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特色发展谈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策略

【摘 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本文从专业布局调整、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政企多元合作、综合化实训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对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出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 地方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06-02

专业建设是指一所学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要而建立的集专业开发、专业设置、专业调整、日常教学为一体的培养人才的活动。地方高职院校通常是在一定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专业建设,具有专业性与职业性并重的特点,其专业建设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地方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才的培养、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办学特色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事关地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区域经济是指以不同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社会劳动分工的原则,在充分发挥本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是地域性经济,是某一特定区域内经济、社会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这一意见,既指明高职教育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是对高职教育内涵建设进行的概括。因此,如何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灵活地进行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和趋势。因此,为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育目标,也为实现自身的特色发展,在专业建设方面,地方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直接服务所辐射区域的行业、企业、农村,实现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基于区域经济与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本文以咸阳地区某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为例,谈谈以下几点想法。

一 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需要为依据,进行专业布局调整

地方高职院校作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实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其发展和命运正日益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而专业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因此,地方高职院校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走向市场看教育,要以“服务区域经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结合学生就业率、地方职业供求信息、学院师资水平灵活进行专业布局和调整。第一,改造生命力不强的传统专业,增设社会急需的新兴专业。例如,由于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学前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需求大,在学历层次上也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第二,打造若干重点专业,培育特色专业。例如,围绕咸阳作为国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化工、畜牧业、果业基地等区域产业特点,打造若干重点专业。借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发展的东风,发挥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区域的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会展、旅游、经济管理、园林绿化等专业,形成相关职业群,全方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毗邻西安高新区和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形成相关职业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 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为主导,进行教学计划制订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反映高职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理解的重要方面。目前,多数学院尤其是由中职晋升高职的学校仍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为主导,设计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计划。首先,明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掌握能够从事相关职业的核心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发展潜力等职业素养。其次,在教学计划中应强调实用性的特点,在开设必修公共课的基础上,课程的安排应注重“专业方向”的设计,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就业方面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安排实践类课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开展“学工交替”、“2+1”、“半工半读”、“学校进企业,企业进学校”等形式多样的教学过程。例如,鼓励教育类专业学生到社区办学习班,免费为老年人开展知识普及,为双职工家庭小孩辅导功课。医护类专业学生可以去社区免费为百姓求药问医提供咨询;艺术类专业学生可以在学校或社会开办健身班、文艺演出团队等。同时,学院还应建立相关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保障各专业教学计划能够落实到位以及监督各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 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为目的,进行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相对弱化对专业学科体系以及前沿未知领域的追求和关注,而突出“基础—成熟—适用”的特点。首先,高职院校在专业精品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加强对实践类精品课程的开发。例如,在相关专业的课程中可以直接引入企业的真实订单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真切感受到实际生产的过程。其次,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商定学生的课程安排,实行课程开发,沟通授课方式,开展与专业有关的社团活动,积极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大赛。例如,物流、护理等专业均可以实行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安排。即便是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也应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将企业文化、职场文化融入理论课程之中。在教材建设方面,对于专业性强的专业教材,可以相应弱化学术权威编写的教材,而应该注重行业生产一线技术专家编写的教材,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应围绕专业,结合教学和生产实践积极编写配套的教辅教材。

四 以解决专业发展需要为宗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主力军。而现实中,咸阳某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学历层次低和职称结构不合理,专业带头人奇缺,据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咸阳某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492人中,博士、硕士生仅占23.5%,占高级职称教师占17%,双师素质教师40%。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1)对于专职教师应采用“引进—培养—激励”同时并举的建设机制。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专业骨干人才来校任教,首先解决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对全院在编教师的整体培养,既鼓励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提高学历层次,也通过提供各种国内进修、出国深造的机会,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对于专业课任课教师,既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求进入一线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年轻教师和新进教师必须取得相关专业职业资格鉴定证书后才能聘用。同时,可以通过出台各种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行专业研究、全面提高专职教师的质量。(2)对于兼职教师,要有宁缺毋滥的决心。应千方百计聘用行业专家、企业主要负责人、一线技术人员等作为兼职教师。(3)还应从长远考虑,探讨如何从发展空间、教育理念、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来校任教。

五 以互利共赢为目的,探索校、政、企多元合作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寻求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但从整体情况看,校企合作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合作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一是地方高职院校要创新办学模式,通过各种途径联合政府开展社会服务,联合企业进行技术研发,进行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二是地方高职院校要增强对企业的服务力、贡献力和影响力,大胆对传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企业全程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研究课程任务,保证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企业需要;三是地方高职院校要积极促成校企联合办学,学校可以成为企业进行员工再培训的教育基地,同时学校可以共享企业的技术等资源,在联合办学过程中,处理好利益、权责等问题。

六 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为目标,加强综合化实训基地开发

实训基地的建设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强综合化实训基地的开发。一方面,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例如,“学院建病房”,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建立模拟医院和模拟病房,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职业氛围。另一方面,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开发。例如“医院设课堂”,使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专业课学习,尽早得到职业熏陶和能力训练,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守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华长慧.服务型教育体系: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责任编辑: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