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国近代教育改革来看俄国社会的扫盲

【摘要】:近代俄国为了改变国家落后的教育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对国民进行文化“扫盲”,但是由于其封建本质,改革基本都是由上而下紧紧围绕封建特权利益来进行,很难对普通民众进行惠及,导致一系列改革并未能收获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俄国;教育改革;扫盲

17 世纪下半叶的俄国文化教育极度落后, 连很多贵族都是文盲,导致国家极度缺乏人才而严重制约了俄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彼得大帝为此开展了教育改革,通过建立西欧模式的世俗教育学校以及派遣留学人员,将国外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介绍到俄国来改变落后的教育状况。为解燃眉之急彼得大帝不惜从国外引进人才,如 1701 年他任命英国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安德烈·弗哈森和航海专家戈文和理查德·戈列伊斯一起在莫斯科以伦敦基督医院的皇家数学学院为蓝本创办了数学航海学校。教授算术、几何、航海和天文,随后添加素描、绘画等课程,并通过废除一些严厉的管理规定,来改变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不愿上学的现象。

这些教育改革政策虽主要是对贵族和官吏,但它是整个俄国社会“扫盲”的第一步,他首次将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分开,让自然科学开始服务社会,使一批上流人士扫除蒙昧思维,这些人很多成为了日后对俄国教育工作进行改革的骨干,如俄罗斯百科全书式科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诗人米哈伊尔·罗蒙洛索夫就在该时期进入学院学习,他于 1775 年出钱资助了一所在莫斯科开办的纯俄国大学和两所纯俄国中学,其中一所是非贵族的。①彼得大帝在俄国开办的第一家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也成了全国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典范。在他的支持下印刷业快速发展,出版物数量激增,尤其是第一份报纸的创办,让人们有了更广泛的阅读材料,推动公共教育发展。18 世纪头 20 年俄国开办大量世俗学校,虽都不对工农子弟开放,但所面向的群体远远高于之前任何时代,彼得大帝的教育改革为俄国后来的“扫盲”打开了窗口。叶卡捷琳娜二世继承和发展了彼得大帝的改革。在教育上她持续推进俄罗斯的“扫盲”工作。她非常欣赏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教育的重要性的观点,希望培养出一批了解欧洲先进文化又保有俄国传统的俄罗斯青年,她制订了《男女少年儿童教育总纲》,并开办了一些学校,将“扫盲”的工作重心转向基础教育,她要求学校设立专门招收 4-5 岁儿童的班级,并在《贵族教育纲要》中对基础教育进行详细安排:“士官学校招收 5 岁(不超过 6 岁)的儿童。他们在校期间为 15 年,分五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为 3年。低龄段班级(5-9岁),规定一周上 6 小时俄语课,上6小时舞蹈课。14小时法语课,不开神学课。”①

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努力将基础教育向平民阶层推广,1782 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组建了“国民学校机构委员会”并批准《国民学校条例》,把中心小学的开办扩大到省城和县城范围,学制分别是 5 年和 4 年,经费由社会救济衙门筹措。但在当时,俄罗斯平民没有让子女接受教育的意识,更由于这些公立学校是在为贵族服务的条例框架下产生的,因而平民认为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而多有抵触,为此政府经常采取强制手段让平民子女去学校接受教育,但很多孩子依然无法完成全部学业。虽然困难重重,但该时期俄国基础教育依然有较大进步:俄国学校数增长近 8 倍,学生人数增长近 5 倍,基础性教育在整个社会得到加强,而一些具有世俗性的女校也对所有阶层开放,整个基础教育所覆盖的群体较之前更加广泛。

亚历山大二世时期政府在普及教育方面继续努力,1856 年省城一级范围内开始建立妇女学校,四年后颁布《女子学校条例》,要求学校不分等级、职业和信仰来招收学生。女性教育由家庭教育和私人学校垄断的局面被打破。1864 年颁布《国民小学条例》 和 《中学和不完全中学条例》扩大普及教育的范围和深度,要求教育不分宗教信仰和阶层。为保证办学质量政府对小学范围的划分、办学经费来源、责任和义务做了详细要求。考虑到私人手工业者和工人阶级因学习时间零碎,还特别设置业余小学,大大增强下等阶层参与教育的热情。1880 年对俄罗斯欧洲部分地区的调查统计显示,仅仅小学的数量、学生和教师人数较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就增长近百倍。

尼古拉二世时国家杜马提出普及初等教育法律,但是法案审议并不顺利,到1907 年普及初等教育的法案被再次提交第三届国家杜马才有转机。法律草案提出所有学龄儿童,不分男女都应到正规学校接受教育,且必须保证这种机会能够让这些孩子享受到,草案明确了建校计划及管理机构、经费使用等问题,标志全国普及教育“扫盲”的开始。但 1917 年 3 月 8 日二月革命后沙俄灭亡了,俄国依然文盲遍地,法案计划十年普及初等教育的计划落空。这证明沙俄无法对俄国“文盲问题”进行解决,重担最终落在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身上。整个近代,虽然沙俄政府经过努力,但是沙皇俄国的封建特性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教育等级体制,无法打破普通阶层在教育上所面临的壁垒,这种普及型的教育“扫盲”不可能惠及广大群众,教育资源依然为统治阶级所控制和享受,分享给广大人民的教育机会对于俄罗斯庞大的文盲群体无异于杯水车薪,且近代的俄国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这也让教育改革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很多都变成一纸空文。

参考文献:

(1)《俄国近代改革史》 陶惠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俄罗斯史》【英】杰弗里·霍斯金著 李国庆、宫齐、周佩虹、郭燕青译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3 年版。

(3)《俄国史》 【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著 刘祖熙、李建、郝桂莲、张爱平、陈新民译 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 2013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