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校教师课程知识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成人高校教师课程知识培养中遇到的问题,究其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并进行实践研究,是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目标、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有益探索。成人高校教师课程知识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方面。针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分析学生的技能与知识起点、分析课程实施的背景、加强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关注专业技能等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目标;课程设计;事实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7)11008303

一、界定课程知识的概念

英国教育家H.斯宾塞在其名著《什么知识最有效》(1895年)中,最早使用了“课程”一词,之后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教育术语。[1]当今,对课程的定义与界定有很多种。得到公认的说法是:课程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主要成分。課程的目标,是对学生个体和社会需要的认可,据此选择编订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体系和特点,则决定着一般的实施方式,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隐性课程的有机介入;对实施过程的监测调控和实施效果的检测,则是对预想目标、目的达成的反馈和保证。[2]

知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在实践与生活中,知识具有多种类型与属性。就知识的根本性质而言,有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从知识所属主体的类型看,可分为个体知识和公共知识;就知识的来源而论,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就知识的适用范围看,可分为普遍性知识和地域性知识;从知识的具体作用看,可分为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3]在成人高校教师课程知识培养这一特定研究范畴内,这里的知识主要是指具有客观性与普遍性的事实性知识和个体方法性知识。

课程概述涉及的是关于课程的一些基本认识,如课程的分类与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等。成人高校教师课程知识培养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知识培养四个方面,问题也主要体现在这四个领域中。

二、成人高校教师课程知识培养中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准

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确定直接决定着课程实施各个环节能否顺利进行。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直接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课程目标是在教育目的基础上确定的培养目标,在具体实施中的体现就是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对学生、对社会、对学科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

在成人高等教育范畴,课程目标的体现就是每门课程的课程计划(也称教学计划)。缺乏对学生、对学科的深刻了解,就出现了教师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存在。许多成人高校的课程计划都是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课程计划制定的,有的基本就是原封不动的搬过来。但实际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在课程目标上存在很大差异。普通高校更注重理论传承,成人高校更注重实践操作。成人高校的许多教师在课程目标确定上从开始就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他们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理论的衔接,忽视动手与操作能力,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问题在理工类成人本科课程中体现得较为突出。教师不能抓住最根本的课程目标,是自身专业素养不够、课程知识不够扎实的集中体现。

(二)课程设计缺乏学科背景

成人高等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成人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与生成性,课程设计上更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成人高校教师在课程设计知识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具体表现就是课程设计缺乏学科背景。以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的成人课程设计为例,无论理工类与文史类,所有课程的公共必修课基本都是五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传统文化概论、大学美学;公共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三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学、心理学。这对于许多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就很不合适。如采矿工程这一本科课程,其公共必修课中必须要含有高等数学,而大学语文、大学美学等课程则不必列入到公共必修课范畴。再如“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应该属于公共必修课范畴,而不应该归入到公共选修课这一领域。参考河南大学、深圳大学等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课程计划设置,也存在着上述问题。

(三)课程实施不能抓住课程的核心问题

课程实施包括许多环节,如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特点、确定教学方法等。课程实施的环节,最能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课程实施过程中不能抓住课程核心问题,是教师课程知识培养中应加以解决的大问题。以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唐诗宋词课程为例。文学类科目的教学,文体从来都是确定课程内容的依据,抓不住文本体式这个课程核心,去谈教师的理解与方法,是本末倒置的行为。文本体式包括体变、体性、体貌三个基本因素。[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先谈最核心的文本体式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只是注重教学环节是否完备、教学内容是否传达,这都是教师课程知识不足的体现。

(四)课程评价与学生反馈之间出现断层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技能是学生形成良好教学反馈的必要条件。在传统的听课学习过程中,认真地听一两节课,对教学中段、期末的成绩几乎看不到任何影响,学生感受不到任何的反馈,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倦怠,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阶段还不明显,但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学生学习成绩与积极性的两极分化就很明显,不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不想好好学习,而是因为短时间的认真学习得不到正面的反馈,而且还因为成绩差的负面反馈而越来越厌倦学习。课程评价与学生反馈之间不能建立及时有效的联系,出现了断层,不利于教师的教学。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实践研究

(一)分析学生的技能与知识起点

教师课程知识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内容,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离开学生。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虽然本文强调的是教师的课程知识培养,但教师的课程知识是不能离开学生去谈培养的。分析学生的技能与知识起点,是教师避免出现课程目标偏差的最佳途径,也是调整课程设计的依据。

1分析学生技能的起点

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成人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的特色之所在,因此将分析学生技能起点放在了分析知识起点的前面。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每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都应该是建立在了解学生现有技能水平基础上的。教师想要学生真正的每节课都有所收获,由教学目标的完成上升到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技能起点的方法有许多,如问卷调查、入学摸底考试、课堂实践操作等。分析学生技能起點,就不会出现计算机教师侧重于理论讲解而忽视实践操作的问题。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的一位计算机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运用计算机成功完成了一个小的程序编制,了解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后,就依此设计了一整套的手动学习操作体系,这套体系把所有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与内容,编制成自学内容和习题,以动手做程序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这套系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是在分析学生技能起点的基础上实施的。实际操作中,还产生了许多生成性问题,这对于教师精准完成课程目标与学生提高技能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分析学生知识的起点

分析学生知识的起点就是判断学生原来具有的知识结构。原有的知识结构是教师课程设计确定的依据。就是在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的教师对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计划做出了调整。不再限定公共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而是列出了一系列的公共课程,教师依据本学科的特点自行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公共选修课领域,理工类科目的课程设计中有了《传统文化概论》这一文史知识课程;而文史类科目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增加了《自然科学基础》这一理工科基础知识课程。做出这一调整的原因就是在问卷调查中,理工类学生希望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文史类学生希望具有更多的理工生活常识,课程计划就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起点与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

(二)分析课程实施的背景

教师进行课程实施的背景包括课程资源、课程设备、课程设施、社会环境或组织机构等因素。[5]每一门课程都有具体的社会背景,现代社会,最重要最普遍的社会背景就是“互联网+”。网络深入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今天,教师的课程教学不能离开网络。如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在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试推行了一套网络摸底及学习系统,就是完全运用手机APP,以互联网为依托。系统中还设置了各种排名。在这样的学习系统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努力程度大大提高,课程实施更加具有时效性。教师应该多参加学科课程培训,运用搜集网络资源、开展校本研修、参观兄弟院校等方式,及时更新理念,借鉴先进方法,加深对课程实施背景的认识,增强课程知识。

(三)加强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不能抓住课程核心知识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对事实性知识掌握不够造成的。成人高校的教师往往注重个体方法性知识的传达,而忽视了客观事实性知识。客观事实性知识与课程核心知识紧密相连。客观事实性知识掌握不足,就会出现不能抓住课程核心知识的情况。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就要加强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四)依靠专业技能,加大学生反馈

“互联网+”为解决课程评价与反馈问题提供了可能。在利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遇到的问题在不停地变难,问题的难度和努力程度成正比,这就形成了随时的隐形正反馈。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App的形式,让学生学习的努力能够随时得到正反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并且能够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自动调整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互联网+”还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的问题。通过互联网的个性化学习,虽然学生在后台花费的时间不同,但都能通过努力,达到学业所要求的水平。将课程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传达出来,这一过程要求教师的专业技能必须与专业知识相匹配,步调一致。

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知识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也会随之不断调整内涵、进行改进。关注成人高校教师,关注课程发展,必将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不断壮大、终身教育体系的不断建构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66—167.

[2]王尚文,吴克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0.

[3]廖哲勋.建构新的知识观,深化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6(6):12—19.

[4]史玉辉,步进.辨识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11(12):13—17.

[5]赵鹤龄,杨丽,胡秀威.教师职业能力[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3:31—33.

(编辑/赵晓东)2017第11期(总第3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