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与多次住院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病耻感的对照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分析住院次数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的影响。方法 将曾在我院住院治疗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通过人口学特征、精神病简明评定量表(BPRS)、PANSS量表比较无显著差异的患者选取首次与多次住院分别50例患者,进行精神病患者病耻感量表(psychopath stigma scale)测量和评估,比较两者病耻感特点。结果 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被歧视、自我感觉的病耻感及对疾病的掩饰性,但首次住院治疗的患者对病耻感的总分,社交因子,能力因子和治疗因子分低于多次住院治疗的患者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住院次数增加,各因子分值有所下降。结论 住院治疗次数疗对减轻耻感存在重要影响,对于首次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系统规范化治疗,减少疾病反复,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首次;多次;住院治疗;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病耻感

所谓病耻感,指因自身疾病折磨和认知观念错误而表现出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在精神疾病和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1]。本文就首次与多次住院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病耻感情况进行了研究,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4月曾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应用,达到症状缓解标准;③排除伴心、肝、肾等其他严重躯体疾患;④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

1.2方法 在病情缓解1个月内,由2名主治医师以上医师采用精神病简明评定量表(BPRS)、PANSS量表进行评分,共100例,首次住院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0~60岁,平均(40.5±10)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29±6.78)年,受教育6~18年,平均(7.5±3.28)年,BPRS评分(18.36±5.30)分,PANSS评分(20.63±4.28)分。多次住院组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19~61岁,平均(39.3±11)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3.30±6.68)年,受教育6~18年,平均(7.6±3.48)年,BPRS评分(19.06±4.59)分,PANSS评分(21.01±4.11)分。两组以上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评定医师向患者逐一解释"精神病患者病耻感量表(psychopath stigma scale)"[2]内容,由患者在30min内独立完成量表内容。量表内容涉及社交,能力,治疗3个方面因子,采用0~3级评分,分值与歧视度称正比。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精神病患者病耻感量表(psychopath stigma scale)评分比较 两组精神病患者病耻感量表(psychopath stigma scale)评分在总分,社交因子,能力因子与治疗因子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住院次数的精神病患者病耻感量表(psychopath stigma scale)评分比较,见表2。

随着住院次数的增加,与首次住院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住院3次以上患者各因子评分反而下降。

3 讨论

国内有文献对于治疗方式对患者病耻感的影响的报道,门诊治疗与住院治疗患者均存在病耻感抵抗,但具体内容有所不同。本观察针对不同住院次数患者恢复期病耻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单次与多次住院患者均存在病耻感,但首次住院患者病耻感低于多次住院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但随着住院次数的增加,各因子评分并非一直增加,住院3次以上反而有所下降。

病耻感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最重大障碍,其对患者就诊态度,就诊途径甚至就诊效果均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于患者的工作,甚至家庭的幸福均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于首次住院患者,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治疗,及早进行康复训练,使患者了解疾病知识与药物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减少疾病复发和社会功能受损,同时重视家庭成员中的情感表达,改善患者人际关系,增强其自信心,使其能够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减轻病耻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武,胡春凤,周玉萍,等.抑郁症治疗前后认知应对策略的变化及其与抑郁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l1:539-541.

[2]曾庆枝,何燕玲,田泓,等.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9):634-637.

编辑/周芸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