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支架式小说教学设计

郑珊

内容摘要:文章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诠释了支架式教学的内涵,指出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小说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最后以《孔乙己》一文为例,详细设计了初中小说教学活动的过程。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初中小说教学设计分为五个阶段,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鲁迅 《孔乙己》 支架式教学 小说教学 教学设计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语文文体样式的小说则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点学习内容。而目前的初中小说教学设计存在着套路化、简单化、类型化的问题,导致学生“喜看而恶学”,学习没有兴趣,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中高考中也成了失分的重灾区,小说教学设计期待科学有效的理论的指导。支架式教学强调情境学习、自主探究、协同合作等在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而语文课标也强调教师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应起到“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可以看到,其与支架式教学的主张是较为契合的。经典文本的对人的影响是深远和持久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经典选文,对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引导、促进作用。本文以《孔乙己》一课为例,从支架式教学理论出发,开展初中小说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用恰当的学习方式沿着支架攀登,提高小说阅读水平,同时也期待能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科学可行的设计思路,提高初中小说教学效率。

一.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小说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学习是通过信息加工活动建构对客体的解释,个体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1]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加强合作交流学习以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思路。基于此,建构主义者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便是其中之一。支架式教學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帮助其进一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者的实际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可得以消除。

(一)有助于教师改善教学设计

小说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难点。首先体现在教材小说篇目的编选上,以当下统一使用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小说课文数有27篇,共占初中语文总课文数的20%。其次体现在对小说阅读能力考察的重视上,“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中考的必考内容,而这一板块中,又主要以小说为重点考察对象。在教学小说的过程中,部分小说人物性格复杂,主题意蕴深刻,无疑都增加了小说教学的难度。科学地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小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小说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上,提高初中小说教学效率。

(二)有助于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2]。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初中小说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认识到小说的世界不是只有浪漫言情和穿越架空,经典小说文本同样有着历久弥新的魅力,提高学生阅读和学习小说的兴趣,使学生不再困囿于“灌输式教学”带来的疲惫。面对学习小说过程的遇到的难题,教师为学生提供概念框架,一步一步分解学习任务,帮助学生走出僵化的思维模式。随着学习的进行,逐步减少外部支持,学习阅读小说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当运用所学自主完成下一次的小说阅读任务时,会趋向于有一个正面积极的主观判断。

二.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初中小说教学设计

教师将支架式教学理论运用至小说教学设计中,通过了解现实学情并搭建教学支架、依据小说文本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小说情节及人物形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小说的解读方式这五个环节来展开。

(一)搭建支架,确定教学目标

支架式教学的“搭建支架”环节,通过梳理教学内容、考察教学对象,在教学起点和教学重点之间寻找差距,确立以学生实际学情与学习需求为主的小说阅读教学课堂目标。

《孔乙己》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从课型类别上看,属于教读课文,从单元导语的目标性要求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小说文体的学习,重点在于把握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年级学生,他们对小说这一文体样式并不陌生,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篇幅短小精悍,作为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青少年的学生们,掌握文本的表层叙事并非难事。小说的本质在于叙述与虚构,本设计重点探讨人物形象及文本本身的叙事技巧。

从三维目标出发,依照单元要求、课文导读、学生学情,对《孔乙己》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架构,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从叙述者的选择上,探究孔乙己的“苦人”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层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以及当时社会的冷漠与人们的麻木,从中得到自省。

(二)创设情境,唤起阅读兴趣

支架式教学的“创设情境”环节,指在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出示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带领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意愿。

1.问题导入: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在文学长廊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而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且高度评价其“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3]受到鲁迅先生高度评价的《孔乙己》一文,究竟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苦人”形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小说,去探寻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形象。

2.多媒体播放《孔乙己》小说插图画:逐幅播放丰子恺创作的七幅《孔乙己》小说插图画[4](PPT展示),引导学生回忆预习时了解到的小说相应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通过插图中周围看客们不变的“笑容”,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始终处在被人嘲笑中的孔乙己形象。

3.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1)结合第二幅插图,为什么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穿长衫的”往往是有足够钱财的群体,是要到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地坐喝”的人,而“站着喝酒”说明没钱,经济地位低下,只能与同样不够阔绰的短衣帮一起站着喝酒。这句话体现了孔乙己的尴尬处境,主要是因为孔乙己看自己与周围人看他形成了巨大的偏差。从社会的角度看,孔乙己虽读书却又没有最终进学,无钱无势,与穷困潦倒的短衣帮基本无差。区别于社会对他的实际定位,孔乙己对自己的身份地位有着自我认知,他自认为是个读书人,短衣帮是不能与他相提并论的,长衫即是他自证区别于短衣帮、作为读书人的一个工具。

(2)为什么孔乙己一到店里,周围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明确: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周围人的不同表情、不同心态的笑,表面上看是因为孔乙己偷东西被打、说些之乎者也的让人听不懂的话、读书人却连个秀才都捞不到;实际上是因为孔乙己可有可无的社会地位只能是周围人眼中的笑料。

周围人其实对孔乙己具体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甚至到最后孔乙己是否真的死去,都毫不关心,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把孔乙己的不幸当成他们取乐的对象。

支架设计意图: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大部分学生对孔乙己生活的环境比较陌生,教师利用问题支架和情境支架能让学生快速地对孔乙己生活的环境,出现的背景——咸亨酒店,有一个初步的视觉感知,同时结合教师的导语共同营造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感悟社会冷漠与人心凉薄的氛围,引导学生内省于己,不要跟风去嘲笑不幸的人。

(三)独立探索,发展小说思维

支架式教学的“独立探索”环节, 在情境中继续为学生搭建相关支架,与此同时,教师开始放手,让学生可以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和想要解决的问题。

1.作者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苦人”形象?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关于孔乙己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具体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①(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明确:抓关键词(作者进行人物描写时使用的形容词、动词、名词等):排、摸。“排”:将九文大钱一个挨一个地按着次序摆开,表示孔乙己自我认知还是一个读书人,相比短衣帮,显得高人一等,这一动作展示自己付钱是分文不少的,显示了孔乙己炫耀自己有钱的心态,以及爱慕虚荣的性格,也是他对周围人嘲笑的反击。“摸”,用手从破衣袋中探取出四文大钱,对比之前的“排”,此时的孔乙己穷困落魄到极点,也只能丢下他所认为的读书人的脸面。通过动作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塑造了孔乙己可悲可叹的“苦人”形象。

教师:请大家参考上面的范例,从语言、神态描写等角度,对文中其他人物描写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分析。最后综合回答作者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苦人”形象。

支架设计意图:语言是小说内容的物质外壳,根据前面单元导语的目标要求,掌握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之一,而孔乙己这一“苦人”形象是通过多种人物描写手段展现出来的,通过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借助范例支架示范具体探索步骤。

2.小说中的孔乙己的形象是真实的吗?

明确:小说具有虚构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不能与生活中的具体人物划等号。鲁迅先生塑造人物的灵感虽源于生活,但是他往往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5]的手法,使人物具有典型性,从而使塑造的人物形象能够代表所属时代的那一类人。作者不仅仅塑造了一个孔乙己形象,而是清朝末年处在科举制度下的那一类知识分子形象。

支架设计意图:分析完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小说文体的虚构性特征,发展小说思维,给学生提供有关孔乙己原型说的相关阅读材料,助力学生思考,如他原名叫“孟夫子”、“田七”、“亦然先生”等,为学生提供建构新知识的物质材料。

(四)合作学习,共同探讨交流

支架式教学的“合作学习”环节,即以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完成知识框架的建构。

组织小组:全班小组自愿分为正方(小伙计)与反方(孔乙己),小组交流合作开展叙述者的辩论赛:如果你来写这篇小说,你会选择谁做叙述者?

教师给学生提供小说发生的故事背景,让学生带着背景思考,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大约是19世纪末期,也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王朝制度将被废除的前夕。

明确:没有标准答案,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回答得言之有理即可。如,正方:孔乙己是一个生活在科举制度之下的处于社会底层的读书人,他对自己的定位和认知是高于短衣帮的知识分子,如果讲故事的人是孔乙己,小说内容可能只会停留在对社会不公与人心冷漠的怨恨,对故事的描述会较为主观。而小说选择的叙述者“我”,作为酒店的小伙计,有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孔乙己的天然优势,作为旁观者視角,又能有距离地,客观地讲述孔乙己的故事。小伙计看到了周围看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看到了他坐着蒲包用手走向酒店的悲惨落魄。并且,在“看”的过程中,小伙计也逐渐加入了冷漠无情的看客的队伍,与周围的看客同化。选择小伙计作为叙述者,以冷静客观的语气来看这样一个可怜可悲可叹的孔乙己形象,一个封建末年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更能表现出当时社会国民冷漠与麻木的状态。

支架设计意图:本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探究难度较大,需要借助文章的背景才能理解。关于叙述者的问题在之前的篇目中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结合文章背景,利用问题支架,引导学生认识到叙述者与文章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教师搭建的背景和问题支架能够帮助学生达成目的。

(五)效果评价,促进反馈总结

“效果评价”即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予以评价。此环节要注重评价多元化,既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如生生互评、学生自评,也包括评价方式多元化,如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在小说阅读能力方面是否有了相应的提升,对学生的闪光之处予以表扬,待改进之处予以鼓励,综合客观地进行评价。

效果评价活动后的支架撤销:另换一个叙述者,如作者第三人称叙述,或孔乙己第一人称叙述,来重新叙述这个故事。

将支架式教学理论应用于初中小说教学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发展小说思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快速抓住小说文体教学主线等。因此,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初中小说教学设计研究是切实可行的。但也应注意,支架式教学理论不是万能模板,要结合小说文本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注重通过小说知识意义的不断建构实现小说思维能力的层级提升。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探究初中小说教学设计的优化路径,一线语文教师可结合实际教学进行调节,为其进行初中小说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128.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93.

[3]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J]晨报副刊.1924.1.

[4]鲁迅.丰子恺插图鲁迅小说全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3.1:8.

[5]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末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538.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支架式教学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学校教育研究(2021年19期)2021-12-10孔乙己(下)阅读(高年级)(2018年6期)2018-05-14孔乙己文学少年(绘本版)(2018年4期)2018-05-08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6年10期)2016-12-13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69期)2016-09-21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4期)2016-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