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我国进口特点\成就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十五”以来我国进口的特点
  
  (一)进口目标开始由单一走向二元化
  从“六五”至“九五”,我国进口目标比较单一,主要通过进口提升国内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进而实现进口替代。而“十五”以来,进口目标逐步走向二元化,除了满足国内对先进技术、能源、资源和消费品的需求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减少贸易顺差也逐渐成为进口的目标。
  进口目标的变化与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相关。我国“九五”期间贸易顺差为1494.5亿美元,“十五”为2125.4亿美元,“十一五”激增至11162.3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从2001年的2121.65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28473.38亿美元。国际收支不平衡对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压力日益显现,国际上要求我国承担全球经济再平衡责任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此情况下,我国进口目标开始由单一转向二元化。“十一五”最后两年,我国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大幅下降,进口对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开始显现。
  (二)外商投资企业仍为进口第一大主体,但进口占比呈先升后降态势
  “九五”期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占比超过50%,成为我国进口第一大主体。“十五”和“十一五”(截至2009年)期间,这一格局得以延续且有所强化。“九五”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占比为53.3%,“十五”和“十一五”(截至2009年)上升为56.6%和56.5%。不过,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占比呈先升后降态势。2001—2006年,这一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开始呈下降趋势。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进口中的比重,与加工贸易在我国贸易中的地位紧密相连。外商投资企业主要从事加工贸易。“十五”以来,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一直在73%以上,在一般贸易中的比重则不到1/3。“九五”期间,随着加工贸易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外商投资企业也成为进口第一大主体;“十五”以来,随着加工贸易地位稳中趋降,外资企业进口比重也呈先升后降态势。
  (三)初级产品进口占比明显上升,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下降
  与“八五”、“九五”相比, “十五”和“十一五”(截至2009年)期间,初级产品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八五”至“十一五”,该比重分别为15.97%、18.54%、19.92%和27.85%。其中,矿物燃料、润滑油和有关原料进口占初级产品进口的比重,从“八五”的26.1%升至“十五”的41.1%和“十一五”的45%。这是我国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后,对国际能矿资源依赖加大的结果。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则有所下降。“八五”至“十一五”,这一比重分别为84%、81.5%、80.1%和72.1%。
  (四)机电产品进口占比总体上升,但近年来有所下降
  “十五”以来,机电产品进口比重总体上升,从44.96%升至50.1%。机电产品进口比重增加,推动了我国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了我国提升对外开放的技术溢出效应,也推动了我国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五”以来,机电产品进口占比呈先升后降态势。“十五”期间为53.1%,“十一五”降为49.6%。这是初级产品特别是能矿资源进口在我国进口中占比迅速上升的结果。
  (五)高技术产品进口显著增加,但进口技术外溢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2006—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规模从2473亿美元升至4127亿美元,年均增速13.7%。高技术产品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稳定在30%左右。
  然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两大行业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主体。2005—2009年,这两大行业产值占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在50%和30%左右。外资企业在这两大行业中居于主导地位。2005—2009年,三资企业两大行业产值中的比重分别在70%和90%以上。我国高技术产业这种现状,决定了高技术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能矿资源进口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十五”以来,随着我国进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中期,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迅速增加,能矿资源进口在我国进口中比重上升,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显著。我国原油进口占世界比重从2001年的3.3%升至2009年的9.2%,成为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我国从煤炭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9年我国硬煤净进口全球占比13.9%,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煤炭净进口国;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我国进口成为影响包括石油、有色金属等许多大宗商品供求基本面的重要力量。
  
  二、“十五”以来我国进口成就
  
  “十五”以来,我国进口环境最显著的变化是加入了WTO,开始按照WTO规则推动进口自由化与便利化。我国关税总水平由“入世”前的15.3%降至2010年的9.8%;我国在削减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和规范化方面也取得显著进步。截至2010年,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建立起符合WTO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在进口壁垒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我国进口规模迅速扩大,从2001年的2435.5亿美元升至2010年的13948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1.4%,远高于同期世界进口10.1%的年均增速,也高于改革开放以来进口16.4%的年均增速。我国进口的全球占比从3.76%升至9.69%,在世界进口中的排名从第6位升至第2位。
  (一)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中长期增加要素供给和推动技术革新方面:首先,进口机器设备、零部件等中间品直接增加国内资本积累,增强产出能力;其次,进口先进技术设备有助于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实现资源集约有效利用;第三,进口先进技术设备有助于技术外溢,一方面减少国内企业的研发时间和费用,另一方面为国内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有利条件;第四,进口短缺的能矿资源有助于缓解国内资源供给瓶颈;第五,适当进口消费品有助于增加开放竞争压力,推动国内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革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生产。
  (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十五”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呈现两大显著特征:一是重化工业大规模扩张,二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进口在其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等重化工业的大规模扩张从进口中获益良多。以工程机械和冶金装备两大行业为例。工程机械行业进口规模不断扩大,仅2005—2008年进口额便从30.64亿美元跃升至60.16亿美元。发动机、关键液压及部分传动部件,信息化控制元件包括电子元件、液压元件、传感元件等都采用国际品牌产品,提升了该行业的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工程机械行业销售额年均增长28%,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冶金装备行业稳步进口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十一五”期间,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冶炼、轧制与铸造等冶金专用设备年进口额稳定在16—18亿美元,对提升我国冶金行业生产能力、推动钢铁和有色金属产能快速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五”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增加4.8倍,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等五大行业产值都实现了快速扩张,进口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