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嵌入与融合:“三社联动”的内在机理与关系建构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文章从应然逻辑和实然困境两个层面,重点关注了当前“三社联动”的关键主体、内在张力、外在约束和关系建构等核心议题。文章回应了“三社联动”的三个基础元素,即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工作者,是准确厘定和理解“三社联动”概念的重要切入点。针对当前“三社联动”存在的内在结构性矛盾——主体发育失衡,以及外在约束性条件——体制基础薄弱等现实性问题,文章尝试提出一个新的逻辑分析框架:接纳—嵌入—融合,以此消弭“三社”之间边界与缝隙,建构一个同构共融的“三社联动”生态系统。

关键词:三社联动;接纳;嵌入;融合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8)06-0093-010

一、问题提出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发〔2017〕13号)文件指出:“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完善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意味着“三社联动”首次在国家层面得到正式接纳与承认。但实际上,早在2004年以来,“三社联动”就成为一些地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实践领域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日益引起了学界的热议和关注。

多项研究显示,“三社联动”发端于2004年上海市提出的“三社互动”①。2004年上海市民政局率先提出社区、社工、社团“三社互动”概念,并形成了“以社区为工作平台、以社工为队伍抓手、以社团为组织载体”分工合作工作思路。随着对社区治理认识的加深,“三社互动”提法逐渐为“三社联动”所取代。2013年起,民政部将“三社联动”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工作,并在全国各地城市社区大规模加以推进,由此涌现出了“三社联动”的杭州、南京、广州、上海、北京、嘉兴和苏州等发展模式徐永祥、曹国惠:《“三社联动”的历史实践与概念辨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从相关文献的检索来看检索时间为2018年6月20日。,“三社联动”正在逐步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输入“主题&三社联动”,可检索到相关文献619条。其中,2010年叶南客所著的《我国“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与策略研究》一文,是目前国内有关“三社联动”研究的最早学术文献,该文对“三社联动”的基本类型和应对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叶南客、陈金城:《我国“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与策略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自2010年以后,学界有关“三社联动”的研究文献呈逐年递增态势,其中2010年为4篇,2011年为8篇,2012年为11篇,2013年为19篇,2014年为27篇,2015年为119篇,2016年为135篇,2017年达195篇,2018年为64篇;而在专著方面,在卓越亚马逊和当当网上书店上搜索有关“三社联动”的学术专著,发现截至目前并未有“三社联动”方面的专门研究。就研究动态而言,已有研究重点围绕概念解析、经验探索、理论诠释三个层面展开:

(一)“三社联动”概念解析

通常意义上讲的“三社联动”,是“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为支撑并实现‘三社’相互支持、协调互动的过程与机制”(杨贵华,2015)。由于这一界定过于宽泛,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如顾东辉从微观层面,将其表示为“社区议题、社会组织和社工方法的联动”顾东辉:《“三社联动”的内涵解构与逻辑演绎》,《学海》,2016年第3期。。还有学者从宏观角度加以界定,认为“三社联动”是在政社分工与团结机制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外在化机制,激发“三社”主体参与社会建设,促进政府与社会力量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创新徐选国、徐永祥:《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三社联动”:内涵、机制及其实践逻辑——基于深圳市H社区的探索》,《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在对其内涵逐一加以分解时,存在一定分歧。大致可归结如下:①关于社区。指“社区中的行动主体”即居民委员会王思斌:《“三社联动”的逻辑与类型》,《中国社会工作》,2016年第4期;徐永祥、曹国惠:《“三社联动”的历史实践与概念辨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社区议题顾东辉:《“三社联动”的内涵解构与逻辑演绎》,《学海》,2016年第3期。;多元行动主体共生的空间和场域徐选国、徐永祥:《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三社联动”:内涵、机制及其实践逻辑——基于深圳市H社区的探索》,《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无论是“社区议题”,还是“多元行动主体共生的空间和场域”,都内在地蕴含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概念,并可能模糊“三社”之间的概念关系。②关于社会组织。指“追求社会理性,提供非营利的社会服务或社会支持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徐永祥、曹国惠:《“三社联动”的历史实践与概念辨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社区社会组织,即自组织徐选国、徐永祥:《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三社联动”:内涵、机制及其实践逻辑——基于深圳市H社区的探索》,《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而对于单纯的社会团体或社区自组织,其作用机制是如何发挥的,现有研究未能深究。③关于社会工作。多数学者认为特指社会工作者徐永祥、曹国惠:《“三社联动”的历史实践与概念辨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顾东辉:《“三社联动”的内涵解构与逻辑演绎》,《学海》,2016年第3期。,但现实中仍存在将社区工作者等同于社会工作者的认识误区。④关于联动。多数学者王思斌:《“三社联动”的逻辑与类型》,《中国社会工作》,2016年第4期;肖唐镖、谢菁:《“三社联动”机制:理论基础与实践绩效——对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一项经验的分析》,《地方治理研究》,2017年第1期。观点相近,认为“三社联动”并非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者捆绑,而是相互沟通、信息共享、融合发展、協同共治。也有学者指出,“三社”联动的根本前提是政社分开与团结,并在这一分析框架下对其发生学机制进行了探讨徐选国、徐永祥:《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三社联动”:内涵、机制及其实践逻辑——基于深圳市H社区的探索》,《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然而,站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高度,对于“三社联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论证,学界仍缺乏深度系统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