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摘 要: 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新的集体、新的管理模式、复杂的人际交往等,大一新生能否主动接受挑战,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对他们能否积极成才、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高校应重视对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引导他们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 大学 大一新生 角色转换

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要求人们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变化,而个体的每一次适应实际上也是一次成长,适应与成长是相辅相成的。大一新生从中学迈入大学校园,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新的学习方法、新的集体、新的管理模式、复杂的人际交往等,能否主动接受新的挑战,尽快适应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角色转换对他们能否积极成才、健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辅导员应该正确面对学生将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适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为以后的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大一新生将面临的改变

(一)生活方式的改变。

大多数中学生的一切生活都由父母安排,他们只需要一门心思认真读书即可,严重缺乏自理能力。进入大学后,衣食起居都要靠自己,导致很多同学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同时,有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有天生的优越感,认为学校的住宿环境、饮食状况不如家里;有的同学来自经济困难家庭,来到大学,处处需要花钱,并且学校所在地的消费水平比家乡的有可能高了很多,而且面对很多来自富裕家庭的同学,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此外,大学没有了高考的学习压力,很多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加之可自由安排的时间较多,在没有人严格管束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学生生活散乱、精神空虚等一系列问题。尽快从过去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解脱出来,积极适应新的生活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

与中学相比,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发生了变化,导致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任务上都和中等教育有显著的区别。中学课程教学,教师讲得多、讲得细,学生通过听课做作业完成学习任务;大学课程教学,教师主要以讲难点、疑点和重点为主,作业相对较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多,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开学初,经常有学生反映,他们有的在高中学的理科,在学了经济学专业以后,不太适应偏文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的学生数学基础差,认为高数太难;有的学生不习惯于做分析型的作业,不习惯在写作业前自己去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阅很多相关资料,以形成自己的想法,从而处于一种被动思考的状态;还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是完全自由,他们有选择学习地点的自由,不愿意去教室集体上晚自习,等等。这些都是没有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表现。

(三)人际关系的改变。

中学阶段的人际关系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1)人际交往更多的偏向于学习,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其他的无所谓,同学之间的交际较单纯;(2)同学绝大部分都是由同一区域、范围内的人组成,大家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很容易产生语言的共鸣,交往时容易交流、沟通,彼此之间也有共同的语言。

就大学阶段而言,一方面,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地域差异,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学习目标、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另一方面,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社会需求和价值取向。要想在大学阶段找某一方面有共同追求的朋友,就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虽然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宿的需要,非常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感情和共鸣,非常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青春期闭锁心理,当他们与大学里的新同学接触时总习惯拿中学时的好朋友为标准来加以衡量,由于有老朋友的存在,常常觉得新面孔不太合意,因此他们宁愿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从而阻碍了相互沟通和交流,产生了不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四)心理上的不适应。

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新生面临许多问题,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应。

1.角色转换的不适应。许多新生在中学时都是学习尖子、优秀学生、班干部。进大学后接触面广了,发现自己不再拥有这一优势,变得不再起眼,不再是老师、同学经常关注的对象,由此产生心理上的失衡。

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接触了大学生活实际,一些学生发现理想和现实的种种差距,如录取专业与入学志愿不符、想象中的大学生活与所见到的大学生活不符、理想的我与真实的我有差距等。

3.发展与素质不协调。上大学是为了发展、完善自己,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知识不断增多,精神生活领域逐渐扩大,新的想法也就愈来愈多,同时又觉得自己知识面狭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影响了自我发展,由此心理上感到焦虑、不安。

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基本对策

针对以上提到的种种不适应,要使大学生积极成才、健康成长,就要努力缩短大学新生的适应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克服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引导学生朝着预定的培养目标发展。

(一)遵循自我适应为主的教育理念,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学校要通过相关宣传和教育,帮助大一新生转变认识,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提高自我认同感,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意志力;鼓励和支持大学新生积极行动起来,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实际行动去完成环境适应的任务。

具体措施有:

1.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和教育工作,通过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好入校新生的思想问题,使他们在学习、交际、生活中获得进步。培养学生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会在快乐中成长。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积极的自我肯定。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鼓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坚定成功的信心,相信一定能够顺利度过适应期。

2.加强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实质是人生观问题,学生的人生观往往通过专业思想反映出来。而专业思想问题一直贯穿大学生生活的始终,其中最重要的时期在新生入学阶段,所以应该把专业思想教育列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邀请高年级优秀同学介绍大学生活的经验和特点;向他们介绍本学院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对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同学们目前的就业状况、本专业取得的辉煌成绩等作具体讲解等。这样会使同学们更早地了解现实、面对现实,更快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去。

3.指导学生掌握大学学习方法,适应大学的教学特点。同学们在中学时期的学习上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而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一时难以适应,不知该怎样学,不知如何看书,不知要领,一考试几门不及格。因此,应及时将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向同学介绍,教育同学大学里主要靠自己学习,大量的课余时间靠自己安排,要上好晚自习。学习不能仅限于听课和看教材,应多与同学、老师交流和沟通,多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请教高年级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一些学习经验。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二)建立心理咨询与救济的网络体系,有效开展工作。

最好建立由学校有关部门(如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宣传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管理部门等)、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等)、老生(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学生辅导员等)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心理支持与救济网络体系,建立相应的制度与长效机制,及时给新生提供心理支持与心理救济。

同时要教会学生主动进行心理调整,让他们认识到适应是开始大学生活的第一步,适应是自我成长的机会。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勇敢坦然地去面对:不因心理上的不适应而产生恐惧感,不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不因学习上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不因经济上的一时困难而产生自卑感,不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得当而产生压抑感。还可以借助积极心理暗示,比如,告诉自己“适应能力是在实践中提高的,我一定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生活”来增强自己适应新生活的信心,以缩短适应期。

(三)做好高中阶段与大学生活的衔接工作。

高中阶段应做好对学生适应新环境能力的培养,加大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改革力度和对高考填报志愿的指导力度,做好与大学生活的衔接工作。

具体措施有:

1.加大对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上下功夫,给学生多一些独立自主的空间,使学生学会学习,经过独立思考来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处理好高考与学生个人终身发展的关系,不能把教育重点仅停留在高考上面;提供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思考、选择、判断,学会交往,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学会自我规划等。

2.丰富高中教育生活,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全面发展;有意识地建立与大学的互动关系,在教学领域加强与大学的沟通。

3.对高三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进行指导,通过各种途径有效传递大学的各种信息,辅导高中学生全面认识大学,理性选择专业,提前为大学生涯做准备。

大学和高中都应重视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在高中阶段要做好衔接工作,大学则要建立长效育人机制,采取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克服各方面的不适应,努力缩短适应期,帮助学生尽快步入正常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黄兆信,李远熙.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研究,2010,(05).

[2]卞玲霞.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及其对策[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3]马志国.心理解析:大学生怎样适应新生活[J].中国青年研究,2006,(10).

[4]张振松.浅谈如何引导大一新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J].现代企业教育,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