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区域教研五项措施浅析

【摘 要】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教研室如何引领区域内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成为热门话题。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推进区域教研五项措施,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关 键 词】区域性教研;措施保障;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5-0073-02

教研室作为教育局的一个职能部门,在学区内引领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研员具有专业与行政的双重职能,且专业职能受行政职能领导。[1]即区县教研员就是区县级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局)所管辖的教育教学研究(或教科研)机构中,专门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工作,发挥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教育咨询等职能作用的专业技术人员。[2]基于此,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教育局教研室着力五项工作措施,有效地推进了学区内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立足于“实”、“精”、“改”,增强团队战斗力

1. 政治学习突出一个“实”字。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和要求。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开拓新的教研思路,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教研的全方位创新。[3]为此,区教研室始终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引路与心得体会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加强教研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 业务学习突出一个“精”字。为了提升全区教师的专业发展,仅2003年区教研室的组织全区教师参加省、市级研讨、学科业务培训、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等学习活动,参训教师达2000余人次。通过培训学习,参训教师不仅提升了个人的专业理论水平,更成为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 作风建设突出一个“改”字。工作作风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如果有作风问题,其弊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区教研室全体教研员从自身做起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同时调研和视导等形式征集对教科研工作中是否存在问题和建设,同时对学校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予以指正或整改。

二、定制度,抓落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 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化。以《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办法》为管理手段,结合其特点制定了《万山区优质课评价细则》,从而推进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2. 推进教学视导规范化。区教研室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各学科教研员采取听、查、问、座谈等形式对全区学校进行教学常规视导。注重备、讲、批、辅等环节,并将教师的工作业绩与培训学习、绩效奖惩、评优选模、职称聘任挂钩,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内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以研促教,以教促研,充分发挥教研作用

教研员既不是专职的教师,也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而是从事“教”和“研”的“员”。[4]为此,区教研室结合学区内实际情况,开展了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模式,使充分发挥了作用。

主要措施是:

1. 考研围着教学转。区教研室明确提出:“为学校的需要服务,为教师的困难解忧,为教学质量的提高献策”这一管理思路,把服务于学校的教师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去,积极采取“青蓝结对子”、“一师带一科”、“一校带一片”等形式,使学区内教学沿着目标稳步推进。

2. 科研推着教研走。全区确立了“课题即问题,问题就是课题”的科研策略,从问题研究入手,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课题。如,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我区第六中学开展了市级课题《从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顺利结题。黄道中学、高楼坪中心完小承担的市级课题和区。校级课题正在稳步实施。

3. 活动牵着课堂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周末教研讲堂”,组织各校“精品课”、“创新课”相互交流。这种方式为众多教师送去了课堂教学的新方式。新方式和新理念,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发挥其特有的功效。以2013年为例,有8名教师在市级“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奖。

四、明主题、重内涵,“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往往成为社会各界视为评价的标准。但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如果一味追求其所谓的升学指标,学校则疲于劳心,家长和学生则是既劳心又劳力。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区教研室厘请各项关系,针对如何升学区内教育教学质量这一问题上,从教师入手,积极开展系列活动,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和教师成为真正的双主体。

1. 强化教研员的素质工程。一支好的教研队伍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为此,加大学科教研员的听评课数量和质量,突出教研员的外派培训力度,积极推进二级培训的时效性,以问题为中心,注重课题研究,推广教研成果,同时硬化教学质量监测的考核在操作实施环节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能者该劳、庸者无为的推诿现象,激活全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教育者的公平公正。

2. 揭开有效课堂的真实面纱,开展“送课进校”活动。每学期在区域教研室的组织下,各区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赴乡镇中小学开展“送课进校”活动,以此深入开展有效课堂的探讨,激发教师参与有效课堂的积极性,为农村薄弱学校传经送宝。

3. 互动研讨形成有效课堂的新标准,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提出六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把学习方式多样化交给学生”,“把主演位置给学生”,“把教研考试的任务交给学生”。这项措施不仅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且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学习的主体意识。

4. 推行名家演绎高效课堂新模式。为了缓解区域教师资源的不足,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区教研室积极推行名家演绎高效课堂新模式。具体做法是主动与市教科所联谊,邀请市级教育专家和学科教师深入区中小学校开展教研讲堂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中市级优质资源补充学区内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家引领而促进学区内教师专业成长。

5. 以“国培”为契机,打造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参训教师71名,且培训后又组织教师开展二级培训,以点带面,有效地发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

五、下基层,抓指导,培养服务意识

1. 为高、中考备考当好联络员,组织好一年一度备考会。

2. 在信息收集上当好前哨兵,积极为学校搞好服务,传送教育教研信息。近两年组织600多名教师参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论文比赛,荣获一等奖69名,二等奖149名,三等奖257名。

3. 在师生成长上当好领路人。引导广大师生对“中国梦”的深情阐释,从而树立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

4. 为师生提供成果展示的平台。通过创办《万山教育》,展示教育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感悟、学生风采。

5. 积极组织师生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展书法、绘画竞赛,有效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特色学校的创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教育必须满足看来是超出它的力量之外的种种需要;教育正在接受新的工具和各方面的力量;教育正在寻求新的方法去贯彻执行它日益增长的责任。当我们执行教育政策和策略时,如果我们不能合理地考虑这些方面,那就等于我们有意识地把自己置于一种不可能存在的情境之中。[6]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总结经验,结合现状,提升创新意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卢乃桂,沈伟.中国教研员职能的历史演变[J].全球教育展望.2010(7):66-70.

[2]李先民,申群友,谢安荣,廖帮君.“教研员”概念研究[J].教育论坛.2011(NO35):37.

[3]李玲,赵千秋.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8):10-12.

[4]唐开福.论转型变革时期教研员的角色与专业发展路径[J].全球教育学术月刊.2012(9):62-64.

[5]杨春红.强化区域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11(9):90-9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第1版: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