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国际性和交叉性相统一的特点,而现行教学却不能充分体现这些特点。项目式教学法是一个较好地契合和体现这些特点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根据项目式教学法原理提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外包”教学方案是一个较好提升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方案。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8)06-0104-03

一、引言

项目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来完成教学活动的方法。在这种教学活动中,项目本身就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任务。项目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创立起来的。徐涵(2007)认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项目式教学法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1)教学内容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逻辑建构教学内容;2)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择、目标实施、信息反馈到成果评价等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3)学习成果以多样化为特征,不追求学习成果的惟一正确性,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或“错”,而是“好”或“更好”。

在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中,国内很多学者多是从国际贸易实务(张润琴,2001;张庆祥,2007)、实践教学(王萍,2004;陈万卷,2007)、双语教学(屈海群,何小清,2007;唐光辉,2005)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杭言勇,朱巍,2006;白玲,邓玮,2007)等方面来讨论的,而几乎没有从项目式教学法角度来讨论的。本文认为,无论是从实务教学的角度,还是从理论教学的角度,在整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都应该引入和运用项目式教学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引入项目式教学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应该引入和运用项目式教学法,是因为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的特点与项目式教学法相契合。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的特点

从国内相关学校现行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涉外性和交叉性等特点。

1 理论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设的二级学科,既然是经济学的分支,就有其理论特点。在整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国际投资学等课程具有很强的经济学理论色彩。其中很多的内容大量运用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工具研究国际市场中产品和要素的交易及其利益分配问题。正是因为“纯理论”的特点,让不少相关教学单位过于强调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研究与教学,而忽视其与实际国际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事实上,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很多实践活动和现象,现有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完全充分地解释,还需要在充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乃至发展出新的理论。比如,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配问题,现有理论的解释还很简单肤浅。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如何真正在贸易规模急剧扩大的同时,也能获取相应的贸易利益,就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的现实命题。

2 实践性 实践性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这在一方面表现为本专业大量课程属于实践操作课程,如进出口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报关与商检、国际市场营销、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国际结算、电子商务等课程,这些内容都需要动手实际操作或模拟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大量的实践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对于一个外贸企业,它会面临新员工培训问题、成熟员工离职问题、客户的开拓与维护问题、贸易方式创新问题、国际结算工具的选择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出口退税下降问题、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减弱问题、反倾销反补贴问题,等等,都是需要结合具体进出口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3 国际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天然的国际性,无论是产品贸易,还是要素流动,都会涉及到国际市场,或者国外的交易主体。因此,这就要求本专业课程必须重视“国际性”特点的培养。首先是外语训练,如果说早期中国外贸业务员带个翻译与外商谈业务的特殊情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被市场所接受,那么现在外贸业务员若不能直接和国外客户进行交流则会被市场所拋弃。其次是国际法律和国际贸易惯例的掌握。第三是对国际文化的熟知,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最大的不同。正因为如此,美国甚至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有国外经历(但不能是旅游经历),甚至还将这种经历作为申请读研究生的重要条件之一(陈晋,肖东生,2002)。

4 交叉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发展到现在,已经显示出较为清晰的系统结构,它覆盖和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中较为成熟实用部分内容,成为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同时,它也与一些工科理科课程紧密联系。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之前曾经有“工业外贸”专业,即为培养兼具机电产品知识和外贸业务能力复合型人才而设置的专业,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沈文莉,赖明勇,2000)。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课程设置中有一门课为“商品学”,其内容覆盖工农业产品各个领域,也是一个典型的交叉课程。

(二)现行教学的不足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也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在其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形势迅速发展,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有关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也在迅速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我们的国际贸易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很多已与现实不符或根本没有涉及。比如,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大国地位因为对外贸易规模的急剧扩大而得到逐步显现,相应的贸易条件和环境也就发生了诸多变化,贸易摩擦和争端也越来越多,但现有教材却没有对这个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另外,基于我国持续增长的贸易规模和巨额的贸易顺差的存在,我国已经有意识地放缓出口增长的步伐,同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鼓励进口的发展。但在整个国际经济贸易的教材体系中,主体内容都是围绕着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展开的。显然对此有所欠缺。

其次,教学中心重理论、轻实践。主要表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理论与实务的比重上,多数教师由于个人的习惯和兴趣,也可能由于课堂与社会实践脱节,往往喜欢多讲理论少讲实务,尤其是多讲纯理论性的知识,使授课的内容与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比如,在“进出口实务”课程中,其中的“国际货款的支付”无论是在内容设计上还是具体讲授上,都以信用证为主体内容,而对其他的支付结算方式则简单

略过,没有给予同等的对待。而在实践中,信用证结算的比例已经大大降低。以湖南新程湘绣进出口公司为例,1995年L/C(信用证)方式结算的业务约占总业务量的60%,D/P(付款交单)约占25%,T/T(收货后电汇)约占15%;而2005年货款支付方式的情况则变成了UC(信用证)方式结算的业务约占总业务量的30%,D/P(付款交单)约占30%,T/T(收货后电汇)约占20%,另外新增加了收汇风险非常高的O/A(赊销),其比重高达20%。

第三,教学模式上,仍然多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的学习仍然习惯于被动学习,缺乏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积极主动地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有不少学生反映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部分的理论性太强,实际应用少,教学过程不够生动,学起来枯燥乏味,兴趣不浓,甚至还有学生反映4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下来,仍然不知国际贸易为何物。

显然,以上这些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究其主要原因,我们发现,关键在于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践发展了解得不够,结合得不深入。要在教学与研究中更多地关注实践问题,引入和采用以关注和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为特点的项目式教学法就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引入项目式教学法的实践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法,就是让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来完成教学活动。开展这种方式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将被拋弃。这里以一个在“进出口实务”课程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法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进出口实务”课程的内容设计一般是围绕着一份贸易合同来展开的,依次包括贸易术语、合同条款、合同的商定与履行、贸易方式等几个部分。一般的教学方式是学校教师在书本内容讲授的基础上,辅之以案例分析、单证阅读与制作,还有些学校还采用了一些模拟软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上的模拟操作来进一步熟悉和了解进出口业务流程和环节。应该说,这些方式的采用,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些教学仍然不能满足学生对“实战”的要求,也无法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接触到进出口的实际业务,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此,我们依照项目式教学法理论,设计了一个“进出口实务”课程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外包”。具体操作方式为:1)将整个《进出口实务》课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理论”阶段,由学校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主要的课程内容给学生进行讲授,第二个阶段为“实务”阶段,由学校从外贸公司、海关、商检、货运代理、银行等实务部门聘请校外教师讲授,也就是将课程中的各部分内容“外包”给各相关专业部门和机构;2)将学生根据其兴趣分成海关、商检、货代、单证、公司等不同的学习小组,分别对应于各外聘教师,准备相关问题以便进行沟通;3)学生访问外聘教师所在单位,见习实际业务的具体操作,并写出见习报告;4)课程考核,分为“理论”和“实务”两个部分,前者考核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后者考核学生在整个过程的表现及成果。

经过小范围的实际操作,“进出口实务”课程教学外包显然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培养学生、训练老师的双重效果。因为在课程教学中大量引进了相关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以其鲜活的实践知识和经验进行教学,既能够弥补学校教师“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缺陷,也有利于学校教师进一步接触和了解真实的进出口业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难点需要把握和解决:

首先,实务部门教师的聘请。从实务部门聘请校外教师到学校来讲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但是,恰恰最让人担心的也是这个环节。因为很多外贸公司在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已自顾不暇,对进入学校讲课的事情也就没有很大的兴趣,或者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而不愿意向外透露企业信息。所以,为了确保外聘教师不缺位,应加强和相关单位的业务联系,并创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形式。陈万卷(2007)提出了三个创新模式:1)突破传统外贸公司的限制,拓宽合作对象范围,选择本地区的商场、外资零售企业及工贸一体化企业进行合作;2)为合作单位提供人才培养、业务培训、策划咨询等价值增值活动;3)学校参股乃至控股相关企业。

其次,学校教师的组织协调。相对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而言,课程外包教学过程对学校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首先是他要更加精练地讲述进出口实务的基础内容,其次是在实务阶段要很好地组织协调学生、合作单位和外聘教师等多方面的问题。所以,学校教师应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外包教学中。

第三,学生的投入和配合。在外包教学中,要促使学生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投入更多的主动和热情,就要积极地挖掘进出口实际业务中的特点和趋势,主动与企业家和政府领导进行沟通,否则只会停留在企业家或政府领导的光辉故事中,而不能真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