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夜间飞行的秘密》(四上)教学设计及评析

执教|胡丽萍 评析|蒋 卉

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等12 个生字,会写“达、纹、即”等14 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 个词语。

2.能自主尝试根据“部分内容”和“全部内容”提问,整理完成班级问题清单,并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等不同角度提问,并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反馈,整理问题清单

1.借助《课堂作业》进行预习反馈,读准字音,夯实基础。部分练习如下: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jì xì)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括号里。

因为……所以…… 不仅……还……

不是……而是…… 即使……也……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人们从来没见到它跟什么东西相撞,()一根极细的电线,它()能灵巧地避开。

(评析:在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中,仍需落实本课所承载的语文基础知识。建议可在教学环节的开始或结束安排一个板块集中落实,以保障“策略”学习的整体性。其次,“双减”背景下,可将预习反馈与课堂作业的设计相结合,学练并进,提高效率。)

2.将预习中学生独立完成的“预习问题单”归并整理成“班级问题清单”。

(1)预习课文,完成“预习问题清单”。

(2)教师将学生“预习问题单”中提出的问题,分类整理成“班级问题清单(1)”。

(评析: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阅读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如何从“部分内容”和“整体内容”进行提问。从“内容”的角度提问,是与本年段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最为贴合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提问策略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预习反馈环节,“预习问题清单”和“班级问题清单(1)”都是从“内容”角度进行设计的。这既是对本单元第一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呼应,也是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的需要。)

二、阅读思考折页,试着解决部分问题

1.借助“思考折页”(教师搜集的资料,略),自读全文,尝试解决“班级问题清单(1)”中的部分问题。

2.集体分享交流:借助“思考折页”,解决了“班级问题清单(1)”中的哪些问题?

预设:依据“思考折页”,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是:飞机夜航为什么亮一红一绿两盏灯?蝙蝠是怎么用嘴发出超声波的?超声波和无限电波是一回事吗?什么是荧光屏?什么是雷达?

(评析:“班级问题清单(1)”中的部分问题,从课文中无法直接找到答案,会影响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将从专业网页、书籍中搜集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编写成“思考折页”,学生可以根据其中提供的信息,解答部分问题。)

三、通过删除、排序、归并,聚焦核心问题

1.删除:删除“班级问题清单(1)”中借助“思考折页”已经解决的问题。

2.排序:将问题按照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排列。

3.归并:可将学生针对“部分内容”提出的问题归并成一个问题,例如,将“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蝙蝠是怎么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科学家为什么要用三次实验?”合并为一个问题:“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这个秘密的?”

4.聚焦核心问题:将归并后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筛选,聚焦本课的核心问题:“蝙蝠和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分别是什么?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这个秘密的?”

(评析:对问题进行删除、排序、归并、聚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等高阶思维的过程。作为读者,学生在自我提问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文本重要的信息或者概念上。同时,“问题驱动”让后期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学练并进,自读第7~8 自然段,解决问题——“蝙蝠和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分别是什么?”

1.理关系:以结构图(见图1)为支架,引导学生阅读第7~8 自然段,理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图1

2.摆原理:借助板贴摆一摆,呈现第7~8 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让思维可视化。(见图2)

3.提取信息:从文中提取关键词,并填写在图2 中。

图2

4.解决问题:借助图2,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和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分别是什么”。

5.再提问题:观察图2 中的两个示意图,你会提出什么新的问题?(预设: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

6.反思:我们是怎么提出这个具有思考力的问题的?我们能借助图示回答这个问题吗?

(评析: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有两处比较好的设计:第一,根据聚焦的问题,选择直奔重点,阅读课文第7~8 自然段,将“揭示秘密”放在“科学家探秘”的前面处理。这样的调序,一方面符合读者阅读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第二,如何指导学生从“内容”的角度提出具有思考力的问题,是教学“提问策略”单元的一个重点。该设计提出了一个有效的策略——借助内容结构图,呈现文本的主要信息和重要概念,如图2,引导学生发现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针对部分内容或者整体内容,提出有思考力的问题,并解答问题。)

二、学练并进,自读第4~6 自然段,解决问题——“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的秘密的?”

1.借助图表支架,自读课文第4~6 自然段,并完成表格填写:

2.借助表格中梳理的信息解决问题: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的秘密的?

3.借助表格,再次激发疑问:比较三次实验,你有什么新的问题?预设:为什么作者只具体写了第一次实验?

4.反思:我们怎么发现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和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评析: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表格帮助学生梳理“部分内容”,并解决前期提出的问题。同时,学生通过综合、比较表格中罗列的关键信息,就会很自然地发现在“材料”一栏中,只介绍了第一次实验的材料,因此,“为什么作者只具体写了第一次实验”这个关于“写法”的问题就会水到渠成地提出。此环节的教学实践再次表明,对文本内容和结构的梳理,能帮助学生提出具有思考力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阅读“学习伙伴”的讨论,分享启发

1.复习导入,思考“为什么作者只具体写了第一次实验”。

2.阅读教材课后第2 题中“学习伙伴”的讨论记录,小组交流,分享启发。

3.阅读教材中旁批、尾批部分的问题,区分这些问题的提问角度。

4.小组讨论,尝试从“写法”和“联系生活”的角度提问并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归并如下:

5.鼓励学生课后通过联系文本、借助资料、查阅课外书籍、同伴互助等方式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将答案写在小卡片上,贴在“班级问题墙”上进行分享、交流。

二、小试牛刀,阅读短文,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

1.自主阅读课后第3 题的短文《它们是茎,还是根?》,尝试从三个角度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

3.教师指导。如果教师发现学生需要帮助,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结构图,梳理两段话中的主要信息和重要概念,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并解答问题(见图3)。

图3

(评析:学习“提问策略”的目的,是通过“自我提问”帮助学生主动投入文本阅读,增进阅读理解。从教学实践来看,要提出有思考力的问题,第一,来自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当学生能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和结构的时候,就能从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联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感受阅读的快乐,成为快乐且独立的阅读者。以上文为例,借助图3,学生很容易从“部分内容”“全部内容”和“写法”的角度提出丰富有趣的问题。第二,来自于从不同的角度提问。不同的提问角度的背后,涉及阅读力的不同层级。因此,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力。)

猜你喜欢 折页蝙蝠评析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音乐教育与创作(2022年6期)2022-10-11纸箱封装机折页机构的设计与研究包装工程(2022年17期)2022-09-21敞车下侧门折页座组装焊接工序改进新视线·建筑与电力(2022年4期)2022-06-08评析复数创新题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1期)2021-12-21《图书馆宣传折页设计》流行色(2020年2期)2020-04-29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楚庄王》:感赋与评析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蝙蝠小溪流(画刊)(2016年12期)2017-02-04不烫手的锅盖学苑创造·B版(2016年7期)2016-07-02蝙蝠女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5期)2015-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