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传统制剂与超细微粉制剂的药效学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中成药传统制剂与超细微粉制剂的药效学。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对中成药超细微粉制剂和传统制剂对于阴虚动物模型、肾虚动物模型和幼年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 中成药超细微粉制剂对于阴虚动物模型、肾虚动物模型和幼年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显著优于传统制剂,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中成药超细微粉制剂与传统制剂相比,具有更好的药物活性,因而是未来中成药制剂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中成药;传统制剂;超细微粉制剂;药效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76-01

现阶段,世界上较为先进的超细微粉技术,能够对原生药材实施细胞级粉碎,这也是传统中成药现代化改革的主要方向。这一技术可以把原生药材由常规的75μm以下中心颗粒的粉末,逐渐提高为5至10μm以下的中心颗粒,并保证植物药材细胞破壁率逐渐提高到95%以上。超细微粉技术不仅仅能够应用在各种质地不同的药材加工过程中,而且能够显著提高药材有效成分的暴露率,而无需再经过透壁释放作用,进而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完全、迅速发挥。本次医学研究对中成药传统制剂与超细微粉制剂的药效学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医学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试验材料

11 仪器 本次医学研究选用济南倍力粉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BFM-6型精密混炼机,以及西安二六二厂生产的FJ—2011型放免检测仪作为试验设备[1]。

12 动物 本次医学研究选用沈阳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体重在200g至250g之间的雄性大鼠,以及辽宁省卫生防疫站提供的体重在22至24g以及14至16g之间的雄性小鼠作为试验动物[2]。

13 药品情况 本次医学研究选用辽宁北方制药厂生产的桂附地黄B(批号:950809)为中成药传统制剂;辽宁省医药工业研究所中药室生产的桂附地黄A(批号:961024)为超细微粉制剂[3]。

2 方法和结果

21 两类制剂对于阳虚动物模型的影响 将30只体重在22g至24g之间的雄性健康小鼠,依据随机分组法分为三组,对照组仅应用生理盐水,其余小鼠分别灌注15ml/100g生理盐水以及10%桂附地黄A液和10%桂附地黄B液,连续用药2周,每天用药1次。同时,在最后一次用药24h后,将其附性器官摘下后称重,对器官指数进行准确计算和对比分析。

22 两类制剂对于肾虚动物模型的影响 将30只体重在200g至250g之间的雄性健康大鼠,依据随机分组法分为三组,对照组不接受手术处理,其余大鼠均接受无菌条件下和乙醚麻醉去势手术处理。手术4d后,所有30只大鼠均同时开始用药,15ml/100g生理盐水以及10%桂附地黄A液和10%桂附地黄B液,连续用药2周,每天用药1次。同时,在最后一次用药24h后,留取大鼠血液进行血浆皮质醇含量检测,并摘取附性器官称重,对器官指数进行准确计算和对比分析。

23 两类制剂对于幼年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 将60只体重在14g至16g之间的雄性幼年小鼠,依据随机分组法分为三组,实验组40只小鼠分别灌注剂量为02ml/10g的10%桂附地黄A混悬液和10%桂附地黄B混悬液,连续用药2周,每天用药1次。同时,在最后一次用药24h后,将其提肛肌—海绵球肌、前列腺—贮精囊摘下后称重,并定量抽取血液进行血清睾酮含量测定,对器官指数进行准确计算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3 讨 论

超细微粉技术是现阶段国际上较为常用的一种中成药粉碎技术,能够实现原生药材的超细粉碎,这一制药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完全打破原生药材的细胞壁,从而迅速释放各种原生药材的有效成分,而且能够显著提高药材有效成分的利用率和吸收率,以改善各项临床检测指标,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随着传统中医药领域对于超细微粉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以及研究的逐渐深入,中成药的国际化水平也发生了明显的提高[4]。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原生药材经过超细粉碎技术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原生药材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物利用率,保证微粉药材更好地被患者机体所利用和吸收[5]。

参考文献

[1] 徐艳丽,阮叶萍,林玉燕,等建立颗粒对运动性疲劳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2):881-882

[2] 何煜,郭奇,杜晓敏,等中成药传统制剂与超细微粉制剂的药效学比较[J]中成药,2000,22(4):307-308

[3] 何煜,郭奇,杜晓敏,等中药细胞级粉碎对体内吸收影响的初步探讨[J]中成药,1999,21(11):601-602

[4] 杜晓敏,刘璐,何煜,等原生药材超细微粉制剂的药效学研究[J]中草药,1999,30(9):680-681

[5] 张相伟,罗奇志,佟丽,等小柴胡汤超微饮片与常规饮片化学成分溶出特性的比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2750-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