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发展与校企合作的互动关系


  摘要:高职院校发展与校企合作互为因果。在不同发展阶段,高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不同,相应的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在转型升级阶段,高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存问题,主要任务是规范办学,校企合作集中在就业方面;在规模扩张阶段,高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限的办学资源与规模扩张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获取办学资源,合作育人成为校企合作的主线;在内涵发展阶段,高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质性合作办学成为校企合作的重点;在品牌提升阶段,高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品牌影响力弱,社会吸引力不足,主要任务是品牌建设,此时校企合作发展到新的高度,协同创新成为校企合作的重点。
  关键词:院校发展;校企合作;互动关系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自发展伊始,高职院校便主动或被动地走上了校企合作之路。在此过程中,若从高职教育整体来看,校企合作之路充满艰辛,可持续的良性合作机制始终未能建立;若从个案来看,有些学校的校企合作之路越走越宽,而有些学校的校企合作则停滞不前或进展不明显。集体的艰辛,迫使高职人不得不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结果普遍认为,我国校企合作政策缺位,在合作中,企业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政策是影响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校企合作困境,除了政策等外部因素以外,学校自身的内部因素更不容忽视。尤其是从个案来看,在同样的政策环境下,有些学校的校企合作有声有色,而有些学校则举步维艰。
  实际上,校企合作与学校发展互为因果。有效的校企合作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会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换句话说,学校的发展是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因。如果学校自身办学实力有限,即使有良好的外部政策支持,也难以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提高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这样才有能力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只有满足了企业的利益需求,合作才有基础、才能持续,进而才能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我国高职教育30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面临的主要矛盾与任务不同,办学水平不同,相应的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不一样。
  一、高职转型升级阶段:校企合作就业
  20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高职教育处于发展初期,主要问题是生存问题,主要任务是完成转型升级,规范办学。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职教育主要是通过“三改一补”发展起来的。对于有一定办学基础的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和职业大学,在转制初期,面临办学模式、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办学条件等方面的转型。对于从中专升格的高职院校而言,同样面临如何办高职的问题,各方面都需要提升,以适应高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发展初期,高职院校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主要问题是生存问题,即如何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生存下来,主要任务是规范办学。首先,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成人教育、专科教育、中职教育转变为高职教育,探索并形成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办学理念;其次,夯实办学条件,尤其是与教学相关的基本条件建设,包括教学行政用房、教学实训设备和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教学基本需要;再次,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包括编制教学基本文件,制定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制度文件。
  在转型升级阶段,“合作就业”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在此阶段,为了获得学校生存所必须的基本资源——学生,高职院校不仅要规范办学,以为学生提供有基本质量保证的高职教育教学服务,而且要保证学生就业,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经济回报。因为这一时期,高职教育实行的是不同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低收费、包分配”的办学体制,而是实行“高收费、自主择业”的新机制。①按新机制办学,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大挑战。学生交了较高的学费来高职院校接受高职教育,自然期望获得经济上的合理回报。毕业能就业是学生获得基本经济回报的唯一途径。因此,保证学生就业自然成为按新机制举办的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就业”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此时,校企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或实训基地,送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实训,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学、指导学生实训等;校企双方的利益取向也比较单一,企业希望通过与学校合作,获得需要的人力资源,学校希望通过与企业合作,促进学生就业;合作水平比较低,校企合作不仅缺乏广度,更缺乏深度。此时的合作呈“点状”,即主要是围绕就业这个点,有一些零星的不成系统的合作,合作缺乏连续性,一次性或偶然性合作比较多,且各专业之间不平衡,一些行业或职业针对性很强的特色专业在校企合作就业方面比较突出,但行业或职业针对性不明显的一般性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比较困难,办法不多。
  ·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发展与校企合作的互动关系 二、高职规模扩张阶段:校企合作育人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国高职教育进入规模扩张阶段,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生存问题,而是有限的办学资源与规模扩张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获取教育资源,满足规模扩张要求。在此阶段,高职院校专业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等均急剧扩张,对办学资源提出了严重挑战,急需大量专业教师、教学实训设备、教学行政用房、图书资料等。为了使办学资源满足规模扩张的要求,高职院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如通过银行贷款、融资,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资源共享;实行外聘教师制度、兼职教师制度,节约人力成本;通过老校区土地置换,获得新校区建设资金;通过股份制改造,盘活公办职业教育资源。这些改革创新举措,极大地激发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职教育规模扩张对办学资源的需求。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要求所有高职院校必须接受五年一轮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水平评估较好地实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的目的,使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能较好地满足规模扩张的要求,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如通过水平评估,高职院校的举办者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缓解了经费不足的矛盾;通过水平评估,高职院校自身加大了改革建设力度,夯实了办学条件,理清了办学思路,提升了办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