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现状分析及教育研究

[摘要]社会诚信危机的出现,使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了矛盾、诚信理想与诚信实践出现了脱节,大学生失信现象日趋严重。分析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现状的成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于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树立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05-03

诚信是每位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然而,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念多样性、复杂性,直接影响、冲击了我国传统的价值判断标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也未能幸免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正确的诚信价值观,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现状

对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影响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诚信是儿时就为家长与社会所称道的一种价值观念。在这种价值观念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愿意并期望自己能够自觉遵循诚信原则、成为诚实守信的社会公民。然而,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却是整个社会诚信危机的出现、传统诚信价值观念的丧失、社会各领域失信现象的大量出现。社会诚信现实与自身诚信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诚信价值观正确与否产生了疑问,进而在实践中不能坚持正确的诚信价值观,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理想与诚信价值观实践产生了脱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考试诚信价值观理想与诚信价值观实践脱节

目前,考试作弊,是各类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扬子晚报曾报道,一项对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江苏七所高校的5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近一成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在考试中经常作弊;另有59.5%的被调查者承认偶尔会作弊;而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肯定不准备作弊的则只占58.1%。通过这一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在考试诚信价值观理想方面,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自己的真实水平通过考试,也即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考试诚信价值观理想;而在考试诚信价值观实践方面,大多数学生都曾有过作弊行为,也即大多数学生都有过不良的考试诚信价值观实践。因此,当代大学生在考试诚信价值观理想与诚信价值观实践之间存在很大程度的脱节。

(二)学术诚信价值观理想与诚信价值观实践脱节

在学术研究方面,能够创作出具有原创性、新颖性的论文,是每位大学生都曾有过的学术理想。而对于“在大学期间会有很多课程要写论文,您写论文时怎样”这一问题,26.6%的学生回答会自己写;51.84%的学生回答大部分自己写,会引用少量资料;尚有22%的学生回答会用别人的文章拼凑或者直接从网上下载。当崇高的学术诚信价值观理想与写作困难的学术诚信现实产生碰撞与矛盾时,部分学生往往不再坚持原有的学术诚信价值观理想,而往往采取较为现实的办法,即引用别人的学术观点,或仅将他人的学术观点或学术资料稍作修改,便将其变为自己的观点。因此,当遇到实际困难时,大学生的学术诚信价值观理想往往让位于现实,理想与现实产生了脱节。

(三)网络诚信价值观理想与诚信价值观实践脱节

网络生活在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获取知识、讯息的方便、快捷,是网络在大学生中迅速得到普及与认可的重要原因。在这里,借助网络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与讯息,实质上暗含着大学生对网络诚信价值观的默认。然而,部分大学生为了满足他人猎奇的心理,或是为了获得他人的高点击量,便编撰一些耸人听闻的新闻,甚至通过网络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以博取他人的眼球。一些大学生对于网络上的新闻缺乏鉴别能力,以讹传讹,也一定程度的恶化了网络环境。在这里,大学生网络诚信价值观理想与诚信价值观实践出现了脱节。

(四)经济诚信价值观理想与诚信价值观实践脱节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的经济观念日益发达,也使得大学生在经济方面的攀比心理日趋严重。以往评奖评优对大学生精神方面的激励,在当代部分大学生的心目中已经转化为一种可以用经济标准加以衡量的物质利益;助学金等本来用于帮助家庭实际贫困学生的政策性经费,也被部分家庭并不困难的大学生视为通过开具贫困证明即可分享的一种福利。本来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在部分功利心极重的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下,也因趋于功利而在实践中丧失诚信。在此,大学生的经济诚信价值观理想与诚信价值观实践产生了脱节。

二、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现状成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现状的形成,与诸多社会问题紧密相连,其中社会诚信体系缺失、学校诚信教育不足、家庭诚信教育缺乏,是形成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现状的主要动因。

(一)社会诚信体系缺失是形成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现状的直接动因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配套规章制度的滞后,使得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迅速泛滥,诚信美德在利益中心经济利益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经济利益当道下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缺失,使得诚信行为难以得到褒奖、不诚信行为难以受到惩罚。诚信体系的缺失,尤其对不诚信行为惩罚机制的缺失,形成了失信低成本、低风险的局面,并直接造成我国近年来失信事件的大量出现,如“毒奶粉”、“毒豆芽”、“塑化剂”、“瘦肉精”、“染色馒头”等。这类事件不仅对直接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伤害,更为恶劣的是此类事件直接引发了社会诚信危机,有民众直呼“当今社会,不知道还能相信什么!”社会诚信危机的出现,对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势必会造成深刻影响。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得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诚信价值观理想,但社会诚信危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当诚信价值观理想与社会诚信现实发生碰撞与矛盾时,个体的自利性将促使大学生作出自利的行为选择,尽管这种行为选择有可能是不诚信的。

(二)学校诚信教育不足是形成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现状的主要原因

学校的诚信教育,对于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树立具有直接影响。从目前学校的诚信教育现状来看,尽管各高校均强调要加强诚信教育,但在教育实践中,很多高校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部分高校教师在教书的同时,并没有很好的承担起育人的职责。同时,高校开展诚信教育的途径也主要局限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教育方式主要为教师的言传,教师的身教明显不足。此外,高校诚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背离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诚信教育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高校诚信教育要求学生要做到诚信,而对于各类考试中学生的作弊行为,以及学术研究的抄袭、剽窃行为,高校出于保护学生的初衷,往往不会给予学生严厉的惩罚;为了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对于毕业生推荐表的失实内容,学校并不会严格追究学生的责任;个别学校在执行相关规章制度过程中的松懈失职,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学校言行不一、有失诚信的印象;极少数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学生诚信价值观的树立,也会造成不良影响。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应当发挥的主渠道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实现。

(三)家庭诚信教育缺乏是形成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现状的助推因素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独孩的稀缺性以及现有的教育体制,使得家庭教育往往因为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孩子的诚信教育以及诚信价值观的培养。此外,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与社会现实的脱节,使得其诚信价值观的初期树立主要依赖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社会诚信危机的出现,家长往往深感无奈,很难为大学生提供客观、合理的解释,而往往会给孩子带来老实人会吃亏的观念。家长层面诚信价值观的模糊,会直接影响孩子对于诚信价值观的态度,造成孩子缺乏明确的诚信价值观,在诚信问题上缺乏鲜明的立场,常常以工具化的态度来对待诚信,在利己时为我所用,在不利于己时弃之不用,有时为了达到目的,甚至置诚信与不顾,做出有悖于诚信原则的事情。而且,与社会的脱节,还不足以让大学生意识到诚信对于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性,他们还不能体会到丧失诚信的严重后果。

三、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重建

(一)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诚信奖惩机制的构建,二是诚信文化氛围的构建。诚信奖惩机制的构建,主要依赖于政府出台诚信奖惩制度,对社会各领域中的诚信单位以及诚信人物加表彰宣传、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或税费上的减免;对于各类失信单位以及责任人要进行严厉处罚,包括停职、罚款、停业整顿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等。社会各行业也要在政府领导下,加强行业自律,构建行业失信惩罚制度,并自觉遵照执行。在构建诚信奖惩机制的同时,政府还应构建诚信文化氛围,通过多种舆论宣传路径,大力宣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价值理念,大力营造“尊重诚信、摒弃失信”的诚信文化氛围。诚信奖惩机制与诚信文化氛围的构建,必须同步进行。构建诚信奖惩机制将对社会个体进行有效的他律,构建诚信文化氛围将有助于社会个体形成有效的自律。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才能最为有效的实现社会诚信的树立与重建。

(二)加强学校诚信教育

学校诚信教育的加强,应主要从提高诚信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拓展诚信教育范畴、营造校园诚信文化人手。提高诚信教育针对性、实效性,要针对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成人倾向,以及高校教师重教书、轻育人或重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充分发挥理论课堂教育的主渠道功能,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做到教书育人同步进行,强调教师在诚信教育上的言传身教作用,少说教,多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引导学生自主践行诚信美德。同时,结合网络时代大背景与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援引具有正能量、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事例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实现理论向实践、原则向生活的转化。拓展诚信教育范围,要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与修养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将诚信教育引入各类理论与实践教学范畴以及各类管理与服务环节。此外,还要积极营造校园诚信文化,通过多种路径,使诚信美德渗透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大学生每时每刻都能够受到诚信美德的熏陶。

(三)建立大学生诚信奖惩机制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有效的诚信奖惩机制,是奖励诚信、惩治失信、促使大学生立行诚信的重要举措。首先,各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诚信档案。学生诚信档案应主要包括;学生本人签署的诚信承诺书、学生基础信息档案、品行操守记录、学术学习记录、经济信用记录等。其中,品行操守记录主要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状况、道德操守,如:有无反党、反社会倾向;有无违反校规校纪行为;有无散布网络不良言论;有无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帮贫扶困行为等。学术学习记录,主要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科研情况,如:有无考试作弊;有无学术造假、抄袭、剽窃;有无造假申请奖助学金;有无伪造证书与获奖情况等。经济信用记录,主要记录学生在校期间日常经济信用情况,如学杂费交纳情况;助学贷款偿还情况;有无与个人经济状况不符的消费情况等。高校应将学生诚信档案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申请助补贷免、考虑组织发展的重要依据,为具有优良诚信记录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利机会,对于诚信记录不佳的学生将不予考虑评奖评优、助补贷免、组织发展等事宜。对于失信行为严重的学生,高校还应当予以严肃的纪律处分。只有做到赏罚分明,惩恶扬善,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诚信意识,并自觉践行诚信美德。

四、结语

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缺失,是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合力形成的结果。因此,必须综合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学校诚信教育实效以及家庭诚信教育影响三方面人手,形成大学生诚信行为他律与自律的有效结合,从外在与内在两方面来共同促进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重建,唯有如此,才能有效促使大学生自主践行诚信美德。

(责任编辑:封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