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对工人工资的影响

目前,关于国际贸易对中国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较多,但关于国际贸易对某个产业的影响研究并不多。本文从工业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对工人工资的影响,先基于S-S定理和放大效应等贸易理论从理论上分析,再通过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包括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固定与随机效应检验和面板数据回归。

一、目前国际贸易影响工资的相关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贸易与要素价格的理论是S-S定理和放大效应理论。Stolper和Samuelson(1941)基于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国际贸易使一国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行业扩张,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行业萎缩,并提高丰裕要素以任何一种商品衡量的实际回报降低稀缺要素的实际回报。其结论由于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肯定,被称为S-S定理。该定理对不同要素丰裕度国家的要素价格影响是不同的。对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家来说,贸易将提高该国劳动力的价格。Jones(1965)分析了贸易的放大效应,他指出,在两种要素、两种产品的假定下,一种产品的价格上升将导致该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大幅度上升。对出口劳动密集型国家来说,贸易提高了工资,并且工资上涨的幅度比出口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还大。当然,对进口劳动密集型国家来说,贸易是不利于工资的上涨的。放大效应理论从贸易的价格机制出发,概括了产品价格变化对要素价格变化的影响,有时也被认为是S-S定理的有力补充。

以上传统理论描述了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工资)的直接影响。此外,贸易还可能改变一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工人工资。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均从不同角度认为国际贸易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能力。而国民产出的提高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工人的工资也将得到提高。此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同。Grossman和Helpman(1991)认为,贸易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Coe和Helpman(1995)证实了这一效应。而技术能够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有利于工资的上升。

二、理论分析国际贸易对中国工人工资的影响

S-S理论和Jones的放大效应理论对国家的类型作了区别,贸易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中国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情况已被许多学者作为既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以上推论,贸易直接有利于中国工人工资。

国际贸易对中国工人工资的间接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GDP的贡献。近年来,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重要,(净)出口被比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国民收入整体的增加和工人部分收入的增加应该是一致的。二是对技术的促进。当然,这同时也提高了生产能力。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技术被假定是外生变量,是恒定不变的。但是,方希桦、包群、赖明勇(2004)、郭庆宾(2009)等人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中国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中国贸易的技术溢出可能主要在于进口,因为通过对进口产品的模仿可以获取生产该产品的技术,从而减少研发成本。此外,进口中间产品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而加工贸易一直是中国贸易的主要形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加工贸易额一直占贸易总额的40%以上。国际贸易通过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而间接地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工人工资的上升。综上所述,无论从直接影响还是从间接影响来看,国际贸易都有利于中国工人工资的提高。

三、实证分析国际贸易对中国工人工资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我们首先将工人工资和贸易额的变化率作为回归方程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建立模型为:Wt=α+βTt+ut。其中,W是职工工资变化百分比,T是进出口总额变化百分比,u是除贸易外影响工资的其他因素。该模型是每个部门的基本模型,而后面的分析是将3个部门做面板数据分析。面板数据能够比一般时间序列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变化、更少的共线性、更多的自由度和更高的估计效率。

(二)数据来源

本文集中研究贸易对工业部门职工工资的影响,故选取的样本来自于相应部门。并且,为了剔除通货膨胀和汇率波动的影响,需要将名义值转化为实际值(人民币价格)。首先,搜集1992—2007年3大工业部门(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并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1978=100%)去除它们,得到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再换算成变化百分比。然后,参照盛斌(2002)的分类,搜集以SITC3.0为分类标准的中国工业各行业的进口与出口值,相加得到进出口值,按其类别分别汇总为3大部门的进出口总值。用平均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它们表示成人民币价格,再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1978=100%)折算成实际价格,处理得到进出口额的变化百分比。各行业的进:出口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处的COMTRADE数据库,其它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三)平稳性检验

用Eviews6.0软件包的Fishe-ADF方法检验W和T的单位根,结果如表1。

结果表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W和T不平稳,但其差分是平稳的,故需检验他们是否协整。用Johansen-Fisher面板协整检验两者的协整关系(带截距和趋势项,但无VAR趋势),结果见表2。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Johansen-Fisher检验的结果拒绝两变量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接受它们最多存在1个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也就是说,两者虽不平稳,但是协整的,这就保证了模型的平稳性。

(四)面板数据回归及结果

三大工业部门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并且由F检验和Hausman检验得到的统计量均不显著,故不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而选用混合模型。根据AIC原则设置解释变量2期自回归,估计结果如下(括号内为t值):

Wt=0.113710+0.008054Tt+0.621664Tt-1+0.008057Tt-2

(6 395908)(0.407113)(3.927499)(0.051594)

在回归结果中,中国工业部门贸易的变化率与工资的变化率是正相关的,而滞后1期的工业行业的贸易显著地影响了行业工人的工资,方向是正向。

回归结果表明,国际贸易有利于中国工人工资的提高,这验证了前述理论分析。贸易的变化对中国工人工资影Ⅱ向可能滞后,滞后时期为1年。混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讲,当年工业部门贸易额出现的100%的变化将引起下一年工人工资62.2%的变化。按此推测,如果中国工业部门贸易额翻1番,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工人工资将提高62.2%。

四、结论

本文根据S-S定理和Jones(1965)的放大效应以及贸易对经济增长(生产力)和技术的影响,分析了贸易对中国这样一个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家的工人工资的影响。理论分析的结果是,国际贸易能够提高中国工人的工资。通过对中国三大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每期贸易都和当期工人工资呈正相关,其中,滞后1期的贸易对工人工资的提高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在工业部门中,工资对贸易变化的弹性为62.2%。这证实了,贸易有利于工人工资的提高,同时也证实了S-S定理和Jones(1965)的放大效应在中国的实用性。如此说来,要提高工人的工资,发展对外贸易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