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教师群体压力源与缓解对策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和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高校教师面临着比以前更大的职业压力。客观认识当前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分析压力源,探讨降低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方式,对保证高校教学、科研活动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压力要结合实际和时代特点,从改革和完善教师职业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确定工作标准量、注重心理健康保养、营造和谐工作环境等方面系统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压力

[作者简介]郭俊(1977- ),女,河南遂平人,河南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和教育管理。(河南 郑州 451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河南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及其对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JKGHAG-012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81-02

高校教师职业在社会各种职业中,是学历层次和人才层次都较高的职业,职业竞争力较大。过大的职业压力,一方面,使优秀人才逐渐脱离高校教师职业;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巨大的职业压力下工作,也对其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现状

本文选取四所高校的专职任课教师进行了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问卷调查,并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分析了四所高校教师的总体工作压力状况。在调查表中,我们将压力感分为四个程度并进行编号:1代表没有压力,2代表轻度压力,3代表中度压力,4代表严重压力。通过定量分析,计算出了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总体情况,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高校教师中,认为自己没有压力的只有8.9%(37人);11.7%(48人)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存在轻度压力;59.5%(245人)的高校教师具有中度压力,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前两个压力程度;19.9%(82人)的高校教师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具有严重压力。以上调查结果说明,绝大多数高校教师都存在一定的工作压力,而其中具有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的教师占到了被调查总数的82%。这表明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普遍存在,并且已经成为威胁高校教师队伍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更深入、细致地了解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状况,我们根据年龄、性别、职称、学历的不同把高校教师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群体,希望通过分析不同群体的压力状况,获得更加精确的信息,以便找到缓解教师压力的有效措施。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在性别上存在着差异,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

表2说明,高校女教师的工作压力要高于男教师。另外在访谈中我们还发现,当被问到“你在高校工作感觉有压力吗?”这个问题的时候,从女教师表达所承受压力的语气和神情来看,比所访谈男教师表达得更情绪化,从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女教师承受压力更大些。

高校女教师与其他职业女性相比,有着较高的学历,也具有较高的职业期望。与其他职业女性相同的是,她们同样承担着职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从个人角度看,女教师同样要不断学习补充新知识、提高专业素质,也需要承担社会赋予的家庭角色责任,繁重的家务、子女的教育、赡养老人等家庭事务增加了高校女教师所承受的压力。另外,与高校男性教师相比,女教师的职业上升空间受到更大的限制,在对高级职称性别调查中,男教师高级职称比例远高于女教师。

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在学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在高校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职业压力最大,其次是硕士,学士的工作压力最小。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加,学历越高,压力也越大,具体差异见表3。

二、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来源

1.职业收入低带来的经济压力。调查发现,“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带来的压力位居15项压力源首位。高校教师是一种高投入的职业。一方面,教师要承担大量的授课任务。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的渠道多样化,网络学习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客观上增加了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难度;另一方面,教师职业是专业性特别强的职业,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在科研方面还有相应的要求,随着高等学校社会服务需求的增加,也要分出精力努力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因此,教师职业相对其他职业而言,体力和脑力劳动都很繁重,是工作内容更为多样化、身心付出更多的职业。但对高校教师而言,如此辛苦的付出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收入。目前,高校教师工资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投入,虽然高校教师也从事科研研究,但与企业科研者相比,花费的精力相同甚至更多,但其科研成果市场化程度较低,教师很难从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中获得收益,科研成果也只是职称评定的一项资本。

2.教学职业工作的压力。1998年之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连续扩招,随着学生数量的剧增,高校的硬件、软件资源无法短时间内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大量增加了现在高校教师的工作量。正如专家所分析,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和学业成绩评定等教学工作上付出的时间逐渐增多。同时教学改革的任务也使他们增加了工作量,现代化教学要求多数教师更新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以提高教学质量。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师生比有明确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高校师生比难以符合国家标准,这就导致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可以说,“教学任务偏重”是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3.科研要求造成的压力。科研工作是衡量高校实力的一项重要标准,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也是高校发展高科技、提高社会美誉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各高校日益重视科研工作。而高校发展科研的重任主要由高校教师承担,高校制定出各种任务来要求高校教师完成,并将科研作为高校教师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还要完成相应的科研,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也正是为此,目前许多学术刊物有较大的市场,原因就在于其满足了许多为了完成科研任务而压力倍增的高校教师的需求,在客观上也增加了教师的经济压力。

4.职称评审带来的职业压力。职称是高校衡量教师身份的一项重要标志,高职称意味着社会地位高、收入高,也意味着更容易获得较好的发展前景,高职称带来的资源使得高校教师没有办法忽视对高职称评审的追求。职称评审一直是高校教师比较看重,但同时也是困扰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一个问题。职称评审在促使高校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虽然调动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繁荣了学术,但是也带来了人际关系紧张、学术浮躁的问题。职称评审的压力已经成为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压力源。

5.人际关系处理的压力。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工作和生活两方面,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本职业的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一些社会关系,其工作人际关系的范围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师的工作岗位,专注于科研和教学的高校教师人际关系相对于从事行政岗位的教师而言,工作人际关系就要简单很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取决于高校教师个人生活圈的范围。对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压力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专注于教学与科研的高校教师,其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科研和教学,客观上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便利条件较少。由于高校在职称评聘、课题申请等方面存在评审制度的缺陷,导致需要高校教师分散相当一部分精力去处理人际关系,科研能力很强的高校教师拿不到课题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对高校教师而言是额外的负担,也为高校教师工作和心理带来了相当一部分的压力。

三、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

1.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师职业评价体系。合理、有效的职业评价体系是一个职业发展所必需的,建立科学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有利于规范教师的行为,引导高校教师实现职业价值。高校现行的职业评价体系片面追求量化指标,固定的评价模式和标准扼杀了教师创造的积极性。确定合理的高校教师评价指标是建立合理有效评价体系的关键,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应该单纯地建立某种单项的标准,需要建立一种多项指标结构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主要包含的指标项目为: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及领导评价等,并且针对不同的高校教师岗位,指标项目可以有所不同。对于主要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而言,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评可以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重点突出出来;对于主要从事科研任务的高校教师而言,由于其并不能在教学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其的评价也不能主要依靠教学评价,可以将其科研成果在同行中的认可程度作为一项主要的评价指标,其他评价指标作为辅助评价指标;对于专业行政岗位高校教师的评价则可以采用一种同行和领导评价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项指标相结合的结构性评价体系,同时针对不同的岗位适度调整,可以激发高校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高校教师的价值,减少高校教师因为岗位不适应带来的职业挫败感,有效降低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

2.合理确定高校教师的工作量。合理的工作量既能给高校教师适当的压力,督促其完成岗位所必需的工作,还可以避免工作量过大带来的职业疲劳和压力。合理工作量的设定,一方面,可以确定一个基本的标准量,这是许多学校目前的通用做法,如每周几节课。这一标准量可以有高有低,但过高肯定不科学。标准量可以低一点,能者愿者可以多劳,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对工作量高的教师进行增量奖励。另一方面,要考虑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因科研、实践教学等特点,高校教师工作弹性大一些,对高校教师工作量的确定可以根据岗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将工作量进行分类细化、量化为教学量、科研量等多项内容,在具体操作上要考虑各个岗位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工作量。同时工作量也需要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在高校教师从业初期、事业巅峰期及职业后期,工作量需要有所不同。在从业初期工作量不应过大,可以推行导师制、助研制,从事辅助教学和辅助科研工作,得到老教师的指引,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在事业巅峰期其精力和经验都处于最佳阶段,可以适量增加工作量,而到职业后期由于身体原因等适度减少其工作量。当然这是单项工作量的指标,在某一个时期单项工作量的减少,可以通过其他工作量补充,最后通过结构性的工作量指标来确定高校教师的工作量。

目前,教师普遍认为,科研工作规定量大,工作任务重,导致教师侧重于追求成果的数量,其次才考虑成果的质量。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为了完成科研工作任务,教师对科研的精力投入比教学方面投入大,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科研管理上可以进行政策矫正和工作引导,高校更应该积极提倡学术自由,鼓励和支持个人和团队的科研项目,促使教师高效率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科技研发,提高科研成果质量。

3.注重高校教师的心理保健。职业压力具有普遍性,高校教师在面对职业压力的时候,应该认识到职业压力是个正常现象,首先要注重调整自身的心态。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正确认识工作的实质意义在于奉献、在于育人。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凸显了等价交换的法则,这在各行各业似乎都行得通。但对于教师职业,人们常说是“良心活”,用心与否,尽管工作过程一样,但工作效果差别很大,这也关系到师德问题。教师工作贵在追求“桃李满天下”,人生价值由此充分体现。除了心理上自我调整之外,高校教师还需要对职业在心理上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职业期望不应该过高。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之前一般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美好的职业期望,对社会地位、经济待遇、长时休假等都有较高期待。但在从事高校教师职业之后,尤其是在繁重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这些现实与职业期望之间的差距,无形中使个人产生不适应性压力,所以适当降低职业的心理期望,会更有利于高校教师初期适应和长期职业发展。

4.营造和谐的高校工作环境。职业环境影响从业者职业工作的效能,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往往是从业者更为期待的。对于高校来讲,和谐的工作环境可以分为和谐硬环境与和谐软环境。和谐硬环境主要是教师的办公条件、居住环境、校园后勤保障等,这一点只要政府加大投入、学校对办学资源的使用向一线倾斜,就能在短时间里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软环境建设,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人性化关怀,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教育教学氛围,增强教师对学校和团队的归属感,为教师职业发展创造条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具体的制度措施,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变高校过于行政化的现状。高校要树立教师、学生双本位理念,立足于服务教学、服务科研,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提高管理效能。高校领导干部需要定位准确,加快学术管理组织建设,让教师专家在学术管理方面充分享有主导权,让教师工作更觉自由、生活更有自尊。总之,缓解教师压力过大问题,提高高校内涵的发展力,需要高校教师自身、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以营造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良好的软环境和硬条件。

[参考文献]

[1]束仁龙.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研究——以安徽省七所高校为例[DB/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19-2008153721.htm,2008-06-30.

[2]张高杰.河南省地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现状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