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群体的素质同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存在不适应现象,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信息意识有待提高、对专业发展认识不足、培训方式有待改进等问题,这严重地阻碍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效用。对此,文章提出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虚拟平台、形成常态化机制,以期为高校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高校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孟然(1982- ),男,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文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与咨询、教育心理、管理心理。(湖北 武汉 43005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1-0081-03

教师是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之一,在整个教学场域中,最为关键的活动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借助一定的教学策略对学生个体进行各种影响。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日益丰富。在这一过程中,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和策略的组合越来越多,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选取最为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和策略组合,以使学生个体能够获得最为丰富和完整的发展。为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够更好地实现,应通过革新认识、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构建常态机制等弥补现有不足。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高校教师作为培养个体成功社会化的重要力量,同整个社会的接触也较以往更为密切、频繁,高校教师无法脱离信息技术而独立地进行教学。同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高校自身素质提高、胜任能力增强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对教师自己,还是对教师职业使命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仍存在如下问题:

1.高校教师信息意识有待提高。当下,信息化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信息化也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要话题。高校教师作为培养个体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力量,对于个体的社会化和自由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社会的变迁,高校教师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转型对其所提出的新要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高校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手段来实现个体的发展,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是关键。现阶段,高校教师信息意识淡薄,已经严重制约了教师群体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指导、推进最终实现教学工作。其中,高校教师信息意识淡薄突出地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第一,不同专业的教师基于对各自专业的认识,忽视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应发挥的作用。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人人共享的一种新技术,在为整个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教师这一群体却往往对于信息技术表现出一种忽视、漠视,甚至反感的态度。这是因为教师往往过于专注于自身的专业,而忽略了现代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关系,更忽视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所具有的对于其他事物的支持功能。由于教师群体意识上的偏差,不仅会忽视信息技术的工具价值,甚至可能会因信息技术本身的应用价值和教学价值,而去刻意地避免使用信息技术。这种通过躲避使用信息技术,希望避免专业教学被干扰的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限制了信息技术原本工具价值的发挥。

第二,倾向于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也只是对于信息技术的基础略有涉及,而非真正地认识到了信息技术所应有的价值。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些高校开始逐步要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高校的初衷在于推动教师去更为深入地认识、掌握,进而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有关基础知识的培训和教学,极大地制约了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例如,高校教师将教育信息化定义为“PPT化教学”“视频教学”“多媒体室教学”,而并不是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整体去正确地对待。这就使得我国高校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表现出低水平、单一化。

2.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认识不足。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十分宏观的概念,不仅包括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型人才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蕴含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所需要的其他素质的提高和发展。然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受到极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将专业发展限制在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之中,而实现教师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其他方面的素质,就理所应当地被忽视了。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忽视、漠视甚至敌视,就是最为鲜明的例证。

第一,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使得高校教师在对教师职业属性的认识方面出现了偏差。从世界范围来讲,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和福利处于较低水平;就行业分布而言,高校教师的基本工资也并不算高,这种“双低”的局面使得高校教师必须去寻求新的途径,以使自身获得理想的薪酬福利。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教师往往倾向于利用现有体制去获取更多的资源。

在我国高校考核和评估中,科研绩效往往占据着十分重大的比例。而教师群体作为科研工作的核心力量,高校倾向于通过更多的奖励措施来支持教师进行更多的科研活动,而个体也由于各种原因往往更愿意接受、从事科研活动。当前所出现的重要问题就是高校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科研,而忽略了教学,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平衡科研和教学。然而,当前的现状是,高校教师往往更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研,而忽略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第二,专业化的教育方式使得高校教师对于教师发展的认识出现了偏差。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象征,不同的工作之间都有着对于不同技能的不同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对于专业发展的认识就转变成关于自身专业技能的发展。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信息化学习,高校教师往往很难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自己的教学。由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同高校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就极大地制约了高校教师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表现出了单一、片面等不良特征。

3.高校教师培训方式有待改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作为主体的教师积极融入提升能力、实现发展的整个进程,同时,也要求高校为教师提供学习、使用以及进修的各种资源。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为教师所提供的资源严重不足,这极大地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高校对教师缺乏科学、系统性的培训规划。教师作为隶属于一定高校内的职员群体,他们在为高校贡献自身力量、承担自身使命的同时,理应获得相应的权利和奖励。权利和义务是一对矛盾体,它们之间彼此影响、彼此制约,一者的存在往往建基于对他者的承认和承担。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内承担教学、科研职责,服务学生、科研和社会的主要力量,理应获得高校对于他们权利的支持和认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促使高校教师能够获得发展、提升。然而,当前高校更多地关注学校发展,忽视了教师群体的利益,这就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忽视。高校必然不会专注于制定科学性、系统性的培训规划,而这也必将制约教师、院校本身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专业发展的路径较少,严重阻碍了高校教师专业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条件下,高校仅仅专注于通过“慕课”等形式进行远程教育、成人教育来实现盈利,却忽略了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优秀师资、促进其专业发展,无疑这将严重地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必定损害高校自身的长远建设。作为现代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工具,高校理应使得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人获得自由且全面的发展。然而,伴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下放,以及高校经费筹集机制的调整,部分高校的关注点日益由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转变为高校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部分高校领导开始更多地关注“大生源、大学校”建设,而忽视了“强教师、强人才”建设。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阶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来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无疑是最为便捷和理性的一个选择。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重塑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认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才能真正唤醒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学习、实践的兴趣,实现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提升。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在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乏教师参与的专业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应将立足点落实在高校教师这一主体之上,以此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学习动力机制。

首先,以信息技术公开课的形式广泛宣讲关于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优势的宣传来提升教师对于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其次,应构建信息技术训练平台,使教师能够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而且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能型的操作,要求高校教师能够在操作中加深理解、在操作中提升技能、真正实现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最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需求则是唤醒兴趣最为重要的条件。高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到教师群体对于信息技术需求的影响,也就是说,当个体产生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时,个体往往会更加努力和主动地去接受、学习,进而掌握。

因此,我们应构建一个关于信息技术的沟通平台,在这一平台之中,倾听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意见,并对教师的意见进行恰当反馈以此提升其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为高校教师发展提供基础。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树立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同时也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促进高校教师的全面进步。教育信息化最为突出的特色,便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之中,信息技术不仅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应充分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来推动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容量大、易提取、成本低的特点,有利于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最为便利的条件。由上可知,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外界给予教师群体一定的资源支持。作为一种职业,就必然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从事已经规定好的活动,且要保证活动的一定质量。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所拥有的大部分时间会是零散的,不能再像学生时代一样利用整块时间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教师想要实现专业发展就不得不依赖于一种能够将碎片时间进行整合的资源、工具,而这也正是教师群体所需要的最为重要的外部资源支持。

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上述困境。信息技术能够通过搭建“云平台”等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资源安置在网络平台之上。这种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平台能够将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整理,使高校教师能够在多种环境下自由地学习。

3.构建虚拟平台,为高校教师的共同发展提供好平台。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生存、生长、发展于共同体之中,任何个体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日益由个体学习向共同体学习过渡,这一共同体学习的平台就需要信息技术给予支撑。如前文所述,高校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已经很难有整段的时间去从事学习、交流,拼接碎片化时间、让高校教师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隔阂进而实现有效交流,就需要构建网络虚拟平台。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就是要搭建一个相互之间可以平等交流、交往的平台。在这一虚拟平台上,教师可以平等地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每一个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同其他教师的互动过程。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反思性的平台中,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可以在这里发现,其中的错误与正确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讨论。正如《论自由》所言,充分的讨论才是自由的开始,才是真理出现的开始,才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开始。

网络虚拟平台和网络课程云平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云平台课程仅仅将课程单独在网络上进行呈现,它忽略了作为建构知识主体的用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网络课程云平台是一种单向度、简单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多元化、反思性的教学模式。所谓多元化、反思性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建基于互动过程的主动学习模式。简单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够实现平等交流,并且每次的信息传递都应是平等的、可被建构的。

4.形成常态化机制,贯穿可持续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仅需要通过系统地构建平台,同时也需要通过常态化机制的构建来使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获得持久的动力和支持。常态化机制的构建往往需要一系列密切配合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监督部门的有机协调。一是决策部门应加强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通过科学化、系统性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使整个高校形成一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以此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二是对于决策部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要通过强有力的执行,保证相应的奖励制度、约束制度以及惩罚措施得以落实。三是要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作用,即构建上级、下级、同级监督并行,行政、教学监督并重,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监督体系,以此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党志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2016(2).

[2]郭立强,梁莹.关于当前教师课堂权力问题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5(21).

[3]秦丹,武丽志.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基于技术应用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3(5).

[4]杨丽娜,颜志军,孟昭宽.基于个性化推荐思想的虚拟社区学习共同体动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