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影视竞争元素


  [摘 要] 民生新闻作为电视行业的一个新兴栏目,日前在传媒行业的竞争力从最初的强势逐渐减弱,民生新闻中的影视竞争元素初显上升趋势,如何在新闻节目中加入影视的元素从而提高新闻节目的竞争力,成为编导在制作以及后期制作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民生新闻;影视元素;竞争
  
  民生新闻,简单地说就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
  ——《南京零距离》创始人景志刚
  民生新闻不是一种新的新闻题材,也不是一种新的节目的类型,或者说它可以跟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并类谈的新闻的样式,在电视新闻的采编领域,我们更多地把它看成是一种新的观念或者说这种观念有可能成为一种思潮。
  ——《南京零距离》总制片人张建庚
  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动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内容上更贴近观众日常生活,在视角上更平民化,“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国家广电总局2003年第123期《收听收看》。简言之,民生新闻兼具提供资讯和新闻服务两重功能。
  ——江苏教育频道新闻中心魏星
  对于民生新闻,“民生新闻”这个概念在受到普遍重视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民生新闻至今还没有明确和统一的定义,目前关于民生新闻的说法,无论是业界还是学术界都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民生新闻的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作为电影的重要元素,在日渐成熟的民生新闻中也被众多编导广为利用,所谓视听语言即影视作品当中的声音、画面、运动、镜头以及蒙太奇的剪辑方式等,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民生新闻中不仅只将新闻事件说明,还要运用一些影视的视听语言的元素及影视专业的技巧对民生新闻进行包装,提高其竞争优势。
  二、民生新闻的发展
  民生新闻的发展与兴旺是电视新闻竞争的产物。在2002年之前,没有一家地方电视台新闻的收视率超过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也由于新闻资源上的绝对劣势,地方台不得不把新闻报道的阵营让位给中央媒体。但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电视节目也做出了相应的变革。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一档40分钟的杂志型新闻节目——《东方时空》开播,中国从此有了早间新闻。这个40分钟的杂志型新闻节目播出伊始产生了广泛影响,改变了中国内地观众早上不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被誉为是“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
  《东方时空》之所以能成为电视改革的标志,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改变了传统电视的叙述语态。1993年之前,中国内地老百姓鲜有在电视媒体上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而《东方时空》使俯视大众的电视观念产生了非常有意义的变化。在这个栏目中普通百姓的言行、情感一跃成为主流媒体叙述的主题内容。栏目开播以来一直受到受众好评。它改变了高高在上的央视新闻节目的老学究面孔,赋予它生动而丰富的形态,使之接近现实生活。从《东方时空》开始,逐步实验出了一种新的叙述方式,比如叙述的态度是真诚的,叙述的内容是观众关心的,叙述的语言是鲜活的,叙述的手段是符合电视规律的,而叙述的效果又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东方时空》以其精致的片头、生动的纪实采访和深刻的热门话题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从此,中国电视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变,翻开了电视史上绚丽多彩的一页。都市报、晚报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作为民生新闻的雏形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小有影响。而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至今叫《第七日》),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尔后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呈现出典型的民生新闻特质。但当时的民生新闻形态或者说新闻中的民生化倾向,只是一部分敏锐于时代变化的电视工作者自发而非自觉的行为,这样的节目也只是凤毛麟角。
  电视民生新闻真正崛起于2002年,1月1日,江苏城市频道推出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以直播60分钟的超大容量、主持人孟非平民化、个性化的姿态出现,极具亲和力。该节目定位于“民生的内容、民生的习尚、平民的视角”,与传统新闻不同的是,该节目的不少新闻线索都是由观众提供的,还有观众自己用DV拍摄的,因而始终保持着与观众的双向互动,栏目推出后收视率一路飙升。《南京零距离》以全新的播出方式、全新的制作理念,旨在打造南京人的“电视新闻晚报”,为南京人提供零距离的互动服务、丰富的生活资讯、及时的投诉反馈等等,努力突出节目的人性化,使节目具有新鲜感。《南京零距离》所倡导的“民生新闻”的理念,也逐渐受到了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
  2004年《南京零距离》栏目广告以1.0088亿元的价格被买断而成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电视新闻栏目;2005年度《南京零距离》栏目广告以1.0388亿元被独家买断;2005年11月,2006年度《南京零距离》栏目广告以1.0690亿元被独家买断,第三次成为国内同级媒体中身价最高的电视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被福布斯和史坦国际联合评定为首届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对于地方电视台本身来说,无疑成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办民生新闻是在与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的竞争中提高收视率和扩大收视份额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一时间,《南京零距离》成为各个地方频道相继模仿的新闻模式,民生新闻的概念从而也得到了推广,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根据各自地方特点“克隆”各地方版的“零距离”,比如临近江苏的安徽省台推出了《第一时间》,节目开播后在极短时间内冲刺到省级台晚间时段收视第一(非电视剧类),最高收视曾惊人地到达29.8%,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20%,再到合肥电视台《直播合肥》,从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到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从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的扩版到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的筹办,等等。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民生新闻概念被提出并且受到了学术界和业界的极大关注。
  三、民生新闻的竞争优势
  (一)接近性
  电视民生新闻的接近性主要体现在地域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地域上的接近性,主要是指事实发生的地点与受众之间在地理上的接近。心理上的接近性,主要指所报道的人物和事实与受众在心理上的接近性。就媒体而言,地域性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因为地域性而拥有了无可比拟的接近性,为媒体亲和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各台都锁定于该市或该省的新闻事件。报道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趣事和烦心事,观众对于这些事件的内容、风格和逻辑都很熟悉和亲切,并且这些事件发生在观众身边,贴近他们生活,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认同和共鸣。另一方面因为地域的局限而缺少题材的广泛性,限制了媒体影响范围的扩大。在新闻资源的选择面上,地方电视台并没有中央电视台那么广泛,而随着新闻节目的竞争日加激烈,新栏目的不断推出,彼此之间在新闻资源的选择内容上重叠太多,这都限制了媒体的影响范围。在心理上的接近方面,民生新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民生新闻深入挖掘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百姓的生活状态、感情经历,生活中的困顿与难处,民生新闻解读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报道中描绘百姓生活的全貌。民生问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最大的事情,是普通人关注的焦点。对市民来说,家里停一天水,就是这一天最重大的事,街坊邻居家生活中遇到了不幸或者收获了幸福,就是周边居民议论的中心。“今天我们身边发生了些什么?明天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事情?”这是普通市民茶余饭后关心的话题。电视民生新闻在这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满足了市民的生活心理需求,尽可能地将普通市民身边的事及时告诉大家,这极大地提高了民生新闻的亲和力,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生活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