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改革

摘 要:市场竞争对高校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外语能力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外语能力。目前的教学方法要不断适应时代要求,进行改革,教学改革应从采用增强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形成立体式的实践训练,采用双语教学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能力 改革 教学方法 实践训练 双语教学

高校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国际贸易工作,由于专业的特点,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的学生要适应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要掌握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将外语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的两大特点是实践性很强和对英语的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笔者曾在专业外贸公司工作多年,并具有国际商务师的职称。根据自身工作的体会和对加入公司的大学毕业生的观察,发现大多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都较弱,英语的运用能力也不强, 而这两点直接决定了对一个业务员能力的判断。近年来,笔者从事《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实践以及上述毕业生所存在的问题,深感有必要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而改革的重点就是有目的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知识的实用性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各层次实践性教学环节效果不够理想。理论教学的方法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们被动地听,机械地去记忆。由于这门课概念、条款等知识点过多,很容易令学生感觉枯燥,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又不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课程时间紧,知识点多,如果没有直接的操作,与实践脱节,学完后很多概念和知识点仍然会比较模糊,掌握的效果不理想。在国际贸易中,有许多知识,抽象地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而辅以实例和实践等感性认识,教学则可以事半功倍,一点即通,例如单据,如在授课中采用真实票据、单据、合同等文本给学生演示,同时讲解其主要内容及制作时注意的有关问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另外,实务课程如以中文讲授为主,仅在某些专业词汇上有一定的英语介入,学生掌握的专业英语知识将是支离破碎的,在具体运用中要进行诸多的语言转换,会出现一些生硬和不正确的用法,与能够用英语进行谈判和签订合同及执行合同的要求相距甚远。有鉴于此,教学改革应从采用增强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形成立体式的实践训练,采用双语教学等方面着手。

一、采用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及讨论法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运用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应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尤其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案例分析,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性思维。在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观点,有时会暴露出一些掌握地不够扎实的部分,有时会有一些很新颖的观点,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互相提问,互相印证,厘清错误的观点,教师适时地进行总结,能够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与此同时,学生的能动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于一些综合性的案例,其中包含很多的知识点,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此类案例,能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查资料,在课上作演示,以此为引导,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当堂总结。案例的选择应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如有关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学习,可以选择合同磋商和签订流程方面的案例来解释合同磋商与签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辅以有关合同要件如品质、价格、 运输、保险、商检、索赔等环节的案例,结合多媒体及各种单证实物等,使学生对合同的构成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案例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感触到贸易实践的复杂性,了解机械地、死记硬背地学习是无法适应将来千变万化的实际贸易环境的,从而促使他们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地学习。

2、情境教学法

实务的教学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特意设计一些情境, 让学生们对所学知识有直接和综合的理解,是很好地锻炼实际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如讲到海运提单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分别扮演出口商、船公司、船上大副等角色,并模拟角色任务相应地制单、议付等。这一模拟过程既可以使学生了解了如何办理货物的运输,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结汇所用的有效单据究竟是怎样的。又例如在讲完合同条款后可让学生组成进口方和出口方,以谈判小组的形式模拟谈判,先在小组中讨论好各自的基本条件,然后进行谈判,尝试怎样达到令双方满意的谈判结果并签订合同。学生在此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各方面的知识,觉得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教学效果很好。

二、加强实践环节,进行立体的实践训练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能否在毕业后立即胜任外贸工作是一项硬指标。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具体可通过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新设计和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改革, 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环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走进工作现场,观察和体验工作现场的真实情境,增加感性认识。当讲到运输时,有条件可组织学生参观港口,内陆地区则可以安排参观铁路,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运输工具、集装箱、集装箱堆场、运输包装、运输标志等,使学生有直观、立体的印象。还可以请专业人员开设讲座,或创造机会让学生到外贸企业真正参与贸易活动,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对社会有亲身体验和了解,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仿真模拟实习,让学生在一些软件平台上进行实际工作环节的模拟操作, 是很好的锻炼实际动手能力的方式。软件设计是以进出口交易的基本流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包括厂商,出口商,进口商,进出口商银行等,具体操作包括进出口贸易中函电的草拟、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进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付汇结汇等一系列主要业务流程。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具备毕业后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的素质。

很多学生在完成模拟实习后都说如果能让他们在《国际贸易实务》理论教学之前或之中接触到模拟实习的话,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这就提出了有关课程的时间安排和衔接的问题。目前由于课时限制,模拟实习环节大都与教学分开,成为独立的单元,例如我校的模拟实习与理论教学相隔一个学期,这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的要求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那就是如果理论教学没有结束,很多的知识还没有接触到,直接上机行不行?笔者认为可以在课程前期和中期分别进行一至二次实验教学。在课程开始时即在实验室向学生介绍模拟实习软件,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了解本课程要达到的学习效果会最后体现在实习软件的操作上, 学生这时会有清晰的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也可以在学习完进出口流程后让学生进行一次检验,再一次发现目标,找到不足,这样的上机实习不同于之后的模拟实验教学,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帮助学生定位学习目标。

三、采用双语教学

教育部已于2001年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国际贸易属于教育部强调的需要先行一步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毋庸置疑在此之列。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要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用外语——主要是英语开展国际贸易工作,因此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熟练掌握国际商务语言和国际经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国际贸易实务》采用双语教学是很好地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很多是用英文表达的,如信用证、销售合同、国际贸易术语等,就学科内容本身而言,也提出了双语教学的要求,并且有很好的适应性。

从学科开设时间来说。《国际贸易实务》通常在大学本科三年级开设。学生在前两年已经完成了基础英语学习。而且,国际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英语课也比其他非英语专业要开设地多。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都开设有《商务英语听说》、《外贸函电》、《国际贸易英语》等课程,这为实施《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前期准备条件 。

但采用双语教学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课时紧,本课程信息量很大,在有限的课时中,即使用中文讲述还是很紧张,采用双语教学,既涉及到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又涉及到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再加上学生的英文基础参差不齐,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很大的挑战。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分两步走,在理论教学中采用过渡阶段和结构型沉浸阶段的教学方法,而在模拟实习环节采用沉浸阶段的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过渡阶段,教师只是用英语来讲述一些专业术语、重要概念等,主要是用中文讲授;第二层次是结构型沉浸阶段,教师交替使用中、英文讲授,让学生逐步学会用英文来表达中文内容;第三层次是沉浸阶段,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来思考和处理问题。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双语教学开始时可采用第一层次的教学方法,只用英文讲述一些重要贸易术语和概念,待学生逐渐适应,听力水平有所提高之后,可采用第二层次的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能用英文表达中文的内容。在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则全部采用英文教学,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主要的学科内容,采用沉浸式教学方法,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专业内容,而且模拟实验是具体操作的环节,实验软件中的合同等单据都要求用英文填写,如果在实验中增加合同的准备和谈判环节,还可以培养学生须用英语面谈的谈判技巧。提高英语书面和口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业务团队协作精神,与将来的实际工作联系密切,对学生的帮助会很大。不过,双语教学中要注意的是不能本末倒置,要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语言只是学习的工具,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学而不是学英语”的实践能力,不能将双语教学变成语言的学习。

与此同时,还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提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包括英语版本的教学资源,汉语版本的教学资源及电子版本的教学资源,以及各种教学辅助资源,如各种外贸或专业网站网址、书刊、报纸的名称等。如有条件,还应建立《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网站,通过校园网的形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结语

总体而言, 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较好的英文水平。目前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许多专业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当老师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却没有实践工作经历。有部分老师甚至讲授了多年的专业课程,却从没有机会实际体验或操作外贸业务或从没有接触过合同、信用证、发票、提单等单证。高校应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发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应在专业教师中选拔一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既包括贸易实践方面的培训,也包括双语教学的培训。针对贸易实践,可以让教师到外贸企业短期工作,增强实践经验;双语教学方面则可以选择对一些英语基础较好,有潜力的教师进行培训,并且定期进行教学交流,也可以采取中外教师相结合、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结合、校内师资培训及引进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基础且英语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等多种方式来整合资源。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中,要想很好地解读经济形势,应对经济变化,只会单纯操作具体的进出口业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毕业生在工作数年后,通常会成为管理人员,这时他们需要进行业务的管理,统筹,不断开拓新的贸易,包括新市场,新商品,甚至于新的贸易方式或经营模式。当然,掌握好基础业务是他们成长的起点,但只会实际操作具体业务却会限制他们的发展空间。国际贸易实务涵盖国际贸易地理、商品学、国际物流、市场营销等不同的学科;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银行、车站、码头、港口、海关等不同的行业和领域,还涉及到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日益普及的电子商务,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因此,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能力的培养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在整体课程设置上要做到宽基础,厚口径,各专业课程衔接紧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本论文是《2010年昆明理工大学应用经济学本科教学团队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克非.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改进的探讨[J].经济师 2005(11).

[2] 田俊墀,黄辉.双语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施[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7(3).

[3] 魏琴.实施《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5S).

[4] 汪志中.浅谈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五个结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5).

[5] 王冉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之创新[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简介:

秦磊(1970-),云南昆明人,硕士,讲师、国际商务师、英国特许市场营销师(研究生级),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国际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