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王跃“飞”向太空

王跃和其他5名志愿者离开地球的一瞬间,预示着人类与那颗红色行星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新闻提示

5月18日,俄罗斯科学院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公布了俄欧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火星-500”志愿者的名单,来自中国的志愿者、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宇航员教员王跃入选。6月3日,他和其他5名志愿者开始“与世隔绝”的520天“火星之旅”。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有很多很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也同样具备条件。”作为参加

“火星-500”计划唯一的中国志愿者,王跃很谦虚。他是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教员,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硕士,先后参与神七任务和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工作。

其实,他能入选绝不是幸运这么简单。

论职业背景,王跃是航天员教员,对载人航天工程有着深刻的理解。论身体素质,他是单位的篮球骨干,常年的运动使他保持了良好的健康状态。论心理性格,他开朗豁达,和周围的人都能和谐共处,而这些恰恰是“火星-500”试验对志愿者所期待的。

此项试验于2009年11月份开始选拔,听到选拔志愿者的消息后,王跃加大了体育锻炼强度。“原本就是‘旱鸭子’,却要挑战高难度。有一天晚上,我们喊他出来吃饭,他告诉我们实在吃不下了,原来是游泳时喝了一肚子水。”他的同事姚志说。两个月下来,他游泳卡上的45次记录全部勾满。

王跃说,这次选拔先是在国内进行身体和心理选拔,然后确定第一批候选者到俄罗斯,和其他国家志愿者一起吃住、生活,再进行和国内相似的生理、心理选拔。身体选拔方面,对各方面要求很细,比如脊椎,每个脊椎骨不能有骨质增生、偏移,需要一节一节X光检查;心理检查方面,做了非常多的调查问卷和测试,针对精神反应能力、认知能力、心理相容性等;最后是根据各项仪器或者各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各组成员之间的融洽性,以及交流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做出最后选择。

事实上,别人或多或少有些小问题,但王跃却很完美。

他的同事姚志说,在国内选拔中,王跃的智商测试成绩最高,而且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踏实苦干。组织航天员训练时,很多设备说明书都是英文的,王跃不放心,主动加班翻译成中文。

王跃的很多同事都说他很聪明,不是个书呆子,的确,这从他填写的志愿者登记表上就能看出来。他写道,“我喜欢彼得大帝,喜欢高尔基,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实验,是在俄罗斯进行的。

有同事评价王跃,“他口琴吹得动听,也喜欢唱歌,很有激情”。业余时间,他经常拉着同事谈文学,谈古诗词,有时候默默在笔记本上写上几句小诗,自诩“有诗人的气质”。在KTV里,他也是名副其实的“麦霸”。即便兴趣如此广泛,王跃还是埋怨天赋被埋没。“我最喜欢的还是画画,可惜小时候父亲背着我给我报了‘小记者班’,不然我可能成画家了。”

今年春节前夕,王跃来到俄罗斯莫斯科参加体检和培训。为了节省科研经费,他选择了一处相对便宜的租住屋,距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来回有3小时车程。每天培训完以后,他还要整理日志,向国内报告当日情况。“一天下来,身心疲惫,回到住处常常顾不上脱去外衣,倒头就睡”。在野外生存训练中,他和其他志愿者在雪深过膝的针叶林中生火堆、搭帐篷、抬担架,夜里还要值夜班,雪水倒灌进靴子,脚冻得快失去知觉,但最后他经受住了考验。后来,俄罗斯教练第一时间告诉中方参试项目主管:“你们的这个志愿者OK!”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对事执著才使得他从选拔到训练看起来“一路绿灯”。

6月3日,在全封闭空间的520天里,6名志愿者开始正式体验未来火星之旅中遇到的种种可能,并准备完成100多项实验任务。520天后,全世界将在屏息中迎接这6名“火星人”的回归。

王跃说,“火星-500”的关注重点,一是长期密闭环境对人体健康以及模拟外界工作的影响。心理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生理问题也存在,比如在外太空需要计划什么样的运动量、工作量,每天工作时间如何安排,都需要长期的规划和实践。“比如第20天至100天内,我们吃的每种食品含盐量不断增加,每个人必须吃光所有配给食物,并测量自己24小时尿量,了解每天摄入和排出的盐分。”二是关注来回火星需要的资源。比方说,从地球到火星来回520天,需要多少水、食物,都需要通过测试来确定。

“我们可不是去太空玩的,”王跃笑了笑,“这个试验有100多项实验任务,每天安排不同,有非常详细的实验手册。按照时间阶段做不同实验,并进行交叉对比和配对比较。”“咱们中国设计并入选的有三个项目,所有志愿者都将参加完成:第一个项目是涉及将来深空探索的医学技术,主要是中医;第二个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人的节律变化;第三个项目就是密闭环境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流的影响。”

他们的临时家园是一个550立方米的模拟试验舱。试验舱由医疗舱、生活舱、公共活动舱、火星着陆舱模拟器和轻型充气火星表面模拟舱组成,里面有单人卧室,厨房兼餐厅、起居室、卫生间、健身房、浴室、蔬菜温室等。各个舱相对独立,中间连接部分有点像飞船的过闸段。王跃说,舱内天花板、四壁都是木质,因此对防火有系统要求和培训。属于自己的空间非常狭窄,只有3.4平方米的小房间,有一张床、床下储物柜子以及一张桌子,但这个私密的空间没有摄像头。

有意思的是,他们在“太空”把24小时做了平均分配。每天一起床,先要自测体温、血压、体重等,然后休息8小时,工作8小时,自由支配8小时。正如他同事所说的,王跃的确是个兴趣广泛的人,为了充分利用好这自由支配的8小时,除了国旗、日记本、摄像机、照相机还准备了文房四宝,买了一堆书和歌曲、相声、电影光盘,让人想不到的是,他还准备了剪纸。“这其实也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实验项目。因为处于不同文化背景,志愿者们会对不同国家的东西感兴趣,我准备剪个窗花教教其他志愿者,顺便学两门外语。”

我们问他食谱会不会乏味,是不是必须吃保质期很长的食品,他没有直接回答,倒是给我们介绍起了他们那个神奇的模拟试验舱,之所以说神奇,是因为在里面可以种西红柿之类的新鲜蔬菜。种出来的蔬菜可以吃,既是食物调剂,也是生活调剂。不过考虑到花粉过敏之类的问题,种什么植物要经过严格选择并全程设计,一般都是像生菜和小西红柿这些蔬菜。

王跃说,开始“旅行”后,对带入的个人物品有限制,不可带手机等通讯器材,以及有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不可带有危险性的刀具等,以免造成不必要损伤。每人可以携带一台私人笔记本电脑,但工作电脑都是配备的。“不能上网,更别提看电视了,”说到这他笑了笑。“南非世界杯直播肯定是看不上了,不知道到时候能不能给我们看录播。”

人类探测火星进程

“火星-500”试验是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国际大型试验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类航天员真正踏足火星,就像几十年前,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傲然迈出那“人类一大步”。被科学界誉为“把人类对于火星乃至对于人类自身的探索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除此之外,人类一直没有间断对火星探测进程。

1960年-2008年底,各国共计发射38次/39个火星探测器,任务成功率(包括部分成功)约为46%。由此,火星被航天界称为“航天器的墓地”。

世界上已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可以分为“飞越”、“轨道器”、“登陆器”和“漫游者”等类型。火星探测已经从无人探测进展到机器人探测阶段,跨出了“越”、

“绕”、“落”三大步。1996年底,美国宇航局“火星全球探测器”、“火星探路者”和俄罗斯的“火星96”的发射,标志着国际上一个新的火星探测时代的开始。

至今人类还没有载人火星飞行的经历。目前,欧洲和美国公布的人类火星登陆计划都在2030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