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具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具 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具呢在实际教学中,学具要摆放整齐有序;
要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抓住教学具使用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还要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教具 学具 整齐有序 合理运用 时机 有机 教学用具是供老师和学生按照教育教学要求进行动手加工组装或操作的基本材料,它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合理使用教学具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而且能变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直观形象,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具,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一、学具摆放整齐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具摆放整齐有序。让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要求再动手等。实际操作时,需要哪种学具就能准确、及时的拿到这种学具,如学习“比一比”时,先让学生摆五朵花,学生在桌子前缘摆放整齐的学具中很快的就拿到需要的花。然后我又让学生在花的下面摆出三个小圆片,学生更快的完成了要求。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由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二、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学具的选用也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明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更有利于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三、抓住教学具使用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大多数学生感到难学的内容。而最重过程的学具操作,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
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让学生第一行摆两个小圆片(强调两个圆片是一份,要把两个圆片叠放起来),第二行也是叠放在一起的两个圆片是一份,摆这样的五份(强调两个一份,摆出五份),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个是几份第二行两个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5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5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操作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桌找几厘米,通过寻找测量,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橡皮泥、面团、泥巴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使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总之,合理使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年龄、思维特点,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湖北教育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