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疗法原理解读“反心灵鸡汤”的作用

摘 要:本文针对“反心灵鸡汤”而引发的网络热议,主要讨论,“反心灵鸡汤”对人正向引导的一面。通过阐述阅读疗法的原理中,共鸣说、净化说、平衡说、领悟说等内容.解释“反心灵鸡汤”让人们在阅读后宣泄压力、正视问题,从而达到心理平衡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疗法;反心灵鸡汤;心理平衡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anti chicken soup”and triggered by the network hot, The main discussion, “anti chicken soup”on the positive side of the people.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bibliotherapy,resonance theory, urification theory, balance theory, understanding said. To explain“anti chicken soup”let people vent their pressure after reading,face up to the problem,so as to achieve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balance in the process.

Keyword:bibliotherapy;anti chicken soup;Psychological balance

1993年,由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与共同负责出版和发行的《心灵鸡汤》登陆书市。心灵鸡汤式的读物往往以其浅显易懂的格言和故事,阐述生活哲理、分享人生感悟,因而在中国受到广泛传播。80年代末,“鸡汤诗人”汪国真横空出世。1990年出版界的“汪国真年”到近几年的大量心得书、励志书充斥市场,形成一股浓厚的“鸡汤书热”。90年代,这种行文风格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为大批作者所运用。比如旅美作家刘墉一边讲述自己的生活,一边告诉我们:“窗外有蓝天,多美的日子!窗外有阴天,多美的日子!”受过哲学科班训练的周国平则将心灵鸡汤与哲学相结合,提出“幸福哲学”:“上帝为每个人设计的方案无须更改,重要的是能够体悟其中的意蕴。”这些“心灵鸡汤”的文章风靡了十几年,然而从2014年5月起,网络上刮起一阵“反心灵鸡汤”旋风,各类段子引发网友追捧,相关话题更是成为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上万名网友参与讨论。甚至很多人提出了,早已厌烦说教式的“心灵鸡汤”,“心灵鸡汤”是毒药的说法。

所谓“反心灵鸡汤”,就是假“心灵鸡汤”之名进行反对之实,不在满是励志、“正能量”的言语,取而代之的是以犀利笔调直面人生。于是,“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如果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假如今天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明天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归来后,除了该做的事情被拖延的更久,什么也没有改变。不管你是骑车去西藏还是走路去远方,在路上只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逃避,心灵的旅行才能带来真正的平静。只要此心安定,你不必去远方。”诸如此类的段子在网络上层出不穷,并引发不少网友的追捧。初看这些“反心灵鸡汤”的言论很搞笑,文中一般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笔锋一转,让人意想不到。但是仔细读后却很容易被人认同,在看似幽默的背后感受到来自现实生活的满满“恶意”。那么,这些让人笑过之后,又倍感伤感的“反心灵鸡汤”,对现代人有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本文主要讨论,“反心灵鸡汤”对人正向引导的一面,同时用阅读疗法原理,共鸣说、净化说、平衡说、领悟说等内容,解释“反心灵鸡汤”让人们在阅读后宣泄压力、正视问题,从而达到心理平衡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共鸣说

共鸣就是人在观测外部世界包括欣赏精神作品时,总是实现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期待视野,有意无意地将作品中任务的特征、经验、情感等和自己的相对照,如能找到吻合之处则发生强烈的认同和共振,从而获得感情等方面的支持因而从焦虑、精神障碍和病痛中解脱出来。这种体验经常发生在阅读过程中,例如:很多的“反心灵鸡汤”调侃自己的失败、揭示现实的真相,在使人会心一笑的同时,让很多在传统的“心灵鸡汤”标准中不成功的人,找到了安慰,同时在“反心灵鸡汤”中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地方,为自己找到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找到的认同和共鸣,以获得可以汲取的精神力量,觉得在精神上自己不再孤独。

二、净化说

净化主要是指读者在欣赏精神作品时,与作品中的人物发生了心灵契合和沟通,情绪得以调节和慰藉,进入了有所派遣、有所纠正和有所升华的情感状态。净化的概念,最早见诸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他认为音乐能给人带来不用程度上的激动,使人受到“净化”,心理产生一种轻松舒畅的无害快感;后来在《诗学》中,在论述悲剧对观众的影响时,他又强调悲剧引起的哀怜与恐惧,可以导致观众情绪的净化。在很多的“反心灵鸡汤”里面,充斥着很多抱怨生活不公平、努力得不到回报、生活不尽如人意的句子,人们会在阅读的同时以旁观者的身份思索这些产生的根源,继而豁然开朗:人生干嘛要背负那么多不必要的负担,这种感悟落实到生活当中,就是脱离作茧自缚、自我加压的状态了。正如“反心灵鸡汤”中常说的“来说点你倒霉的事情,让我高兴高兴”。

三、平衡说

平衡说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于1958年提出,是一种阐释人在社会中的心理动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他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的大部分与他人的关系是通过各种事件形成的。设一个人为P,他以外的其他人为O,事件为X,这三者构成了环状的封闭三角形系统。处在三角形某一端点的因素都与另外两个端点的因素有某种关系,这种关系有两种可能:正或负,他们都是由主体P的反应和态度决定。平衡与否同时也是社会比较的过程,人们选择的比较对象一般是与人们在各种自然和社会的特征上相近的人。在社会比较过程中,人们会有意无意的将参照群体的反应或态度,当做自己的反应或状态是否恰当的评判依据。担当自己的反应或状态与别人的反应和状态出现差距时,人们就会产生偏离焦虑,使心理出现不平衡。传统的“心灵鸡汤”中“社会精英阶层一遍啃着心灵鸡腿和心灵鸡胸,一边为我们送上心灵鸡汤,说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你挣了多少钱和外在是否美丽”就是将高富帅与屌丝,社会精英与普通打工者两类不接近的对象进行对比。那么参照比对对象的状态时,就容易出现差距,这时候处于劣势一方会出现偏离焦虑、心理不平衡。但是由于多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原因,比较弱势的一方很难在短时间内促使自己的状态与优势方一致,其不平衡也就得不到消除。当人与事物不平衡状态时,人就会体验到不愉快。转换对比的对象、转换与之联系的事件,人就会达到平衡的状态。所以在这个方面“反心灵鸡汤”所能提供的对比对象和与之联系的事件,都能使读感到平衡,从而解决心理问题。

四、领悟说

一般认为,共鸣、净化和领悟是阅读或者说是审美心理活动中彼此衔接的三个链条,领悟是读者在经过共鸣、净化之后,对欣赏对象深层意蕴的追问和思索,这种追问和思索就叫“悟”,一旦悟有所得,人就仿佛觉得突然之间被指挥的灵光所击中,顿时感到生命发生了飞跃,人格境界得到了升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相信很多人在读了“反心灵鸡汤”后,并不是单纯的被句子中满满的“负能量”所击中,而是会看到在这些看似悲观的语句中,读出直面人生、努力生活、脚踏实地的感悟。大多数人所面临的生活都是艰难的,在面对这些艰难的时候,“反心灵鸡汤”还能以幽默的方式说出这些“艰难”,让人大笑之后更加坚定面对“艰难”的信心。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反心灵鸡汤”当然也不例外,有些“反心灵鸡汤”放大了让人失望的一面,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负面宣泄。并没有解决存在的问题。在阅读时,应该还是要坚持自我的价值评价标准,不受当中少部分“负能量”的影响。保持自我努力、犀利直面人生。

参考文献:

[1]王波.阅读疗法[M].海洋出版社.2014,22-33

[2]湛佑祥.陈界.刘传和.夏旭.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53

[3]纪诗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反心灵鸡汤现象.职业与技术教育[J].2016年5月下15期;247

[4]郭青松.“反心灵鸡汤”:“负能量”还是直面人生.18岁写手[J].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