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状况探析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全国39所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对所开设的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进行调查,分析其课程设置、教材、课时计划及教学方法等,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 专业 课程设置 教学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选取全国39所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师范类院校17所,体育院校4所,综合性院校18所。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二.结果与分析

1.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各类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都开设了运动人体科学中的相关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有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健康教育学等。专业选修课程有体育康复学、保健推拿、遗传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运动损伤与预防方法、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量与应用等一系列课程。

在进行调查的39所高校中,各类课程的设置和学时分配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专业主干课程偏少(占15.6%)。选修课比例偏低(占31.6%),有的学校甚至只开设一门与运动人体科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实践环节仅占9.7%。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的偏低,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运动人体科学部分课程设置与医学院校相近或者相同,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医学院校的课程。这就要求体育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内容坚持自己的体育特色。在调查中显示,相关院校的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毕竟带有一定的医学色彩,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有选择性的学习一些医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体育技术指导伤病后康复和健身能力。

2.教材的选择

各高校所安排的课程数量相差较大,所选择的教材也不尽相同。多数院校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的教材,有的版本当中医学理论知识太多,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内容较少。也有的是借用医学院校的教材。由于体育专业学生在医学知识方面的要求与医学院校有所不同,教材在借用过程中,难免造成课程的不连贯,课程内容与体育运动结合较少,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比如,在运动解剖学教材的“知识与应用”模块中,有些例子是关于病理性的分析,不能很好的说明体育运动与相关系统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

三.对策与建议

1.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需要由一定数量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选修课程为学生知识能力的组合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因此,在保证必修课数量的同时,也应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选修课比例不断增大是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必然发展趋势。

有的院校设置有多个专业,比如: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等等。不同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一样,在课程结构上应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定制。例如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多数是从事与竞技体育相关的职业,课程内容主要学习与竞技体育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掌握从事竞技体育相关社会活动的基本能力。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不是单纯的基础理论课程,实验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的分配要合理。

2.完善教材的定制与内容

教材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体文件和依据。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使用的教材属于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的体育院校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有的使用医学院校教材。选修课程教材的定制很不严谨,有些院校甚至没有订购相应的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具体反映,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或者编写适应本校学生的教材,更有利于调到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3.改进教学方式

多数院校在教学中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由于体育专业学生所学的各个专项不同,其文化基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专业而施教。教学时,要注重运动实践的运用。特别是实验课,可以打破常规,在适当的时候把学生带出教室外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消化所学知识。保健课程可以考虑校内外想结合的教学模式,安排学生到康体中心见习或者实践,更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燕.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医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3).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