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概况综述(2007—2008年)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极大地打击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崛起的经济大国,十几年来保持经济发展两位数稳定增长的喜人局面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外贸易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打击。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 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129-02

世界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滞涨”泥潭中走出以来,经过三十年的稳中有升,到了本世纪初达到一个新的繁荣阶段。正在各国为大好的国际经济发展现状暗暗使劲、意欲借此东风加快本国经济发展步伐的时候,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点燃的新的世界性金融危机迅速蔓延,极大地打击了各国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许多百年老店不得不求助于政府救助,或者干脆关门大吉,甚至出现“国家破产”这一史无前例的骇人现实。中国作为十几年来保持经济发展两位数稳定增长的喜人局面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但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影响在于可能导致出口的负增长、投资增长的放缓以及外汇资产的贬值或损失。由于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无疑最大影响就在于外贸出口方面。

2007年以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举世瞩目,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国际市场的逐渐萧条,对中国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外贸出口打击严重,珠三角地区在短短几个月内出现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倒闭现象,这种局面直到2009年初才渐渐得以缓解。综合掌握的材料,笔者对几种行业的对外贸易发展做简单概括并分析原因。

一、纺织品等加工贸易出口增速放缓,私营企业举步维艰

纺织服装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产品是中国的传统出口大宗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2003—2007年的出口值年平均增速达21.5%。然而,随着金融危机负面效应的逐渐显现,这一发展势头受阻。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致使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作为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加工大国,中国的纺织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产品出口受阻。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反映,目前行业2/3的企业出现亏损或处于亏损边缘,资金紧张、产品积压等问题较为严重。据海关统计,2007年中国共出口纺织服装1712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的2.2倍,与上年相比增长18.9%,增幅较上年下降6.3个百分点。

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局势更加不容乐观。1—11月中国出口纺织服装169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11.8个百分点。其中,11月当月中国出口纺织服装154.3亿美元,同比增长2.7%(下图)。

这其中,私营企业出口增速大幅回落。1—11月,中国私营企业出口纺织服装716.9亿美元,增长10.2%,大幅回落32.3个百分点,占同期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42.4%。

除了纺织品行业,玩具加工出口业也受到严重打击。2008年1—10月,中国共出口玩具73.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出口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16.6个百分点。其中10月份当月出口10.3亿美元,增长3.7%,出口增幅较上月回落12.1个百分点。

随着金融危机后时代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作为加工业的主要力量,中小私营企业面对日益减少的贸易额和不断升高的生产成本,处境愈加艰难。

可以说,加工业对外贸易的下降,金融危机的直接效应是其主要原因。欧盟、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中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出口市场,这些国际市场因金融危机导致的消费萎缩,使得同等量的出口量大大高于这些市场的饱和量,产生预料之外的过剩。中国中小企业资金大量因产品滞压而无法回笼,导致生产链条的断裂,企业破产难以避免。

其次,欧盟国家对中国实行的贸易歧视政策和反倾销措施更使得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纺织品出口业雪上加霜。欧盟视中国出口产品为其就业率低等社会问题的原因之一,并将中国对欧盟顺差夸大为对西方经济的威胁,即“中国经济威胁论”。 据统计,2007年中国对欧洲贸易额是2300亿欧元,而欧洲对中国的贸易额是720亿欧元,还不到三分之一。因此在欧洲政坛内部一直有这样的争论,是不是因为大量中国产品的涌入,使得欧洲人失去工作。在整个经济大环境比较恶化的情况下,相信这种言论有可能会抬头。

再次,中国中小企业单兵作战,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势单力薄,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反倾销投诉和调查中处于弱势地位。即便在法律上处于有理地位,也因应诉成本太高而主动放弃。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这样的现象很多,对中国外贸出口的现状雪上加霜。

二、矿产资源产品出口总量明显下降,调控政策效果显现

中国长期以来以矿产等资源出口为对外贸易主要内容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内需的拉动,以及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等原因,近年来出口有一定的下降。这次金融危机对该领域的打击比较明显。

2007年中国涵盖非金属矿产品、金属矿砂、矿物燃料、硅、稀土金属等产品在内的5大类142种矿产资源产品出口总量呈明显下降态势,全年共出口1.2亿吨,比上年下降16.6%。在中国出口的5大类矿产资源产品中,矿物燃料出口7228万吨,下降14%,降幅比上年扩大4.8个百分点;非金属矿产品出口5115万吨,由上年的增长17.9%逆转为下降20.4%,降幅列各主要类别产品之首。

另一方面,在中国政府政策的拉动下,矿产出口下降趋势与其他外贸出口下降趋势相比有所缓解,有些矿产甚至出现逆流而上的良好局面。2008年,中国有84种矿产资源产品出口平均价格呈上涨态势,其中,价格涨幅在10%以上的多达61种,占全部产品数的43%,由此拉动2007年中国矿产资源产品整体出口价格上涨23.2%。这种趋势在2008年达到进一步加强。

分析矿产资源出口形势,不能但看其表面的升降。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矿产资源出口量不断下降,表面看来是国际市场的萎缩造成。然而实际上,为防止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过度流失,2006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对矿产资源产品出口的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不仅取消了几乎所有矿产资源的出口退税,更对稀土金属矿等国内稀缺金属原矿以及煤、焦炭等矿产品实行5%-15%的出口暂定税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能源现状越来越不容乐观。金融危机加剧了国际能源的紧张局面。中国在这个时候加强矿产资源的出口控制,是具有战略性的有效举措,对国内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整体发展的良性运行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稳中有升,出口结构得到优化

高新技术是中国企业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的大好形势下,以及中国政府政策的扶持和支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走上发展的康庄大道。近年来,与西方大国在该领域的合作也稳中有升。

虽然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打击颇大,但中国的高新技术出口与其它行业却呈逆反态势。据海关统计,2007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14.9亿美元,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29%,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29%,出口贡献率为30.5%。其中,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产品出口2249亿美元,增长27%,占当年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的79.9%,位居主导地位;其中手机出口312亿美元,增长51.2%。此外,电子技术、生命科学技术产品分别出口360亿美元和63.4亿美元,分别增长47.1%和38.5%。对香港、美国及欧盟等主要市场出口均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出口规模均在600亿美元以上,其中对香港出口692.9亿美元,增长35.2%;美国661亿美元,增长27%;欧盟607.5亿美元,增长21.7%。对上述3个市场合计占当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69.7%。2008年,这种势头略有下降,却依然独树春风。

分析高新技术出口良势,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高附加值引起企业的高出口。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纺织品等加工制造遭受重创的同时,原本发展势头趋缓的高新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就有的家电等市场在高科技的带动下不断向纵深发展,而新的科技市场也在不断被挖掘;其次,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提高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性。中国国近年来大力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上的利好给相关出口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时机。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中逆风而行,收益颇丰;再次,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产业的集聚效应的逐步显现,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制造的转移增强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西方国家纷纷将高新技术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相关企业在此基础上加强自身建设,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国外投资增加的背景下,产业发展势头比较迅猛。

综上所述,笔者就有代表性的几个产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出口情况作一概述,并分析个中缘由,得出的结论是:首先,外部条件的改变对传统产业的打击是必然的,可以说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是旧有产业的葬礼和新生产业的起步,从而促进世界经济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然而,在可预见的时间里,不可再生资源依然如血液般维持着国家的健康和发展。一国只有加强不可再生资源的政策制定,有效利用这一“血液资源”,才能撑起国民支柱产业这一坚硬的“骨骼”,保证国家经济处于不败之地。其次,信息化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一国高新技术发展状况如何,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该国可占领的制高点的高度。再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品牌效应值得推广。品牌的的壮大降低了企业由于外汇浮动带来的市场风险。通过运用高科技的手段,根据市场的变化,对产品进行有个性的开发,将创新和品牌影响力紧密结合,提升产品附加值,成为自主品牌逆市发展的强劲动力。随着内需市场迅速扩张,渠道不断创新,使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掌控市场,可以改变以前随波逐流的局面。

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外贸发展的短板,同时,某些产业的优势初见端倪。中国应借金融危机时世界资源的大调整和再分配时机,大力克服短板,发展未来优势产业,从而提高发展的后续力。为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打牢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丁纯.欧盟经济发展报告2007.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黄辉.中欧贸易摩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海关统计资讯网.

[4]中国纺织品出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