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床产业还要补哪些课?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sdf/ssdf201807/ssdf20180712-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sdf/ssdf201807/ssdf20180712-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sdf/ssdf201807/ssdf20180712-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sdf/ssdf201807/ssdf20180712-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sdf/ssdf201807/ssdf20180712-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sdf/ssdf201807/ssdf20180712-6-l.jpg
  作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核心,当我们大谈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时候,绕不开机床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互通互联。
  在经历了一轮漫长的下滑后,机床行业自2017年开始回暖复苏,很多厂商订单爆满,重拾发展信心,但与之相对的,却是机床工具行业内曾经的明星企业们相继没落,不断曝出的破产、倒闭消息,无疑为行业的发展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我国的机床产业到底怎么了?”“我们到底还能不能做好机床了?”诸如此类的反思、疑虑甚至困惑,正在行业内弥漫。
  在今年6月25日于北京召开的2018中欧智能制造及工业发展趋势高峰论坛上,来自欧洲、台湾机床行业的专家、企业代表和国内人士,一起讨论了工业4.0时代机床产业面临的挑战,以及我国机床产业发展需要补的课程。
  正如欧洲机床协会干事Mr.Geerts先生所言,“机床的质量是对客户的承诺,精密度、稳定性非常重要。技术是基础的基础,如果我们要实现发展和工业变革,不在于要实现的期限,而是人的思維的转变。”
  中国机床产业既要面向未来布局,更需要夯实质量根基,而其中的根本还是思维的转变。
  零部件短板堪忧
  “一台机床有800甚至上千个零件,一个小螺丝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机床的整体性能,甚至会导致整条生产线停掉。”谈及如何造好机床,台湾FFG友嘉集团副总裁陈向荣特别强调,零部件的配套能力是核心因素之一。
  台湾机床产业的竞争力,与台中这个全球单位面积产值第一、密度最高、产业链完整的精密机械集群密不可分。这个只有100万人口的城市,分布着1140家精密机械、上万家下游供应商,被称为台湾的精密机械黄金纵谷。
  我国机床产业大而不强,功能零部件更滞后于主机的发展。目前,国内机床制造需要的伺服电机、轴承、丝杠等主要零部件基本都是进口,直接压缩了国产机床的利润空间。
  整体来看,我国功能零部件行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产业化不足、新品研发能力不足、功能部件规格陈旧等,既影响产品质量,也制约市场拓展。而另一面,机床行业的发展又对功能部件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比如功能集成、功能部件免维护、提升可靠性等。
  在行业本身发展后劲儿不足的情况下,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将功能部件列为“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实现了对丝杠、导轨、主轴、转台、卡盘、刀库等产品的全覆盖,鼓励专业化大规模发展功能部件产品。
  据国家专项办功能部件副组长陈晓明介绍,国家重点支持行业资源整合,首先倡导市场有序竞争,避免相互厮杀的局面,鼓励行业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和测试方法,推动行业良性发展。此外,还专项支持企业联合高校,攻关一些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
  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滚动功能部件产业化基地,一位负责销售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与南京理工大学合作,联合攻关《高速、重载、精密滚珠丝杠及直线导轨研制》课题,使得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即便如此,国内功能部件与国外的差距仍然很大,高端产品在20年,中端产品在10年以上。”
  功能部件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原材料、加工工艺、设备等三方面。以原材料为例,我国大宗材料问题不大,但特殊材料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我们的材料很多来自日本和韩国。”该工作人员透露,目前他们正在筹划提升产量产能,也在向中高端转型,这就需要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但现实的情况是,对他们而言,上马自动化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
  南京工艺面临的尴尬处境,只是行业困境的冰山一角。行业后继乏人
  “即使用相同的功能部件,我们装配出来的机床和国外原装的还是有差距,关键就在人。”论坛现场,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明确强调,有好的功能部件和训练有素的工人才能做出好机床。
  这一点得到Mr.Geerts和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简写成VDW)研究与发展总监Alexander Broos的强烈认同。Mr.Geerts特别强调,欧洲机床的领先首先得益于起步领先,时间意味着技艺和经验的沉淀,而人又是工艺研发和传承的关键。
  以铲刮为例,铲刮的好坏直接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及机床的寿命,而由于其柔性随机,直到现在仍无法被机械设备替代。单就这一项工艺而言,需要师傅千百次的感觉和探索。据了解,在欧洲的机床厂关键装配环节,很多都是50多岁的老师傅。
  工匠是企业的宝贵资源,宝鸡机床也充分说明这一点。该公司成立50多年来,不但成长为行业中坚力量,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而其稳健发展的秘诀,就是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质量管理的重视。在其生产一线上,不但成长起了全国人大代表田荣浩,还有十多位省级和市级技术能手。
  Alexander Broos表示,德国有良好的基础培训体系,既有理论学习,还有实际技能的培训。事实上,德国的工业传奇,与其“双轨制”教育密不可分。其最重要的核心是“企业和职校合作”,不仅带来素质优良的员工,更能促进产学研用的转化。德国前总理科尔曾表示:“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德国经济稳定的保障。”
  再看我国的制造业,博士、硕士人才不在少数,也有现代化的研究工具,而缺乏实践却是硬伤。还有一个令人心痛的事实,我国愿意从事制造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行业出现后继乏人的情况。“年轻人都跑到互联网、金融等挣钱多,来钱快的行业了”。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黎明曾指出,这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工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到“工匠精神”,可以说是制造业的一种回归。只是,制造业人才的供给,除了给予工人高度的尊重和提高福利待遇外,还需要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实施教育体制改革。
  共性技术研发缺位
  共性技术包括行业的基本数据和工艺,是产业技术发展的根基。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工业尤其是机床这样的高端装备,共性技术研发体系的建立能有效地推动产业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