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模式下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我国当前的医学课程教学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课程知识和教学模式,重点一直是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做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这样会导致学科与学科之间失去了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基础医学教学要进行改革,不要一成不变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科之间相互协调,并且结合临床实践教学,综合学科之间的知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能更有效的提高医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教协同 基础医学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247-02

引言

在2017年8月,我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医教协同促进医学教育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始终坚持把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放在卫生和健康事业的首位,要通过医教协同模式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学校是医学教育的主要场所,基础医学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它能为后期的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医教协同的模式下,要不断的强化医学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医学教学的效率,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医务人员。

1.目前基础医学教学的现状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的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依然是传统的教学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这种传统的模式更加注重每个学科的独立性,忽略了整体性,知识点也比较分散。我们的生命是一个整体,即使是一个器官可能存在着病理与生理不同的知识,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科之间的界限划分的过于清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会更加的吃力,不易理解。

1.2缺乏临床实践教学

在学校,多数是以教师的理论课为主,医学又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有些概念或者知识是一定要临床实践教学的,当前很多学校都忽略了临床实践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的讲授,久而久之,学生对枯燥的课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工作。

2.对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2.1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医学教学是按照学科进行分类的,它普遍存在着内容重复、教学脱节的现象,这严重影响着学生对医学的系统学习。所以我们想要打破这样的僵局,剔除重复内容,将整个医学科目进行衔接。在2010年,复旦大学结合我国当前的医学状况提出了改革方案并逐步实施。该方案是以器官或者系统为教学主线,利用模块化结合整体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医学教育,即是以人体系统为主线,学习核心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健康与社会模块、临床技能与沟通模块、科研素质培养模块和选修课。国内的很多学校就按照这个模式进行变革,以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界限的教学模式。例如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就建立了以器官为中心的基础教学体系,通过对相关课程如:解刨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合理的开展基础医学教学。通过实践,这套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避免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并且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为临床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研究,特别是基础课程的整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可以以器官为核心建立系统,从运动系统、感觉器官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方面对解刨学、生理学等课程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正常到疾病的形式对基础医学知识进行教授。

2.2建立与教学模式改革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也是后期临床教学的基础。由于现在的基础实验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按学科为界限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例如:

第一,需要将人体结构和医学生物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通过对动物进行手术的方式观察各种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从而训练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二,需要结合感染与免疫、生殖与人体发育进行整合实验,通过对两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加强学生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协调知识的综合运用。

2.3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基础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临床要求,推行PBL等多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且利用临床要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教育的铺垫,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要善于利用医教协同的模式进行教学,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相结合,保证学科之间的必然联系,更加全面的掌控知识层面,这样才能提高医学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标,尹抗抗,陈懿.医教协同模式下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教学刊,2016(21):158-159.

[2]許冬武,陈迎红.医教协同理念下医学教学基地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