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在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体会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与动力髓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给予动力髓螺钉内固定术(DHS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1~37个月,平均随访34个月。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与DHS内固定术相比可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减少了内科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迅速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但在选择该术式时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人工髋关节置换; 老年; 内固定术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2-0151-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2.081

近年来,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由于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身体素质较差,骨折类型常为不稳定型,因此,病死率较高。目前临床常采用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5],但上述方法往往只适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对于粉碎性不稳定型骨折采用内固定术治疗,存在较高的失败率极,且易导致股骨头切割、内固定材料松动、髓内外翻等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自2013年1月-2014年6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为新发的且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不稳定性骨折,年龄大于70岁,并排除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严重内科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70~85岁,平均(80.4±7.3)岁;致伤原因:摔倒受伤者19例,车祸致伤者18例,高处坠落伤者8例;Evans-Jensen Ⅲ型30例,Ⅳ型15例;内科病:高血压22例,慢阻肺19例,冠心病26例,糖尿病25例;合并骨质疏松37例。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71~87岁,平均(82.2±9.5)岁;致伤原因:摔倒受伤者20例,车祸致伤者17例,高处坠落伤者8例;Evans-Jensen Ⅲ型33例,Ⅳ型12例;内科病:高血压25例,慢阻肺21例,冠心病27例,糖尿病30例;合并骨质疏松3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合并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复合麻醉,取侧卧位,沿髂后上嵴外下侧、臀大肌、股骨大粗隆后缘、股骨干沿线做一切口,仔细逐层分离直至暴露股骨粗隆骨折部位及髋关节关节囊,将股骨头及股骨粗隆骨折块彻底清除同时保留股骨颈,扩髓并用髓腔锉作中心标记后整复粗隆骨折块,采用钢丝固定整复好的骨折块,骨水泥重塑股骨距并置入假体,骨水泥将其固定牢后并保持假体头中心点与股骨大转子顶点保持同一高度。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DHS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均给予患者硬膜下麻醉后,在X线透视下给予骨折段牵引复位,沿大粗隆上下部位侧方作为入口,充分暴露股骨上端及大粗隆,将导针置入头颈部上方中央处并运用DHS三联扩孔器缓慢钻入,之后在距股骨头皮质下1.5 cm处的骨质内拧入滑动螺针,运用密质骨螺钉固定钢板并保持与骨皮质的紧密贴合,最后拧紧加压螺丝。

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均留置引流管,并常规运用抗凝、预防感染等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若量较多需注意补液。

1.3 观察指标

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1~37个月,平均随访34个月,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往往在老年人群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由于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常存在较严重的骨质疏松,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系统或呼吸系统等内科疾病,治疗起来较为棘手,若不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延误医治时机,其病死率可能增加一倍[6-9]。因此,只要患者身体素质尚可耐受,临床医师一般仍主张手术治疗。目前,手术内固定仍然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不稳定性骨折的骨质粉碎程度较严重,加之老年人特殊的身体条件,采用内固定术极易导致头钉松动,髋内翻畸形,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

临床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多作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失败后的翻修术来应用,但学者们对于是否应将其应用于粗隆间骨折的初次治疗仍存在争议[10-11]。由于不稳定粗隆间骨折常常存在大、小粗隆的骨折移位,通过手术常难以保证复位固定,导致手术难度增加,同时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术后出血量,另外置入的假体也绝非绝对保证稳定,因此,若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应该严格选择适应证[12-15]。若患者年龄大于70岁,无法耐受长期卧床,或伴有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同时合并重度骨质疏松,或存在精神意识障碍无法配合功能锻炼者均应考虑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而因大、小粗隆的骨折移位所导致的外置入的假体不稳定的稳定可采用带有股骨距或长柄假体来获得稳定。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与DHS内固定术相比可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减少了内科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迅速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但在选择该术式时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参考文献

[1]蒋泰媛,刘伟军,龙正友,等.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与LCP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0):5737-5739.

[2]罗永忠,李佩佳,赵汉平,等.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0):1542-1544.

[3]徐沁,田守进,倪善军,等.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效果对比[J].河北医学,2014,20(11):1781-1784.

[4]吴玉辉,平少华.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2015,10(11):1641-1643.

[5]罗丽娟,陈丽娟,杨利丽,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88-90.

[6]宋建华,周煜虎,常宝生,等.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的疗效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131-132.

[7]蔡剑.微创DHS内固定与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5):1-2.

[8]李骅玫.临床路径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5):104-105.

[9]涂少龙,庄显叶.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6):132-133.

[10]袁晓明,姚琦,倪杰,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1):836-839.

[11]宋德煌,周雄清,李永灵,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微创小切口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的优势[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5):110-112.

[12]秦铁涛,宋燕燕.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46.

[13]杨超群,郭景理,刘光荣,等.半髋关节置换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123-124.

[14]屈波,伍红桦,邓少林,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应用DHS与PFNA的疗效比较[J].军事医学,2014,38(1):67-69.

[15]李玉成,孙文才,邢星,等.半髋关节置换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2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