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荧屏“国学风”勃兴的观察与思考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psj/spsj201605/spsj20160505-1-l.jpg
  摘要:近几年,我国电视节目的创作不断加大文化的含量,一些文化价值较强的节目的热播兴起了电视荧屏的“国学风”。这种现象的勃兴,应从文化现象、文化价值、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四个层面去观察和思考。电视荧屏“国学风”的勃兴,是近年来低俗浮躁之风盛行的中国电视的一剂良药,对我国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视节目 国学风 文化自信
  电视是社会影响力巨大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电视节目“娱乐至死”的时代,《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栏目集群化涌现出来,兴起了中国电视荧屏上的“国学风”。本文试从文化现象、文化价值、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四个层面予以观察和思考,力图深入认识和理解电视荧屏“国学风”勃兴的原因、影响及意义。
  央视、卫视“国学风”勃兴的文化现象
  2013年,河南卫视和爱奇艺联合制作的《汉字英雄》以及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标志着中国电视荧屏“国学风”的兴起。此后,各家卫视纷纷效仿,并结合自身特点推陈出新,涌现出多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文化类栏目,形成了央视、卫视“国学风”勃兴的文化景观。
  如表1所示,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央视、省级卫视的“国学风”电视文化栏目有12档之多。其中,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第一季在首播之后好评如潮,收视率节节攀升,总决赛以CSM35城收视率0.85%排名全国第四,最高时曾达到全国第三,①这在以综艺真人秀节目为主的周五晚间档堪称收视奇迹。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借助汉字之风,依托央视强大的平台,一经播出就引发全民热议,一度在微博话题电视节目排行榜中,超越了同一时期的《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等热门节目,雄霸排行榜首位。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广电系统学习借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经验,积极开办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电视文化栏目。于是,各大卫视纷纷行动起来,陆续推出了以成语、诗歌、谜语等为主题的一系列电视文化栏目,成就了中国电视荧屏的“国学风”。
  其实,在当下的电视节目生态中,音乐类、娱乐类综艺节目早已占据了收视主流,真人秀节目更是异军突起,比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 兄弟》等都是受到观众热烈追捧的王牌节目。在这样的收视环境中,“国学风”电视文化栏目尤显“另类”。但为何还能赢得观众的厚爱?有研究者认为,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观众文化营养的匮乏和精神世界的困惑在流于形式和表面化的电视娱乐节目面前显得更加空虚和无助,电视观众急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给养来获得精神归属。②这种从受众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的“差异化”的理解,也有一定道理。
  当然,“国学风”电视文化栏目,其实并不拒绝娱乐元素的运用。相反,还不同程度地凸显了明星参与、观众互动、竞赛性质、戏剧冲突等多种娱乐元素。也许正因为如此,此类节目才能不断创新,真正能够做到持续吸引观众和留住观众。如《汉字英雄》这档以汉字为载体的知识竞赛类节目,打破以往电视文化类节目内容过于晦涩、形式乏善可陈的刻板印象,采用了以中小学生为参与主体的竞赛模式,借助于丹、高晓松等具有跨界影响力的学者、名人,带来较高文化品味的同时,也增强了节目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国外版权电视模式蜂拥而至的浪潮中,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国学风”电视栏目找到了这一时期观众心理需求的“缺口”,开拓了一片收视蓝海,同时也体现出中国电视人的社会文化责任担当和对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电视荧屏“国学风”的文化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电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电视娱乐化的今天,更加需要体现出中国电视人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用惯了电脑键盘而“提笔忘字”的“触屏”时代,中国国民的汉字书写能力普遍下降。《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最爱中国字》等一批节目正是抓住了“汉字”这个核心,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以书写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满足了观众对汉字知识的渴望和欲求,点燃了国民内心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寻根的热情。与汉字相似,成语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成语英雄》《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借助“成语”这一文化精粹,揭开中国文化密码,给当下网络用语、不规范用语泛滥的语言环境强有力的冲击和净化,起到了很好的文化引领作用。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更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中华好诗词》《最爱是中华》和《中国诗歌大会》等以诗歌为主要核心要素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兼顾了诗歌的知识性与电视节目趣味性,在坚守节目文化品位的同时,有效吸引了广泛的受众,对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电视节目生产的角度上来看,现今的中国电视节目“模仿复制”“跟风引进”的现象较为突出,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限娱令”“限真令”等一系列政令法规的压力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荧屏“国学风”兴起也有其成功的必然性。中国电视荧屏“国学风”,通过对汉字、成语、诗歌等国学精粹的深度开发,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发观众对国学文化的学习、关注和互动,承担起了电视所具有的文化传播和教育传播的功能,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文化类栏目曾经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很多电视机构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物力去制作高水平、高品位的电视文化类栏目,有的电视文化栏目还因为收视率太低而惨遭淘汰。需要明确的是,在流行文化蓬勃发展、消费主义方兴未艾、外来文化日渐渗透的时刻,中国电视人更应从电视荧屏“国学风”的勃兴中深入思考和探索,借助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强化电视媒介文化传播和教育传播的功能,凸显电视传播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