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案例对比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摘要:案例对比教学作为案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案例对比教学应遵循可比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思想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等原则,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对比教学;案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249-02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案例为媒体,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 提出各自的见解,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1]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新的教学尝试,它有助于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抽象理论的兴趣,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形成”[2]。教学实践证明,案例对比教学作为案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将其应用到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中,会产生相当积极的效果。
  
  一、案例对比教学应用到“基础”课中的意义
  
   “对比”,就是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运用对比,能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印象和启迪。
  “基础”课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同时又与社会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学中应该将社会主义道德和法治理论与社会实际及大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既联系实际讲清理论观点,又将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道德和法律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进行科学的分析解答。通过选取对比型案例进行教学,使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形成共时性的感性冲击力,这使得学生在探究人类社会和现实生活中道德和法律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领悟理论精髓,明辨美丑善恶,自觉锤炼品行,不断完善自身,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其次,案例对比教学能够使学生同时从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观照自身,有助于增强他们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健全人格。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有限,理论讲授可以增加其知识,但往往不能深入理解,影响了理论有针对性地参与思维过程。“实践教学可以增加阅历,但是往往凭经验办事,限于就事论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达不到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探索和把握”。[3]案例对比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说教模式,重视学生参与讨论和对比分析得出全面结论的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从正反两面观照自身,提高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使他们形成一种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社会知觉,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态度,培养出健全人格。
  
  二、案例对比教学应用到“基础”课中应遵循的原则
  
  案例对比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以生动的案例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基础”课的厚重性、实效性,增进教学效果。因此,在应用此方法进行教学时,不能是为了对比而对比,我们应遵循一定原则。
  首先,选取的一对案例必须具有可比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对比性事件或人物应面临相似的场景或抉择,能从相反两方面论证相关理论。如“基础”课第三章论述评价人生价值的尺度时指出,“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4]。我们可以选取毛泽东和汪精卫这两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他们生活在相同的时代,当时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毛泽东从年轻时就开始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事实证明,他通过自身的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而汪精卫却逆历史潮流而动,投敌卖国,试图帮助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成为千古第一汉奸,为世人所不齿。这一正反对比,善恶鲜明,发人深省,有力地论证了相关理论。
  其次,我们应遵循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基础”课应当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理应体现时代气息,吹响时代最强音。不过教学实践发现,仅注重当今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是不够的。尤其是富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还应增强其历史的厚重性。因此,在案例对比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结合历史和现实,打通古今,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当中去观照一些根本性命题。如在导入“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这一章时,我们可以进行跨越千年的对比。司马迁遭奇辱而不改己志,发愤著书的人生壮举历经两千年历史的冲刷而光芒不减。他在《报任安书》中表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也就是认为自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生目标尚未实现,所以要顽强地活下来。而当今现实社会中南京丹凤街头以乞讨为生的名牌大学毕业的热能博士陈某,却仅仅因为工作遭受了几次打击而心灰意冷、消极避世,说自己已把红尘看透,生活太累,人生太复杂了,做一些违背自己心愿的事不值得,觉得乞讨一些钱能够简单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就够了。通过讲述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设问:看来几千年来人们都在思考人生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不同的人面临同样的问题时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人生?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通过这种历史性案例和时代性案例的对比分析,能够启发学生历时性地思考问题,体现终极关怀,增强“基础”课的厚重性。
  再次,我们应遵循思想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性理应居于首要地位,不过进行案例对比教学时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论证理论,则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我们可以在分析案例时适当地植入文艺性元素,这不仅能使课堂生动起来,而且能够寓理于文,增强教学实效性。如在讲述“人生须认真”时,我们可以选取南唐亡国之君李煜和吉首大学新闻中心发表的一位同学的自我感受性文章《认真的人生才美丽》[5]进行对比分析。简述李煜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以致亡国成为阶下囚最后惨遭毒害的悲剧性人生时,我们可以穿插一些李煜亡国之悔之恨的诗词进行佐证,如“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认真的人生才美丽》是一篇很优美的小杂文,作者主要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回忆,肯定了认真对于人生成功的重要性,批判了当今许多家长只肯定聪明的孩子不肯定认真的孩子的错误观念。我们可以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然后引导大家进行思考分析:生命是短暂的,究竟如何对待人生才能使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烂?
  
  三、结语
  
  “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如何让大学生快乐地去学习掌握相对抽象枯燥的理论。笔者两年来实行案例对比教学法的教学实践证明,此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案例的对比分析,能够深化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理论的说服力。通过富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思想性和文艺性对比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既能体现出历史性的终极关怀又充满时代气息,既有思想的深邃又不乏生动活泼,这样能够较好地增进“基础”课的厚重性和实效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