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扩张术结合高压氧在治疗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闭塞症中的价值分析

[摘要] 目的 探究球囊扩张术结合高压氧在治疗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该研究选择2015年2月—2016年1月之间,在该院治疗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患者80例,对其进行球囊扩张术结合高压氧的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流学变化以及经皮氧分压、皮肤温度和踝肱指数,同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和治疗前对比,在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难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指标均小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前,患者的皮肤温度显著低于治疗前(t=5.563,P=0.016),经皮氧分压显著高于治疗前(t=9.563,P=0.001),踝肱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前(t=7.524,P=0.003),治疗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针对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需要多种方联合应用,不仅仅需要监测患者的血糖、血压等重要指标的变化,同时还需要采取相应的辅助方式进行治疗,球囊扩张术结合高压氧可以有效的改变患者血流学变化、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控制感染、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球囊扩张术;高压氧;下肢动脉闭塞症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6(b)-0081-02

糖尿病足最先开始是由Oakley 于1956年 最先提出的疾病名称。WHO主要是下肢远端神经功能的障碍和异常性的病变,进而导致相应的下肢的足部感染、病变,严重时甚至损伤深层的软组织[1]。目前,随着人们对于糖尿病足病的认知逐渐加深,其不仅仅是一组足部的单一症状而是足部的综合征[2]。依据临床上的经验可以认为,对于治疗糖尿病足,首先需要先解决患者的下肢血供条件,如果血供类型的问题得以解决,患者的创面会很快恢复,若是单纯的局部敷药则无法使其在算时间内恢复,同时也很容易复发[3]。该研究选择2015年2月—2016年1月之间在该院治疗的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患者80例,对其进行球囊扩张术结合高压氧的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流学变化以及经皮氧分压、皮肤温度和踝肱指数,同时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1—2016年1月之间在该院治疗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患者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41~75岁,平均(58.53±17.16)岁,患者糖尿病史:5~28年,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测量其血糖 7.8~16.4 mmol/L,平均13.5 mmol/L。在入院期间测量患者的跛行距离 50~500 m,平均距离(275.65±225.71)m,患者均进行血管造影显示其胫前、后、腓动脉远端末段显影效果较差,血流侧枝减少。该研究得到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同意进行该研究。

1.2 患者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4]:患者入组前均行血管造影证实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可以积极配合;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同时当面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患者伴有手术禁忌症;排除患者伴有心、肝等功能障碍;患者及家属对此研究持反对态度,且拒绝签署协议书。

1.3 方法

球囊扩张法:首先对患者的患肢进行穿刺,置入6F动脉鞘,在沿着动脉鞘进行长球囊扩张,待开通闭塞的胫腓干后,研究人员需在滑导丝的引领下,适当的调整角度,在把导管插入闭塞的动脉段部。开通后,需要依据两条动脉近端和胫腓干的角度,在选择合适的直头导管,在0.018超滑导丝牵引下,插入闭塞血管,直至延伸到踝关节部。需依据胫动脉的弯曲度选用Cobra导管,在0.018牵引下,置入闭塞动脉段,伸入时尽可能插入远端,直至延伸到踝关节部,随之拔出导管丝,接着置入0.014的交换丝,在拔出导管紧接着插入球囊,再利用导丝的支撑向远端推进球囊。高压氧治疗:该研究使用多人HBO舱,给予患者均匀加速30 min直至0.2 Mpa,然后使患者佩带面罩在吸入60 min的纯氧,中间休息10 min,然后减压30 min出舱,1次/d,10 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标准

观察指标[5]: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流学变化以及经皮氧分压、皮肤温度和踝肱指数。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血流学变化、经皮氧分压、皮肤温度和踝肱指数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均数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和治疗前对比,全血高切粘度显著低于治疗前(t=5.894,P=0.015),全血低切黏度显著低于治疗前(t=4.032,P=0.042),血浆粘度显著低于治疗前(t=4.265,P=0.029),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t=4.001,P=0.048),红细胞刚性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t=4.624,P=0.021),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t=6.563,P=0.012),治疗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经过治疗前,患者的皮肤温度显著低于治疗前(t=5.563,P=0.016),经皮氧分压显著高于治疗前(t=9.563,P=0.001),踝肱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前(t=7.524,P=0.003),治疗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 讨论

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其主要的病变累积为中、小动脉和微血管,一般来讲并发部位不仅仅主要是供血动脉的闭塞,同时缺血区侧肢循环也较为严重[6]。目前,临床上在治疗膝下动脉的本体血管手术搭桥手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其创伤性和风险性还是很大。近几年来,随着临床上的微创介入技术和材料的改善和进步,在治疗膝下动脉闭塞上疗效有着巨大的进步。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闭塞症,首先必须解除下肢的血液供应问题,这样会使创面恢复时间缩短,加快修复,因此,对于患者下肢动脉血流的重建问题是关键[7]。高氧压治疗能够增加患者的血氧含量、血氧分压以及组织内毛细的弥散距离,其能够缓解患者体内组织缺血的状态,同时不断的机体的改善组织氧代谢,从而促进氧代谢,进而使ATP的产生增加以及很大的改善细胞代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频死细胞逆转。高氧压不仅仅会促进患肢侧肢循环,重建磨细血管使其再生,进而改善患者的下肢血供,缓解其临床症状,还能增加患者机体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助于病变部位的血管修复再生以及创面组织的愈合[8]。

该研究表1可以看出,患者经治疗后和治疗前对比,在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难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指标均小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治疗使患者的血流有所改变,有效的增加了患者的运动神经传达以及感觉神经的传导,降低了红细胞的滤过,减少血小板的积聚,进而使下肢血流速度加快。表2中患者治疗前后的经皮氧分压、皮肤温度和踝肱指数均有所改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高浓度的氧气能够抑制细菌生长,有助于控制感染,帮助患者快速愈合。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需要多种方联合应用,不仅仅需要监测患者的血糖、血压等重要指标的变化,同时还需要采取相应的辅助方式进行治疗,球囊扩张术结合高压氧可以有效的改变患者血流学变化、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控制感染、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Willmann JK,Mayer D,Banyai M,et al.Evaluation of peripheral arterial bypass grafts with multi-detector lOW CT angiography:comparison with duplex US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Radiology,2013,229(2):465-474.

[2] 靖冬梅,徐显章,王爱林,等.超声消融配合球囊扩张技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5,25(1):27-28.

[3] Minar E,Pokrajac B,Maca T,et al.Endovascular brachytherapy for prophylaxis of restenosis after femoropopliteal angioplasty: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Circulation,2015,102(22):2694-2699.

[4] 徐恒,于文慧.球囊扩张配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92例分析[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5, 17(10):373-374.

[5] 庄百溪,杨淼,乌鲁波,等.小口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远端严重肢体缺血28例报告[J].中国微刨外科杂志,2015,7(7):615-616.

[6] Rubin GD,Schmidt AJ,Logan LJ,et al.Multi-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 of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inflow and runoff:initial experience[J].Radiology,2011,221(1):146-158.

[7] Heijenbrok-Kal MH,Koek MC,Hunink MG.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meta-analysis[J].Radiology,2014,245(2):433-439.

[8] Apelqvistj,BakkerK,vanHoutum WH,et al.International conse nsus and practical guide line S on the management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e diabetic foot.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the Diabe tic Foot[J].Radiology,2014,21(54):842-892.

(收稿日期:2016-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