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论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其高发病率受到重视。本论文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预防、护理进行分析和综述,为骨科临床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提供参考。通过加强对骨科高危人群的预防和护理,降低深静脉血栓在该人群中的发生率。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发病机制;预防;护理;骨科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002-02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Orthopaedics

【Abstract】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after orthopedics, which is paid attention to because of its high incidenc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athogenesis,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DVT in orthopaedic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in high-risk orthopedic population by 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and nursing.

【Keyw ords】deep venous thrombosis; pathogenesis; prevention; nursing; orthopedics

近年来,随着高能量创伤及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增加,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术后(尤其下肢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深静脉血栓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表现为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慢性期表现为血栓形成后综合症(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据文献报道:欧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3.29%,亚洲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0%,我国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2.9%,从数据中可见我国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偏高。近年来我国医学工作者对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预防、护理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和标准。本文结合文献研究和预防护理工作基础对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对预防、护理等方面归纳和总结。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深静脉血栓发病机制

深静脉血栓的病理和发病机制一般包含5个方面。如图1所示。

骨科术后中,引起图1的因素一般分为遗传性因素和获得性因素。

1.1遗传性因素

遗传性因素指一些先天性易致血液凝固的因素即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加,诸如Leiden突变、凝血酶G20210A突变、蛋白C、S缺乏等。

1.2獲得性因素

(即临床手术因素)按照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低,Anderson等人分为高、中、低危三组。高危组:髋部和下肢骨折、髋膝关节置换术、普外大手术、大创伤、脊髓损伤等;中危组:膝关节镜手术、激素治疗、产后妊娠、瘫痪、有过深静脉血栓发病史;低危组:肢体制动、产前妊娠、肥胖、高龄等。

2 深静脉血栓预防

由于多数深静脉血栓患者没有临床表现,发病后容易出现急性症状即肺栓塞,导致诊断和救治不及时,造成不良后果。文献研究表明:手术当天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概率约为50%,手术开始后48h内概率约为75%。根据预防优于治疗的原则,应及时识别(尤其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2.1常规辅助检查方法

多数深静脉血栓患者无临床表现,对高危人群应采用多种常规检查方法进行辅助识别,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常见的辅助检查方法如下所述:(1)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该检查是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首选方法,其优点是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缺点是对腹部、盆腔的深静脉血栓诊断性较差。(2)螺旋CT静脉造影:该检查可探查腹部、盆腔、下肢深静脉情况。(3)血浆D-二聚体测定:该检查方法是检测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其优点是对诊断急性深静脉血栓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需注意的是:检测结果如阴性则可证实无血栓,而阳性只表明血液实纤溶亢进,并不能说明形成血栓。(4)静脉造影:该检查是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金标准”,在其他检查难以确诊时,应立即进行静脉造影。

2.2预防深静脉血栓知识的宣教与强化

预防深静脉血栓知识的宣教与强化即“两手意识”,即加强医护人员预防深静脉血栓意识和患者的深静脉血栓风险意识。提高医护人员预防与防范深静脉血栓意识,使用患者个体评估量表,及时有效地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为临床针对性护理和治疗奠定基础。提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意识,骨科手术患者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以及对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的担心,紧张和恐惧心理就会随着术后肢体的疼痛进一步增加,存在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意识薄弱和治疗的恐惧感,影响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背景(文化水平、生活环境、性格等)结合个体评估量表,有针对性地给患者介绍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临床表现、观察要点、预防措施、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方法。通过宣教强化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风险意识,通过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案和成功的例子,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为患者的康复打下基础。

2.3患者基本预防措施

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术后(尤其下肢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做好基本的针对性预防措施是基础。基本的预防措施包括图2所述3个方面:

2.4物理预防

医护人员督促和指导患者遵医嘱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梯度压力弹力袜等物理预防措施,借助物理措施加速下肢静脉血液流动,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2.5药物预防

医护人员使用抗凝药物,应权衡血栓和出血风险(尤其高出血风险病人),合理选择抗凝药物,准确掌握剂量及给药途径,不随意停药,严密观察用药效果,并将过程和效果记录在患者个体评估量表,相关信息及时报告医生。

3 深靜脉血栓患者护理

3.1病情观察

医护人员应每天上午和下午对骨科术后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并将相关信息记录在患者个体评估量表。医护人员应观察肢体皮肤的颜色、疼痛状况、静脉充盈、温度等;测量并记录髌骨下10-15cm;询问并提醒患者及时告知是否有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3.2体位与功能锻炼

正确体位和下肢功能锻炼有助于防止血液淤积,针对性功能锻炼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为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医护人员应要求并定期检查患者围手术期的正确体位,即抬高患肢,每2h至少翻身1次,翻身受限者进行抬臀锻炼。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个体制订功能锻炼计划,每天分别在早、中、下、晚、睡前5个时间段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如患者麻醉清醒后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即可进行踝泵运动(80-100次/每日)及股四头肌的肌力练习(锻炼次数以不疲劳为宜)、尽早进行屈髋屈膝等运动,并指导患者在病情允许下的早期下床。加强深呼吸、有效咳嗽、扩胸运动锻炼呼吸肌等,在提高肺功能的同时可减少血液淤积。

3.3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加强沟通交流,让患者充分认识深静脉血栓,减少恐惧。每天通过聊天的形式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

4 小结

随着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产生因素的研究,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提供依据。目前预防措施以药物干预为主,缺乏非药物预防。医护人员作为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的主要实施者,应利用患者个体评估量表,做好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护理,达到最优预防效果,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华英.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临床护理[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 14(1):111-113.

[2]罗香姣.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J].全科护理,2017, 15(3):295-297.

[3]庞楠楠.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3):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