十个第一。如,沈阳第一机床厂开创了中国机床制造业的先河。第一台普通车床,开辟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新里程(机床一厂1949年研制)。第一台摇臂钻床诞生(中捷友谊厂1953年研制)。第一台卧式镗床成功验收(中捷友谊厂1956年研制)。第一台自动机床填补了国内空白(机床三厂1958年研制)。第一台数控车床成功问世(机床一厂1975年研制)。目前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资产总额52亿元,包括四家子公司: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机床云机有限公司、沈阳机床德国希斯公司和沈阳机床银丰铸造有限公司。
  作为辽宁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沈阳机床集团依靠产品技术、管理机制、科研体系的创新,产量和销售额连续8年全国排名第一,在世界机床行业排位由2002年的第35名提升到去年的第10名,2007年将冲击世界机床5强。产品已经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2006年,该集团通过将现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机床有限公司和沈阳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而为一的方法,实施搬迁改造重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企业的技术和工艺大大提高。2006年的年产值达到80亿元。
  加强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升。“十五”期间,沈阳机床集团坚持改革、创新、突破的工作主旋律,始终围绕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依靠不断深化的机制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内涵式增长为主要方式的企业创新发展道路。集团将技术创新的重点逐步转向了自主创新和自主产权,以“改革为动力、市场为导向、创新为手段、质量为生命”,坚持“引进消化、合作开发、自主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研发水平,开发出市场需求的产品,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自主开发中高档数控机床产品210余种,其中50%以上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并且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机床集团数控产品已占国内市场的20%,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取得25项关键共性技术成果,实现12项技术创新,并延伸开发了5种新产品。五年累计获国家技术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目前产品开发平台可100%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并掌握高速立/卧加工、五轴联动加工、车铣复合加工、车削、大/重型数控机床等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二、沈阳机床集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经验
  
  1.前瞻性的战略思维——树立大力发展、提升机床制造业的信心
  集团领导者深刻认识到装备制造业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而机床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中的重中之重;认识到传统产业装备落后、工业落后,决定了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必须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认识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走创新型工业化道路,机床制造业任重道远。只有机床制造业自主创新搞上去了,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才能支撑、引领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认识到汽车、航空、造船、发电等主要市场需求越来越集中指向高端产品,非数控的普通机床需求量将会大幅下降;清醒认识到自己还未形成国内绝对领先,还未拥有一流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创新研发体系;认识到要想改变大型机床依赖进口的历史,也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机床制造业。
  现实也给沈阳机床两个重大课题:一是要承担起国家任务,在急需提升的重点装备领域完成核心的、系列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强点突破;二是要完成国际化企业的战略转型,以高端产品争取国际话语权、标准制定权。
  沈阳机床集团把发展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制造业中心转移,通过对技术、机制的自主创新,确立以市场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寻求一条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务实的谋略——决定机床集团自主创新的方向
  机床集团从实际情况出发,将技术创新的重点逐步转向了自主创新和自主产权。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车床研究所、钻镗床研究所、自动机床研究所三个子行业研究所。沈阳机床集团每走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的走。董事长陈惠仁说,我们的每一步都是真做而不是假做。他们向全社会公开召回20年前生产的机床产品而实现零投诉。
  
  3.培育自主创新的精神——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惠仁说,“在世界机床市场上,根本就不存在可以重复的空间。只有依靠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铸造核心竞争力,必须增强企业员工的创新创业意识,重视员工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升创新能力,坚定他们对创新本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认知。企业员工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培育、开发,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要有冒险精神,敢于挑战市场风险;第二,要有改革开放意识,不墨守成规;第三,要有竞争意识,在竞争中逐步培育创新精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四,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本本、常规,坚持创新就必须先在观念上实现突破。
  
  4.争创自主品牌谋略——提升行业地位及品牌影响力
  过去,汽车、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石油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所用的机床90%是“洋品牌”,如今,沈阳机床集团生产的大多数数控机床已成批量地打入这些领域。沈阳机床的品牌影响力日益凸显,市场的聚焦效应逐步显现,沈阳机床的迅猛发展已经引起了全世界同行的普遍关注。世界机床制造业的前几名巨头,都把沈阳机床列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潜在对手。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惠仁说,“过去,我们害怕与国外的产品同台竞技,因为创新能力不足。现在,我们再也不害怕了。过去我们买德国机床,现在德国买我们的机床。”机床集团在奇瑞公司举行的汽车发动机缸体和缸盖两条加工生产线的招标中,力克德、美、日等10多个国外知名公司,成功中标,独家夺得6000多万元标的,结束了国外制造商在这一制造领域的垄断局面,这是机床集团拿到的最大一项单笔订单,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赢得了尊严和荣誉。
  
  5.积极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
  沈阳机床集团的技术创新之所以呈现快步赶超的态势,它走的是一条集成创新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沈阳机床通过树立全球视野,在不断扩大开放中盘活并高效整合一切可利用的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学习了国际、国内先进科技成就,分享了国内外研究开发资源、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并加快形成了一套全球化研发体系。通过跨国并购,海外研发,抢占国际国内市场。海外并购,其好处有三点:一是解决高端大型机床的技术来源;二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三是打通对外销售网络。海外研发,高起点建设数控机床技术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数控机床基础技术共性研究、柔性生产线共性技术研究以及航空和模具领域机床的研究与开发。机床集团在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德国开设技术分中心,在柏林工业大学建立研发分中心。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自主原创技术研究,与东软公司、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意大利菲迪亚公司等三方合作,积极研发数控系统。目前一个遍布国内外的沈阳机床集团研发网络正在形成。这也是沈阳机床用3-5年缩短与世界机床先进水平10-15年差距的底气所在。沈阳机床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联盟方式,合作开发新产品45种,占新产品开发总数的21.4%;合作实现技术创新23项;创销售额11.2亿元。2006年11月29日,沈阳机床集团在上海举行推介会,向海内外投资者转让49%的股份,股权转让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战略合作伙伴,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企业从单纯的产品经营向“产品经营+品牌经营+资本经营”的更高层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