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的《商品学》课程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探讨

摘要:在应用型转型的教育导向下,地方本科高校顺应市场需求凸显能力培养势在必行,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植入《商品学》课程,推动课程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探讨,并结合调研反馈进行实践项目驱动效果分析和探索实践项目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能力培养;实践项目驱动;应用型转型

一、 《商品学》引入项目驱动实践教学的缘由

《商品学》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交叉性强的应用型学科,日益成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商科专业的重要课程,开设《商品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商品特点及经营规律,能够综合专业要求具备会买、会卖和会管商品的实操能力。伴随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的纵深推进,以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为导向,顺应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明确专业定位与彰显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破解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的矛盾,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势在必行。然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口号,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强调产教融合,更要以点到面最终全面落实。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每门课程可视为点,以课程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切入点,将市场岗位能力需求融入具体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强化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以激发学生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成为转型的关键。与此同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与商品学研究对象商品及使用价值等相关内容密不可分,日益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因此,选择具有应用性强的项目驱动方法植入《商品学》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将岗位能力需求与人才培养有效结合,促使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应用知识和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实现“教、学、做”合一。

二、 能力导向构建《商品学》课程实践项目驱动,突出能力培养

我校作为市级应用型转型地方本科院校,《商品学》课程主要面向的学生群体是商科类学生,包含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和国际商务专业。根据企业反馈信息,不同行业对商科学生具体能力需求存在差异但也有共性,集中体现在专业业务能力、项目执行力、沟通协调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团队组织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可见企业对应用型商科人才能力需求是多维的。在我国经济转型、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准备,注重大学生内在素质培养,突出实践项目驱动教学在能力提升中的地位势在必行。项目驱动教学法其实质是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企业能力需求,将业务能力训练内容放置于任务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笔者根据多年的《商品学》教学经验对课程知识梳理和企业商科人才通用能力需求构建实践驱动项目,具体如下:

(一)以应用型转型为契机,凸显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现实需要,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义,势必推动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模式革新。这一转型导向势必促使教育与市场挂钩,强化市场需求,为此作者通过梳理我校现有商科专业学生对学习《商品学》课程知识结构需要,确定本课程能力目标为具备“会买、会卖和会管”商品的实操能力,即能够识别商品品质,理解商品使用价值并以顾客心理需求为导向策划、包装和营销商品,从事商品经营管理等。

(二)以企业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商品学》实践驱动项目

我校《商品学》课程教学主要知识内容涉及从商品决策角度介绍商品分类、商品品种、商品质量、商品检验、商品包装和商品储运等。笔者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和教学创新的初衷,探索实践驱动项目教学法在《商品学》课程的应用,并在2014级和2015级学生的实训教学中进行实验,且围绕所开设实践驱动项目对所教学生进行跟踪调研,不断优化,完善实践项目驱动,确保课程能力导向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将课程知识重难点与企业对商科学生通用能力需求融入实践项目驱动的设计中,共设计了以培养营销策划能力为导向的商品促销策划,以培养商品采购、商品陈列和现场促销能力为导向的商品校内展销,以培养商品基本鉴别能力为导向的商品质量感官检验和以培养商品包装创新构思、商品包装美学能力为导向的商品包装设计四个实践驱动项目,其中前三个项目采用4~6人分组完成,第四个项目采用个人独立完成。总体而言,实践驱动项目的设计在充分考虑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团队协作和单兵作战能力的提升。

三、 《商品学》课程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效果分析

为明确《商品学》课程采用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针对实践教学开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跟踪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围绕《商品学》实践项目相关内容及调研对象基本信息共设计了16个问题,以2014级和2015级授课学生为调研对象,于2018年4月采用在线发放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1份,有效问卷共179份,有效回收率89.5%。从回收的有效问卷答卷情况来看,被调查者态度积极、填制认真,为后期进行问卷整理与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进一步保证了问卷结论的代表性。通过应用SPSS进行单因素、多因素交叉等数据分析,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法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同,统计结果显示在项目化实践教学形式、实训项目与课程内容匹配度、学习兴趣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认为好或者影响大的比重皆超过70%,其中87.2%的同学高度认可项目化实训教学形式的应用。具体表现在:

(一)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夯实理论基础

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是将“教”穿插于项目中,以学生“做”作为学习的最主要途径,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問题、解决问题。同学们在接到实践驱动项目任务后主动寻求志同道合的团队成员,确定项目商品对象,构思项目任务解决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根据调研结果显示,78.2%的同学认为项目化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三个专业同学普遍认为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项目化实践教学更有利于提升学习能力;关于项目化实践教学法对理论知识理解应用情况,三个专业同学普遍认为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二)促使团队组织、协作和沟通,强化团队凝聚力

实践项目驱动法强调“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在项目任务执行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根据小组不同分工共同完成任务、展示成果、接受评价。该方式执行中要求小组学生共同完成,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开展项目活动,有效协作和沟通促使任务高效完成。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也有利于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团队精神,培养团队凝聚力。根据调研显示,多数同学认为在实践项目执行中,团队协作情况良好(详见表1),分工明确,有效地完成了课程实践项目任务。

(三)凸显业务能力培养,符合应用型转型人才培养要求

由于市场导向影响学生求学的心理需求不再局限于知识获取,更希望获得能力提升。然而实践项目驱动法正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课程业务能力为核心动机,既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学生需求,更有利真正有效地培养企业所需的岗位能力,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与企业工作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通过调研结果分析,有效问卷中124位同学认为不同项目对业务能力提升各不相同,四个实训项目最能全面培养提升业务能力的是商品校内展销实战,但整体而言本课程实践项目有利于策划协作、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社会适应等能力的培养,其中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策划写作能力得分排前三。通过本课程实践项目执行,不同专业对项目能力提升认可情况有一定差异,其中工商管理专业同学认为社会适应、销售、人际沟通、策划协作等能力提升显著;市场营销专业同学认为团队协作、策划协作、人际沟通、自主學习等能力得到提升;国际商务专业同学认为销售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四、 基于实践反馈对《商品学》课程引入实践项目驱动教学的思考

尽管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商品学》课程能力培养方面获得了有益收获,但根据调研反馈结果,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如部分学生参与性不够,导致搭便车现象突出。投入时间不够,项目执行任务重时间紧,难以保证质量;如商品校内展销实战仅有2课时安排,学生要完成采购、现场POS、商品陈列、定价及销售时间无法保证。实践项目执行支持条件不足,导致项目开展困难,效果不佳;如商品质量感官检验缺乏教学经费支持,全部靠教师和学生自筹购买样品,导致样品品类单一,鉴别内容有限。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获得指导较少,使学生实施感觉力不从心。部分专业知识缺位,如PS图片处理知识除了营销专业其他两个专业并没有开设,导致商品包装设计操作困难等。鉴于上述问题存在,作者认为在我校《商品学》课程导入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法虽然可行,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改善。

(一)综合考虑学生、学校情况合理选择实践项目

实践项目选择好坏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和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在选择实践项目时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实践项目选择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层次及现有知识结构。由于我校三个专业学生开设商品学课程分布在大二和大三不同学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及学习能力不可能一致,需选择适合不同学习阶段的项目;另外,掌握知识内容和专业本身要求差异,可进行差异化实践项目设计,如国际商务专业可设置商品贸易磋商项目,工商管理专业可设置零售卖场品类管理项目等。其次,实践项目选择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实践性。伴随互联网+时代,商品经营范围、品类日益多元,需结合各大电商、微商设置相应实践项目,紧跟时代步伐,确保趣味性和前瞻性。第三,实践项目选择要具备操作性,注意难度控制。实践项目是以学生为主体,为了确保在做中学,一方面要根据现有实训条件设置实践项目,确保项目可以开展;另一方面,项目难度设置应适度,确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定努力能够有效完成,既保证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二)改变实践项目考评方式,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参与性

现有实践项目采用的是团队成员统一分制,无法体现贡献比重差值。为了确保教学公平公正,规避团队成员搭便车行为,将实践项目考评方式调整为项目完成台账式,即以账目形式由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围绕团队意识、自主学习、表达沟通、信息处理、数理分析、创新等能力等方面记录项目业务完成情况并互评,其中团队负责人根据任务分工及具体执行情况总体记录和评价,团队成员根据在执行中观察不同成员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和互评,最终汇总由教师采用一定权重赋予确定具体项目团队成员实际得分。

(三)教师调整角色定位,强化教学引导

实践项目驱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道、授业”,重点是“解惑”,学生成为实践项目真正的主体。因此,教师首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沟通,共同探究,以引导完成项目的任务;其次,教师要加强实践项目进程管理,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并适时的针对共同问题开展项目讨论,确保实践项目能力目标达成;最后,项目实践教学对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要求更高,教师需要不断内修外炼,提升自身水平,做到既懂理论又能实践,指导实践项目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翁莉.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品学实践教学探究[J].黑龙江育,2013(1).

[2]郭佳丽.《商品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科技教育,2016(32).

[3]林先其,熊鹰.项目教学法在本科教育中的应用和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

[4]黄琼.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5]邱静,郑莹.《会计学》项目驱动教学范式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2).

作者简介:

向洪玲,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