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和线索教学的综合运用

概念教学和线索教学的综合运用 以美国的民主宪政之路为例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概念教学越来越受到历史教育教学界的青睐。如果把概念教学和传统的线索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和产生怎样的效果呢请看来自市优质课比赛的一个真实案例,题目叫概念教学和线索教学的综合运用以为例。

【关 键 词】课例研究 概念教学 线索教学 综合运用 民主宪政 一、课例研究背景探索者的薪火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自2004年9月启动以来,已经在广东省中学历史教育界引起课程观、课堂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理念和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正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各种教学策略竞相登台亮相,激活了曾经一潭死水的历史课堂,使之呈现出勃勃生机和万千气象。

在众多的教学策略中,概念教学算得上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历史概念就像一个个熠熠生辉的珍珠,连缀出一串串美丽动人的历史知识项链。运用和围绕历史概念展开教学,有助于老师增强教研意识,优化教学内容,发展专业能力;
有助于课堂去伪存真,直指历史教学和德育的本义,提高教学质量;
有助于学生领悟历史基础知识,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近些年来,我国历史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势,是不断加强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力度,印证了历史概念及概念教学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因此,概念教学应该引起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研究和实践。

最近两年,广东省东莞市历史教研室围绕概念教学组织了一系列教研活动,推动了概念教学在全市范围的展开。然而,概念教学的现状似乎还不尽如人意。根据笔者的校内外课堂听课观察,很多老师(包括笔者在内)的概念教学仍旧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主要表现为以名词解释替代概念解读、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挖掘不到位、对重要概念的处理缺乏通盘考虑、问题设置游离于概念之外等。究其原因,大体有三思想上不以为然,概念教学的意识不够浓厚,此其一;
凭老经验教学,不愿花时间研究和改进,此其二;
缺少集体教研的支撑,个人精力和能力有限,不能深入,此其三。

2011年春,东莞市历史教研室加大力度,精心组织了一届以概念教学为主题的全市优质课比赛。其中,高中组的比赛别开生面,要求选手从英美法德日五国中任选一国,整合必修和选修教材,以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该国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为主线,重点围绕历史概念展开教学。笔者认为,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概念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而且尝试性地将概念教学和线索教学有机结合,给人以全新视角和重要启发。线索教学俗称知识串联,早已有之,广泛运用于新课教学、阶段知识梳理和专题复习。单独的概念教学或线索教学,或许没什么新奇独到之处,但两者一旦结合,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借助线索(主线),我们可以比较轻松地取舍概念,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依托概念,我们可以比较轻松地提炼线索(主线),把握历史的主干和趋势。“线索概念”的尝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我校积极参与了这次比赛活动,并在全科组开展了相应的课例研究。这是本案写作的情景依托和主要缘由。

二、课例研究过程刀尖上的舞步 代表我校参加高中组比赛的是年轻的王老师。这位老师教龄短、经验少,所以我们成立了3人核心小组,为其出谋划策。

我们把准备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按照“选手准备集体研讨小组分析选手改进”的流程操作,但侧重点不同。

第一阶段寻找历史概念,确定概念教学的线索。

根据本次比赛课的特殊要求和以往比赛课的一般经验,核心小组给小王老师提出了几个建议1. 从英美法德日五国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国家,阅读相关课文,收集相关的课件等资料,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 围绕重要历史概念,整合现有教材,并参考他人经验,初步确定概念教学的课题名称和基本线索(思路)。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一周后,小王老师终于理出头绪,完成教学设计初稿。接着,我们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组织高一、高二备课组老师进行第一次研讨。

小王老师选择的是美国。他向大家简单地汇报了准备工作,阐述了他对这节课的理解、想法和困惑,并展示了概念教学的课题名称和基本线索。

课题名称美国民主政体的确立与发展 基本线索以美国1787年宪法的酝酿、出台与不断完善(宪法修正案) 为主线进行教材整合。具体思路如下 一、受压迫,酝酿巨变背景 二、闹独立,另辟蹊径民主共和制与邦联制确立 三、收州权,点石成金1787年宪法制定 四、求民主,后浪推前浪若干个宪法修正案 五、看今朝,谁与争锋美国民主政治给我们的启示 1. 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否最优 2. 美国宪政发展历程给中国民主改革以何启示 听完介绍后,老师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如下看法 优点教学设计比较新颖,文学气息浓厚,令人耳目一新;
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中心,通过宪法的酝酿、出台和不断完善这条线索,来勾勒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和完善的历程,这一思路值得肯定;
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整合,线索较为明晰;
最后一个部分是个升华点睛,很好。

缺点最主要的问题是具体思路之第一、二、三部分逻辑关系不清。例如第一、二部分实际上都是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可以合并;
民主共和制是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的,不能作为宪法制定的背景。另外,有老师认为教学思路比较简单,对教材的整合力度不够。

综合大家的意见,核心小组对存在问题进行了会诊,认为教学设计初稿思路较好,但缺乏广度、深度和厚度,没有太多亮点和优势;
本次比赛的主题是历史概念教学,但从教学设计初稿来看,历史概念并不突出,对教材的整体驾驭不到位,整合力度不大。而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在于,小王老师没有足够关注历史概念,没有对历史概念进行深入挖掘,所以难以理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线索(思路)和课题名称。

这就需要搞清楚什么叫历史概念课文素材中涉及哪些历史概念 经过查阅相关文章,大家明白了历史概念分为史实概念与史论概念两大类。

史实概念是对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的概括和评价;
史论概念是对众多同类史实概念共同特征的理论概括。[1] 接着,核心小组组织大家分头阅读有关美国的三篇课文必修Ⅰ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选修Ⅱ第5课美国独立战争和第10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从中找出如下重要历史概念 史实概念独立战争、华盛顿、独立宣言、富兰克林、杰斐逊、联邦宪法(或美国1787年宪法)、麦迪逊、美国27条宪法修正案、杰克逊、西进运动、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林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

史论概念邦联制、联邦制、分权制衡、人民主权、总统制共和制、黑人奴隶制、两党制。

经过分析讨论,我们发现,可以把这些历史概念分为四组斗争组、文献组、政体组、人物组。进而发现,可以从这四个角度,演绎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最后,考虑课标要求和整体布局,我们确定了如下思路 一、鲜血铸就宪政之基(最初叫“鲜血浇注宪政之花”) 独立战争、南北战争、黑人民权运动 二、智慧孕育宪政之花(最初叫“文献书写宪政之魂”) 独立宣言、联邦宪法、27条宪法修正案 三、政体诠释宪政之实 邦联制、联邦制、总统共和制 四、民权彰显宪政之优 美国黑人的白宫之路 这个思路有什么优势呢一是概念突出,线索明晰,“点”“线”结合;
二是多维展示美国民主进程,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和厚重感;
三是有“史”(前三个部分)有“论”(第四部分),史论结合,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和新鲜感;
四是文字优美,结构合理。

进而,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又确定了课题名称自由女神注目下的美国民主宪政之路。自由女神是美国标志性的建筑,是自由和民主的象征,所以被我们纳入了视野。

第二阶段解读历史概念,组织概念教学的内容。

搭建好概念教学的课题名称和基本线索(思路)等大框架后,选手的主要任务就是量体裁衣,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来解读历史概念,组织概念教学的内容。

一周后,小王老师登台为科组全体老师展示完整的教学过程。

他以自由女神像的造型、刻诗和寓意导入新课。然后,通过三段材料和一组问题(“判断材料反映了哪三次‘战争’三场‘战争’对美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来诠释第一部分“鲜血铸就宪政之基”;
依托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和“27条宪法修正案(节选)”,设计若干问题,来展示第二部分“智慧孕育宪政之花”;
围绕三段材料,提问“以上材料分别规定了美国何种政体形式对美国有何影响”,来解读第三部分“宪政诠释宪政之实”。最后,让学生根据视频及文字资料分析美国黑人为什么能在几百年后从奴隶成为总统继而讨论美国的民主宪政是否最优是否适合中国 老师们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导言部分虽然“紧扣”课题名称,但比较冗长,有点绕,不如用奥巴马就职演说的视频导入更好。用这个视频导入,一可以“美国黑人的白宫之路”扣“美国民主宪政之路”之主题,二可与结尾部分遥相呼应。

有人认为整节课比较肤浅,缺乏新意。有人认为概念教学不突出,比如没有阐释“宪政”这一重要历史概念。有人认为老师对教学内容不熟,过渡衔接不流畅。有人建议板书尽量简洁,突出关键词。

核心小组点评教学思路的高度决定了教材整合的难度。历史概念那么多,课堂时间就四十分钟,相关的内容怎么取舍问题怎么设置难度怎么把握这些都极具挑战性,任谁都不好驾驭,真是难为我们的选手了。但是,只要肯动脑筋,问题终归是能够解决的。老师们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不无道理,比如教学内容肤浅,平淡无奇。归根结底,问题可能出在选手没有真正吃透教材,没有真正围绕重要历史概念和主要线索来设置材料和问题。

核心小组建议当务之急,一是要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理论问题,二是着重考虑哪些问题需要针对“内涵”,哪些问题需要涉及什么“外延”,才能更好地突出历史概念和主要线索。

逻辑学将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总和;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简而言之,一个历史概念的内涵,就是它所概括的历史事物的本质含义和内容;
一个历史概念的外延,包括它所概括的历史事物的发生背景、结果、影响、评价等要素。例如,对于美国独立战争这个历史概念而言,它的内涵是英属北美13块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挣脱枷锁的战争,它的外延有战争爆发背景、战争结果及意义等。

搞清这一理论问题后,小王老师在核心小组的指导下,采纳了听课老师们的合理建议,对教学内容进入了大幅度的调整,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概念教学问题和线索教学问题。

例如,新版教学设计的第一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材料一有这样一场流血战争 它从莱克星顿打响,在约克镇结束,历时六年。昔日不可一世的宗主国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和自己的殖民地子民面对面地平等谈判。

它孕育出北美大陆第一个独立国家美国,并为这个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第一道障碍英国人的殖民统治。

请回答 (1)这场战争叫什么 (2)有人说这场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场战争与美国宪政之间有何关联 材料二还有这样一场流血战争 曾经并肩战斗的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终因奴隶制的存废问题而反目成仇,兵戎相见,但万幸的是,“不欢”并未造成国家“而散”的结局。

有一位总统,因为此战而命丧,也因为此战而永生。

请回答 (1)这场战争叫什么导致它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位总统是谁为什么说他“因为此战而永生” (3)这场战争与美国宪政之间又有何关联 材料三还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世纪50、60年代,一个拒向白人让座的黑人妇女(帕克斯),一个胸怀梦想的黑人律师(马丁路德金),引领了一场举世闻名的黑人民权运动。

民权法令颁布了,黑人领袖却倒下了。

请回答 (1)结合选修ⅡP56内容,谈谈黑人民权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2)这场运动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是否达到了 (3)林肯和马丁路德金的遭遇说明了什么 有人曾说过,概念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不讲概念。在上述案例中,小王老师并没有直接解释历史概念,但材料和问题分明都是围绕“内涵”和“外延”来设计的。其中,涉及历史概念“内涵”的有材料一问题(2)、材料二、材料三问题(2),涉及历史概念“外延”的是材料一问题(3)、材料二问题(1)和(3)、材料三问题(1)和(3)。而且,每个第(3)问都与课题名称有关。

再如,第二部分中原来有一个“美国宪法27条修正案(节选)一览表”,列的条款倒不少,但却把若干具有重要意义的条款给漏掉了,而且没有设置相应问题,基本上属于无效材料。现在,表格内容被彻底改造,并被配上很有意义的问题,无形中提高了品味,暗扣了课题。

美国宪法27条修正案(节选) 编号 时间 主要内容 前10条 1790年 规定人权不受侵犯,民众(实指白人)享有诸多自由,总称权利法案。

第13-15条 内战后 废除奴隶制度和保障黑人公民权 第19条 一战后 规定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即赋予女性选举权) 第24-26条 1960年代 禁止种族歧视,总称民权法令。

问题根据上表,归纳美国民权发展的趋势。

答案由白人扩大到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
由男子扩大到妇女;
由种族歧视到立法禁止种族歧视。

第三阶段关注教学形式,丰富概念教学的策略。

几天后,小王老师在高一、高二备课组联席会议上展示了最新成果。

大家一致认为,新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在内容方面挖得比较深,基本上都能紧扣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本课的主要线索,概念和主线都非常清晰。但是,听完课后的普遍感觉是累,材料呈现方式太单调,问题太多(共有21个),让人透不过气来。这样的课肯定征服不了评委和学生。

核心小组反思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没有统筹安排,只是一味地盯着概念和主线,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构建内容。所以当把所有内容一股脑呈现给大家的时候,问题才充分地暴露出来。这个问题的确相当严重,如果不妥善地加以解决,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呢 第一,材料形式单一,容易使人乏味,提不起精神,课堂气氛势必沉闷。

第二,问题太多,容易使人疲劳,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和讨论,听课老师都觉得难以招架,更遑论能力有限的学生了。这与“学生净学习时间的比例较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等课堂评价要求明显相悖。其中,第一部分在本课中本来不是重点,却设置了9个问题(见上),可能要花15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处理完,大大挤占了后面几个重点部分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第四部分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将大大减少,亮点体现不出来。

第三,最严重的后果是,评委和学生都不买账,课上砸,前功尽弃。

针对存在的问题,核心小组开出了相应的药方1. 研究教学策略技巧,丰富材料呈现形式。对于第一部分中的“三场斗争”,建议采用图片的形式,引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历史概念,把握历史内涵。对于第二部分中的“三个文献”,建议采用文字材料的形式,引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历史概念,把握历史内涵。对于第三部分中的“三个政体”,建议先解释概念,然后通过两个表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概念去解决问题。对于第四部分中的拓展升华,建议采用“奥巴马就职演说”视频和“美国黑人民权发展之路”材料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美国黑人为什么能在建国两百多年后入主白宫”和“对于美国的民主宪政,你有何感想”,作为对本节课的深化。2. 按照“关、停、并、转”的办法,精简问题,减少数量,降低难度。比如,第一部分的9个问题可以压缩为4个左右。3. 问题减少后,学生将可获得一定的时间思考和讨论能力题和开放题。授课老师既要事先准备好问题的答题思路和答案要点,也要充分考虑课堂的不可控因素,善于捕捉课堂信息,肯定学生的合理答案,对预设答案做出适当调整,从而体现课堂的预设性和生成性。

第四阶段回归教学对象,降低概念教学的难度。

实事求是地说,前三阶段简直是一次智力和耐力的长征,每一步都宛如刀尖上的舞步,险象环生。但是,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东西,最终是要拿到工厂车间里验证它的可行性。纸上推演终觉虚,课堂检验方为实。

终于,在初赛正式上演前夕,小王老师开始直面学生了。三天时间内,他从高二文科班中挑选了一个实验班和两个普通班(一个活跃一个沉闷),进行实弹演练,积累经验。

结果我们发现,在实验班和活跃的普通班里,教学比较流畅,师生情绪比较高昂,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而在沉闷的普通班里,情形恰好相反,真是冰火两重天。另外,三节课也暴露出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老师的亲和力和语言的感染力不够;
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课堂容量和难度还是偏大了一点,学生的学习、思考时间不够;
课上得虽然有点赶,但还是拖堂2-5分钟。课后的随机调查大体验证了我们的看法。

核心小组进行最后会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能否尽可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直接关系教学的成败。我们的初赛授课对象是外校学生,从层次上看,属于B类学生,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一点。要想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做到三点1.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面对陌生的学生,老师应该用微笑亲和的形象愉悦学生,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用赏识期待的眼神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气场罩住学生”(某老师语),使陌生的师生关系变得亲密无间。学生往往是“亲其师”,而后才会“信其道”。2. 进一步降低教学标高。作为非教学重点的第一部分,虽然已经被砍掉了几个问题,但还是用去了课堂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导致后面的讨论不敢真正放开,导致最后的教学反馈无法按时完成。这说明这一部分还是不太切合实际,需要再降难度。建议删掉“这场战争(南北战争)与美国宪政之间又有何关联”和“林肯和马丁路德金的遭遇(被人暗杀)说明了什么”,改由老师阐述。3. 对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回答方式要心中有数。比如,简单的、基础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集体回答或单独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请学生个别回答,难度较大的、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最终,凭借个人努力和团队智慧,小王老师在高中组初赛中以小组第一名的身份出线,成功晋级决赛。

三、课例研究反思迷宫门的钥匙 历时一个月的课例研讨,是一次难得的合作探究之旅和反思改进之旅,至少在三个方面对我们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一,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次活动迫使所有的参加者选手、核心小组、科组全体教师,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症结,寻求对策,从而推动比赛课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甚或推动老师们反思和改进各自的日常课堂教学。从这个角度来说,课例研讨为科组老师提供了一个改进课堂教学和促进个人专业成长的平台。第二,增强了老师们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合作意识。第三,为高中历史教学,特别是为高二和高三年级的复习课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

从选手独立准备,到集体研讨会诊,再由选手改进,这个流程符合课例研究的一般过程,即观察教学现象提出教学问题归纳教学问题梳理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课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的、实践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反思加行动是其基本特征。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研讨,一次次反思,一次次改进,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步步提高。

按照德国人鲍尔海曼P.Haimann与赫尔马弗朗克H.Frank创立的课堂教学六维空间结构模式,教师在备课和授课中需要充分考虑六大要素,即为什么教(教学目的)、在什么环境下教(教学环境)、对谁施教(教学对象)、用什么教(教学媒体)、教什么(教学内容)、怎么教(教学策略)。[2]回想整个研讨过程,从第一阶段“确定概念教学的线索”,到第二阶段“组织概念教学的内容”,再到第三阶段“丰富概念教学的策略”,再到第四阶段“降低概念教学的难度”,这六大要素基本上先后都被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视野中了。但是,什么时候考虑什么要素,各个要素在我们的心目中占据什么地位,对教学效果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值得研究和反思。打个比方,你在炒菜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放什么配料,放多少配料,关系到菜肴的色香味。这是一个道理。

另外,虽然我们研究的只是一个课例,有其内容和情境的特殊性,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解决同类问题概念教学和线索教学问题的路线图和钥匙。单从顺序来看,此次课例研究呈现出三大特点,是道是魔,孰对孰错,读者自可品味,但于我们而言,却是曾经的心路历程和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或类似的比赛课中引以为鉴。

第一个特点从宏观到微观。备课伊始,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确定概念教学的基本线索(思路),使之更好地体现比赛的主线和主题。解决了这个宏观层面的问题后,才去考虑如何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我们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从宏观到微观,可以高屋建瓴,有的放矢;
从微观到宏观,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写文章,先要构思列提纲,而后才能动笔激昂文字;
建楼房,先要打桩起框架,而后才能动手砌砖筑墙;
同样地,搞教学,先要着眼理思路,而后才能动脑设计内容。思路引领内容,思路决定高度,精妙的思路可以带来不一般的感受。

那么,比赛课和日常课堂教学(特别是复习课)的思路,究竟应该怎样确定呢 我们不妨先考虑,一个自然课或几个相关的自然课、一个自然单元(专题)、一个阶段历史(断代史)、一个时政热点或热门话题,它们的主题是什么(一个或多个),它们的主干知识和重要历史概念有哪些,它们与现实或历史的契合点是什么,然后,从中提炼出若干个线索,围绕线索和重要历史概念来确定思路。我们的初赛课美国的民主宪政之路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有时候,一个重要历史概念本身(如资产阶级代议制)就可以做为一个主线或主题,围绕这个概念来整合相关的知识和子概念,进而形成思路。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思路应该呈现清晰的线索脉络,应该涵盖若干重要的历史概念,应该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第二个特点从内容到形式。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我们经历了一个由“蜻蜓点水”(肤浅平淡)到“一剑封喉”(切中要害)的改进过程,或者毋宁说,我们的选手经历了一个由目无概念到紧盯概念的转变过程。单就内容而言,我们最终做到了两点,成就了“亮点”一是紧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展开教学。这次比赛,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掌握了概念教学的一些原则。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曾经说过掌握历史概念是历史研究、学习和传承的手段。没有概念的研究,历史的研究就无法深入;
没有概念的学习,历史教学永远是处于蛮荒状态;
没有概念的传承,学术的薪火就无法传播。因此,无论历史课程观如何转换,只要是历史学科的教学,就离不开历史概念的学习。[3]二是有“史”有“论”,史论结合。历史教学只有行走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作用。

组织好教学内容后,再去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手段、形式和方式,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学意图,就显得顺理成章和自然而然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得把内容和形式拆分开来,一定要分出个谁先谁后。实际上,内容是肉,形式是皮,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考虑内容的时候,往往会同时设想其形式;
在考虑形式的时候,自然会同时联系其内容。

第三个特点从教材到学生。我们在前三个阶段所做的工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备教材和教法”,虽然也有考虑教学对象,但基本上算是一种“纯粹的研究”和“纯粹地做学问”。直到最后真正面对学生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工作的缺失(心中没有学生)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教学脱离学生,不能很好地发生“化学反应”)。从教材到学生,或者说,先备教材后备学生,虽然合理(合乎思维逻辑),但不合情(不合乎学情),不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

本次课例研究有两个教训一是不重视教学对象。歌手景岗山的成名歌曲我的眼中只有你中有一句歌词“我说我的眼里只有你,只有你让我无法忘记。”如果我们在备课和研究的过程中,眼里始终有学生,心中始终装着学生的话,我们就应该是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实际需要等),来设计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反馈等,从而少走一些弯路。二是不重视教学形式。由于我校的生源相对较好,我们的集体教研和个人教学都明显地倾向于教学内容本身,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单调。这是我们的重要风格是优点也是缺点,在本次比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反观来自于普通中学的选手,我们需要取长补短,努力丰富教学策略技巧,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

对我们来说,课例研究才刚刚起步,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课例研究唤醒了反思意识,反思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素质的提高,这是本次比赛和课例研究的最大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岳林.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之管见.天津历史教学杂志社 [2] 韩文莲.高中历史框架式结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3] 黄牧航.2008年广东高考历史科试卷分析. 广东省高考年报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