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对研究(Ⅲ)

[摘要]药对整体功效所依赖的物质已不是2味药物的简单加和,而是这2味药不同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共同体。因此,药对功效物质研究是药对配伍研究的基础,对揭示药对的配伍效应、作用机制与中药新药创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药对配伍体外煎煮过程发生的量变与质变、药对作用于机体或和机体相关环境后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并总结了近年来药对功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进一步推动药对现代基础与应用的系统研究,揭示药对配伍的科学实质。

[关键词]药对;配伍;功效物质;体外煎煮;体内变化

[收稿日期]2013-09-1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I51B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4058);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0KJA360039)

[通信作者]*唐于平,Tel:(025)85811695,E-mail:yupingtang@njutcm.edu.cn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是指药对中含有的能表达与该药对临床疗效相关活性的化学物质总称,它包括直接起作用的物质和代谢后起作用的物质(即经过生物体内转化后才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学物质),也包括起辅助作用的物质,这些辅助物质可能没有直接生物活性作用,但可通过促溶或促吸收等方式促进其他活性物质发挥功效。两药相配后,药对整体功效所依赖的物质已不是2味药物的加和,而是这2味药不同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共同体。

药对整体综合效应的发挥在于其组成药味配伍的精当,它们配合在一起煎煮过程中伴随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通过这些化学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药对溶出的功效物质发生量变与质变,从而影响药对整体功效的变化。并且当药对进入机体后,不同的化学物质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中也可产生促进或抑制等相互作用。因此,药对配伍效应物质的体内外变化研究是揭示药对配伍规律的基础,是认识药对现代科学内涵的前提。

1药对配伍体外煎煮过程物质基础变化研究

1.1药对不同配伍比例的比较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剂量设置是组方过程的关键环节。古人在药对配伍的实践中十分重视配伍比例的探索,并总结出了很多经典配比,如李东垣的经典方当归补血汤中当归、黄芪比例为1∶5;《金匮要略》温经汤中吴茱萸、当归配伍比例为6∶4等等,其配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已逐步得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证实。如赵奎君等[1]比较当归-黄芪5个配比(1∶1,1∶3,1∶5,1∶7,1∶10)中阿魏酸、黄芪甲苷、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及总多糖的含量发现,以李东垣的经典方当归补血汤(1∶5)中各成分含量最高。訾慧等[2-3]研究发现,吴茱萸-当归的9个配比(1∶9,2∶8,3∶7,4∶6,5∶5,6∶4,7∶3,8∶2,9∶1)中,阿魏酸、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溶出率均随着吴茱萸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增高,以6∶4配伍组含量较高,其后含量变化趋于平稳,与《金匮要略》温经汤配伍比例相一致。

除经典配比外,同一药对的两药味常以不同配伍比例应用于古代方剂和现代中医处方中。因此,常以药对的经典配比为核心,采用基线等比增减法设置不同配比,或者是基于药对独自成方中所存在的不同配比及临床常用配比为基础而设计多个配伍比例,研究不同配比功效物质的溶出变化特点,既可为阐明现有药对配伍比例的变化规律提供依据,也为现代临床中寻找能够提升方剂疗效、使药效指标达到综合最优的配伍比例提供参考。如刘立等[4]研究发现,当归-桃仁药对(1∶1,2∶1,1∶2,4∶1,3∶1,3∶2,5∶1,3∶100,4∶3,2∶3)中苦杏仁苷、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在1∶1和4∶3时溶出率均明显增加,与中医方剂数据库的数据挖掘结果中当归-桃仁配比1∶1的使用频次最高相吻合。林丽丽[5]在黄连-枳实药对制备方法确定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总量,以黄连中巴马汀和小檗碱、枳实中柚皮苷和橙皮苷含量作为指标,分析该药对不同配伍比例(1∶1,1∶1.5,1∶2,1∶2.5,1∶3,1∶3.5,1∶4,1∶4.5,1.5∶1,2∶1)的最佳配比。在各不同比例醇提合煎供试品中,各成分在1∶4配比中含量均较高。

但药对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在不同配比时亦可能不受另一药味的影响。如张荣等[6]采用RP-HPLC观察桃仁-红花常规临床配伍比例(质量比分别为1∶1,1∶2,1∶3)水煎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的含量分别为(38.629±1.012),(79.730±1.895),(101.364±1.697) mg·L-1。可见,HSYA的含量随着红花用量比例的增加而呈相应倍数递增,说明桃仁中的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中并未与红花中的HSYA发生明显的物理化学反应,对HSYA的溶出没有明显影响。

1.2单味药与药对的比较

在方剂拆方研究的启示下,对药对中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时,亦可采用拆对研究将某成分在药对配伍及其单味药中含量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药对配伍对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可初步阐明药对组合特点。如邢学锋[7]研究发现,与金银花和连翘的单煎液相比,金银花-连翘药对(1∶2)共煎中的连翘苷、绿原酸的溶出量显著增加,咖啡酸的溶出量显著降低。说明金银花-连翘共煎可促进连翘苷、绿原酸的溶出,而抑制咖啡酸的溶出。可见,两药味配对伍用后所形成药对含有的化学成分并非2个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加,在药对煎煮与提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如溶液pH的变化,煎煮中的受热水解,各化学成分/群之间的反应:生物碱+鞣质→鞣酸生物碱,蛋白质+鞣质→鞣酸蛋白,有机酸或酚酸+生物碱→生物碱盐,含-COOH及酚性化合物+金属离子→络合物,等一系列增溶、助溶、形成络合物、沉淀等),从而使各成分的比例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伴随着新成分的产生和某些成分的消失。如郑春松等[8]采用GC-MS方法分析川芎和白芍的挥发油,在该药对中共鉴定到成分60个。其中,藁本内酯在川芎及川芎-白芍挥发油中相对质量分数为42.71%,56.68%。苯甲醛在白芍中的相对质量分数为1.78%,但在川芎-白芍中未检测到。在31.37 min川芎中出现苯甲醇峰,但在川芎-白芍中消失。另外,在川芎-白芍的挥发油成分中,还出现了一些单味药中没有的新成分,如[3R-(3α,3Aβ,7β,8Aα)]-八氢化-3,8,8-三甲基-6-亚甲基-1H-3A和7-亚甲基薁及(Z)-9,17-十八碳二烯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