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基础课融入生命教育的意义与路径选择

摘 要 关注生命是教育的本真,生命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对医学院校学生实施生命教育意义重大,从整合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过程两方面,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融入生命教育进行初步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医学院校;生命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协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2-0119-02

1 前言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探讨与生命相关主题的教育活动,包括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维护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质量等。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死亡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生命教育也应包括死亡教育。尤其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将来从业的神圣使命是尽最大可能挽救生命,但受目前医学技术的限制,有时必须要面对死亡,必须重新考量生与死,提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关注生命是教育的本真,生命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下面就来谈谈医学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怎样融入生命教育。

2 医学院校“基础”课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从教材内容安排来看,生命教育居核心章节并暗含在诸多章节中。

“基础”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贯穿教材的主线,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与信念的教育、道德品格的锤炼和法治观念的培养,其中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是承上启下的章节: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承理想信念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知,下启道德品格、法治观念的修炼和践行,其中关于人生态度、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等一系列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讨和追问都关乎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

“基础”课教材除了第三章作为重要章节讲述生与死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学会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其他章节也暗含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第一章中关于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内容中可以融入应对人生挫折的方法与技能,增强生命的坚韧度;第五章关于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的内容中可融入现实中发生的案例,如远离网络“黄”“赌”“毒”以及会网友导致人财两空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因素;在这一章还有关于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的内容,可以融入一些提升自身能力的方法,主动丰富和充实自己,提前规划自己美好的人生,拓展和加大生命的宽度和深度;第八章关于人身权利与义务可以融入防火、防盗、防诈骗和防自然灾害的应对技能,以减少生命过程中的意外和不确定性等。

3 医学院校“基础”课融入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从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角度来说,“基础”课融入生死教育更不可或缺。

医学生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意识到自己将踏上这样的征程:与生命相伴,与死神较量;美德与智慧相伴,关爱与治疗同行。但是目前有一些医学生填报医学院校的初衷是为了好就业,甚至有的高职院校医学生在填报专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将来就业后可以收红包,有不少灰色收入。因此,作为医学院校所有大一新生都学习的必修课程,“基础”课必须要有机地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希望医学生跨入社会之后,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心中依然有一方净土,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坚守。

医学生在没有进入医学院校之前,无论从个人成长经历还是学习环境,接触关于“生命”话题的机会甚少,除非极少数至亲和友人的骤逝。关于“爱”,这些学生并不缺,他们也爱自己的亲人,但这是“私爱”,从医者需要“大爱”,需要无私的爱,必须一视同仁地对待患者。根据以上学情分析,“基础”课融入生命教育不仅非常必要,而且还要有针对性地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

4 医学院校“基础”课融入生命教育的路径选择

整合优化“基础”课教学资源,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教学各个章节中 以“生命、大爱”为主线,将“基础”课教学内容分为“思想”“道德”和“法律”三大模块,寻找其与教材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生命教育有效融入“基础”课的路径。

思想模块包括绪论和第一、二、三章,按照“生物性生命”“精神性生命”和“价值性生命”进行分类,并以“生命”作为关键词命名各章的核心内容。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重点强调“生物性生命”。所有生命,其实都是在解决一对又一对矛盾后结出的果实。从小学到高中的求学生涯中,学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犯错、纠错、受挫、承压、自我提升——这些将使其生命更强大;现在进入大学生活,希望他们保持适度压力和危机感,开拓生命新的境界。本章的核心内容:感恩生命的坚韧。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和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重点强调“精神性生命”,两章内容体现的是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的关系,要求大学生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勇于创新的实践者,展现出亮丽的青春风采。这两章的核心内容:放飞生命的高度。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重点强调“价值性生命”,即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核心内容:领悟生命的真谛。

道德模块包括第四、五章,法律模块包括第六、七、八章,前面提及的思想模块与这兩大模块相结合,构成“一体两翼”:“一体”指一个主体教育内容,即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两翼”是指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这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确保“精神性生命”和“价值性生命”更好地实现。

教学形式:协同教学 为了更好地将生命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推动立德树人和医学专业教育更好地结合,学校将人文课程与医学课程相融合,课堂教学和临岗见习相结合,人文教师和临床医生相联系,在医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进行协同教学,收集和挖掘有关“生命教育”的案例,目标是切实提升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职业素养。

教学过程实施:理论解析,实践引导 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导入、教学互动、理论解析、实践反馈等环节。

新课导入:精选含涉生命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每个章节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所以要将协同教学收集讨论的案例进行筛选,并对导入案例进行问题设计,便于进入下一个师生互动环节。

教学互动:课前学生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参与互动答题,再结合课堂讨论,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也早已融入多媒体时代,师生之间教学互动的选题提前通过微信、QQ群和校园网精品开放课程专设的讨论区公布。教师适时关注、收集观点以便于上课互动讨论,也有利于调度把控互动环节的方向和时间。教学实践证明,将线上和线下的讨论相结合,有效利用网络媒介,极大地增强了课堂互动的效果。例如:讨论“怎样做到既‘见义勇为’又‘保护自身’”,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倾向于接受“用所学的医学知识‘见义有所为’和‘见义智为’”,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理论解析:对教材知识点再分解、归纳和再提升,为实践做准备。选取知识点进行深度理论解析要围绕“生命教育”这个主题,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用于解析的案例要与学生关注的生活事件相结合。如解析“如何正确认识、对待生与死”这个问题,主要分三点:一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二是要敬畏他人的生命;三是实现社会价值,创造出自己精彩的人生。其中第二点特别引发关注,要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解析。最近几年由于同学之间、舍友之间关系不融洽引发矛盾甚至命案的事情时有发生,剖析这些案例,对于这个年龄段特别渴望友谊和关爱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第二,有些理论内容的解析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和学习获得。如在“法律篇”之“人身权利与义务”中解析“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这一内容时,提前在数字化教学平台发布任务,要求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今日说法栏目案例《谁的胚胎?》,并从生命、伦理、法律等角度收集资料,充分进行自主性研究和学习,准备在课堂上讨论发言。当时选取这个案例也是几门课程教师协同备课共同筛选出来的,涵盖几门课程,有一定的研讨价值。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研讨、课堂交流和讨论以及对案件最后判决跟踪报道的关注,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伦理法规在特殊情况下的无奈,也领会到法律工作人员运用智慧巧妙地处理好法理和情理之间的平衡与张力,彰显人性的光辉。

实践反馈:理论引领实践以验证课堂学习的效果。对于医学生而言,“基础”课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学习知识来内化并通过行为外显,在实践中锤炼自己,提升作为医务人员所具备的品质和修养。为了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基础”课实践活动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小品、微电影、撰写感悟、调查报告等。其中小品《天使在哪里》、微电影《十二块纱布》、《入殓师》观后感、调查报告《医者心声:实践与仁爱同行》等作为优秀作品已存入教学资源库。

第二学期学生虽然不学“基础”课,但是多了到医院临岗见习的要求,这是让学生体悟生命的大好机会。和医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共同编写《临岗见习人文体验手册》,要求学生完成见习观察记录和见习体会两大任务,其中观察记录分为:患者及患者家属心理需求、情绪反应、语言和行为表现;管床医生、护士或其他工作人员在临床中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的详细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见习期间勤于思考、善于观察,主动创造交流、锻炼、学习的机会。还要求学生如果条件允许,尽量留下照片或视频等影像资料,便于见习结束后案例的收集、保存和交流、分享,也为下一届学弟、学妹留下可供學习和借鉴的资料。

参考文献

[1]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J].当代青年研究,2003(6):1-6.

[2]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