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思路*

摘要:在高职院校中,减少专业基础课时与发挥其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支撑作用成为一对矛盾,同时,也成为课程改革的动力。医学营养专业的《人体机能学》课程改革的思路是根据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将原课程内容和重点进行评估和取舍,使基础课程真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部分,其前提是基础课程教师要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团队。

关键词:高职;专业基础课;内容评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5-0039-02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同类型的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近年来,高职院校都以此为目标对专业发展规划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实操培训和工学结合的比重成为必然趋势。而学校对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自主权有限,因此,压缩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成为无奈的选择。为解决课时减少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许多院校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引进PBL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以及合并基础课程等,以期提高教学效率。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近几年,我院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现以医学营养专业的《人体机能学》课程改革为例,介绍一些新的认识,与同行交流。

医学相关类高职院校同类课程现状与问题分析

《人体机能学》在大多数高职高专和部分本科院校的医药卫生类专业中开设,由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的几门传统课程合并而成,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是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对比多家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可以发现,《人体机能学》课时比课程合并前减少约35%~60%,且仍在不断减少。虽然许多院校对《人体机能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许多问题仍然存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程从学科出发,强调自身体系的完整性课程抽象、理论性的内容偏多,求全、求新、求高。对于五年制或七年制的本科医学院校来说,这或许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研究基础,但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三年制高职院校显然是低效的。在对我院的学生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认可该课程对自己专业的重要性,超过70%的学生认为“信息量太大”、“学习有困难”、“很难掌握和运用”。

与专业课程的沟通虽然渐渐增多,但不够系统和全面由于学科习惯,一些对专业无助的知识仍作为重点讲解并考核,而一些专业课程需用的基础知识却被忽略,或与其他课程内容部分重叠。

缺少专业特色高职院校卫生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千差万别,有些专业与传统医学专业已有较大差别。例如,我院医学营养专业培养方案中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已由单纯医疗卫生单位扩展到更为广泛的公共服务领域。但不同专业教学大纲大同小异,教材基本通用。

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只是本科的压缩版 课程的知识点和重点与本科的几乎相同,面面俱到,教师蜻蜓点水,学生略知一二。

以上问题实际上源于高职的专业基础课程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注重自我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游离或部分游离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体机能学》课程在我院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

我院在2006年开设了医学营养专业。几年来,医学营养专业教学团队对本专业人才的区域社会需求作了大量的调查,逐步明确了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岗位技能要求和核心职业能力,重新构建了课程体系。增加了校内实训和不同岗位模块的校外实训课程。《人体机能学》则由原来的84学时,减少为72学时。我院该专业《人体机能学》课程在几年前由传统的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整合而成,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属于职业能力支撑类。其目标和任务主要是:为其后的专业课程,如营养生物化学、营养与免疫、基础营养学、疾病概要、特殊人群营养学和临床营养学等服务;为培养和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如营养指导、营养评估和营养宣传教育等服务;为本专业学生未来提升学历和拓展知识等服务。

专业基础课程不仅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完善知识结构有着较强的支撑作用,同时,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我院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传统医学专业已有不少差别,但对机体功能和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系统理解以及一定的临床医学背景,仍然是该专业人才必备的核心职业能力。《人体机能学》课程对学生这种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甚至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支撑作用。如果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代价是削弱专业基础课程的功能,结果将得不偿失。既然课时的减少不可避免,改革课程以提高其效率就显得十分迫切。

对传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新“突破口”的确定

几年前,我院就开始了医学基础课程的改革尝试。改革的方向主要在:相关课程的合并,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合并为正常人体结构功能学,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合并为人体机能学;尝试应用PBL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等。将几门内容上关系密切的基础课程合并,有利于师资和教学设施等的合理利用、避免部分课程间内容的重复和脱节,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一定帮助。但由于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大班授课,课程内容多,课时紧张,且医学相关类学生其他课业负担也很沉重等,种种原因限制了这些教学方法的发挥。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改革仅仅局限于原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框架,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进行改良。

课程教学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这是一个人人皆知却最容易被忽略的课程改革基本点。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这是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根本性的差别的。因此,我院医学营养专业《人体机能学》课程主讲教师与该专业的带头人、相关以及专业课程主讲教师一起组成研究团队进行探索,将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定在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全面评估原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整合课程内容、修订该专业的本课程教学大纲。研究团队还成功申报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医学营养专业〈人体机能学〉课程内容评估的研究》。

我院医学营养专业《人体机能学》课程改革步骤

本课程改革属于医学营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部分。研究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先前已经开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各个环节,包括社会需求调查、职业岗位群的确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的分析、校内外课程体系的建立以及各职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等。

课程改革分以下步骤进行:(1)对原《人体机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点按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分类进行全面分解。(2)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对本课程后续内容、对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学生的后续发展等几方面的支撑作用,评估各知识点的价值。(3)根据各知识点的价值,调整教学目标要求,删减无价值或可替代的知识点,引入专业案例,依据后续核心专业课程和岗位能力的需要添加适合本课程教学的知识点。(4)在形成新的课堂教学目标并估算课时,进行充分的论证后,修订课程教学大纲。(5)建立课程知识点评价数据库。其中,第2、3步骤由全体研究团队成员逐项反复研讨进行论证,其余步骤由人体机能学课程团队主导完成。

目前已基本完成对本课程原知识点的分解、评估以及新知识点的添加工作。初步估算,由于删除了部分知识点和调整了部分教学重点,新的课堂教学目标按课时计算可减少约15%~20%。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重点的确定得到了相关教师与行业专家的肯定。

对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基础课程教师融入专业培养团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特色在我院以往的课程改革中,基础课程团队内部经常探讨的主题也是如何结合专业培养人才,基础课教师也经常与专业课教师交流。但是基础课程团队和专业课程团队是相互隔离的。这种探讨和交流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本位特点,往往各执一词,分歧多于共识,效果受到限制。毋庸置疑,基础课教师在本课程教学中有一定的专长。一旦成为专业人才培养团队中的一员,其教学理念和视野不再受学科的束缚,这种专长在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教学的执行中便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精简课程内容只是本次课程改革研究的一项成果 这次课程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课程不再受学科的限制,内容选择的角度和标准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每一个教学重点都有明确的意义,课程成为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内容选择也比较注重知识前后的继承关系,注重课程内部结构的完整性。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元素也得到了保留。

新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内容改革也只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部分。合理而适当的课程内容可以为各种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提供方向指引和便利条件。因此,从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出发选择教学内容,按教育教学规律组合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OL].(2005-11-09).http://news.163.com/05/1109/17/224PVV520001124T_2.html.

[2]刘玲华.医学基础课程模块式教学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3):13-14

[3]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李伟东(1965—),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及基础医学教学研究。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