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案例意义、基础与模式研究

摘 要:高教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对现代大学、高校教师、科教融合和人才培养都有着非常的重要意义。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更好满足高校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需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应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采用适宜的转化模式,才能为科研成果向教学案例顺利转化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条件和手段。

关键词: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案例;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7-0082-04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 into teaching ca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odern universities, college teachers,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into teaching cases by college teachers can not only eich the teaching contents, but als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es in promoting teaching,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then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into teaching cases should have corresponding basic conditions and adopt appropriate transformation models to provide more adequate and safeguard conditions and means, only in this way will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into teaching cases.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cases; university teachers

现代大学的本质和核心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1]。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高校教师的两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教学与科研,而高校人才培养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日常活动之中,完成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使命。在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方面,目前大部分做法和相关研究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传统教学资源,如实验室、教材和教师团队等。

但是,教学资源毕竟只是一种资源,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活动,还必须经过教师进一步的精心设计与加工,转化成具有特定教学目的、可操作的、情境性的教学案例,才能直接服务于日常教学活动。

通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满足全面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活动的最终转化。为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案例的有效转化,需对其意义、基础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案例重要意义

(一)现代大学本质的必然要求

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中,通常把大学发展分为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两个时期。中世纪大学脱胎于修道院,以培养教师、公职人员和贵族为主,职能仅仅是传授已有知识,却将发现、创造新知识及其相关的研究探索活动排除在大学职能之外。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形成对科学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的巨大需求,于是现代大学随之产生。

现代大学产生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1810年,洪堡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理念,创办了柏林大学。在这里,科研和教学第一次实现了有机融合,在此先后任教的有爱因斯坦、普朗、冯诺依曼、黑格尔、叔本华等知名学者,有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玻恩、赫兹、海涅、俾斯麦、舒曼等学生。因此,洪堡大学也被称为是“现代大学之母”[2]。

洪堡大学开创的现代大学模式的本质在于“科教并重,全面育人”,即现代大学既要重视教学,同样要重视科研,实现教学与科研合一;在人才培养上,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创新知识,注重全面地培养和塑造人的素质和精神。

在“科教并重,全面育人”的现代大学本质内在要求下,大学不仅要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形成科研成果,同时还要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案例,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和新技能,满足高校“科教并重,全面育人”的本质要求,完成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使命。

(二)高校教师职责和使命的内在要求

现代大学本质是科教并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现代大学本质的主体是广大高校教师。因此,在现代大学本质内在要求下,当代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不仅既包括教学,同时包括科研,更包括育人。高校教师如果不承担教学职责,只从事科研活动,就只是一个单纯的“科研工作者”,不是合格的高校教师;同样,如果高校教师不承担科研职责,就只是传统的“教书匠”,同样也不再是合格的高校教师。追溯历史,无论是孔子的私人讲习所,齐国的稷下学宫,还是柏拉图与其弟子创新的学园等,他们既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才,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3]。

当代中华民族面临的重大任务和历史机遇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和伟大复兴,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中国民族腾飞和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大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就成当前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因此,高校教师职责不仅包括科研和教学,更重要的是“育人”,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当代高校教师不应为“科研”而科研,不应“教学”而教学,将教学和科研二者割裂开来,而要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统一起来,统一在“育人”职责和使命上来,围绕“全面育人”实现科研和教学的有机融合。

于是,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案例,将科研精神和最新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既是科研和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又是当代高校教师应承担职责和使命的内在要求。

(三)实现科教融合的有效途径

现代大学“科教并重,全面育人”本质内在要求下,自洪堡大学起,“科教融合”就成现代高校的理念与基石,同时也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渗透到现代大学体系、制度的各个方面。

2016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科教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支撑人才培养是高校科技工作的內在要求”,要“推动创新链与人才培养链有机衔接”。

具体到如何实现“科教整合”,如何时实现“创新链与人才培养链有机衔接”,广大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制度创新。例如,霍普金斯大学进行了以“科研水平作为教师评价标准”、推行“访问讲座制”、设立“学习小组制”等探索与创新。

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既可以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合到教学之中,还在可以教学过程发现科研成果在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者为未来进一步的科研探索指明方向,实现科研与教学有效融合和相互促进。

(四)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大学的本质是“科教并重,全面育人”,在当前实现中华民族腾飞和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不仅需高校培养一大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需要培养一大批既全面发展,又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一职责和任务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艰巨。教师通过自身科研活动形成的科研成果,本是就是教师创新活动的结晶,再将其转化成为教学案例,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丰富和扩大学生视野,实现专业教学的改革创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会被教师的科研精神、人文素质、创新意识和精神所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这些都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案例基础

(一)高校教师极大科研热情与独创性科研成果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下,我国高校有些普通教师主要将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学活动,对科研活动缺乏足够的热情,没有把足够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之中,缺乏必要的科研经验和科研成果,导致这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局限在把既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在知识讲授过程中,既无法用新的知识吸引学生,又缺乏探索与创新精神吸引、感染和打动学生,知识讲授变成一种填鸭式教育[4]。于是,学生成为既有知识的罐装器,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对传统教学课堂的侵入,使以传授既有知识为主的讲授型课堂教学日益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挑战,变得连传授既有知识的目的都难以实现,更不用说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当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现代化和大量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配套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大多数教师的科研热情被很好地激发出来,表现出极大的科研精神和科研主动性。但是,由于多数高教在聘期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对教师科研成果考核都是短期考核,由此导致教师的科研主要集中于短期能够尽快出成果的验证性、实证性研究活动,在科研方面具有突破性、原创性、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这些科研成果即使转化为教学案例,其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效果也并不显著。

因此,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特别是希望能够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就需要高校教师不仅能够以极大热情从事科学研究,而且还要敢于从事原创性、突破性、开创性的科学研究,当然这种类型的研究需要教师能够长期耐得寂寞、坚持不懈地从事艰苦的科研工作。

教师这种科学研究一旦形成,将其转化为教学案例,教师科研行为本身就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示范性,并且科研成果由于其前沿性、新颖性和独创性将对学生产生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同时科研成果丰富的知识性也将显著教学质量和水平,由此对学生创新能力、人文素质、科研素养的培养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即使教师的这种科学研究短期内形成不了研究成果,其科研行为本身也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激励和示范作用,这对学生创新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同样难以估量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强大的内在转化动力

科研成果要转化为教学案例,并且要对人才培养产生显著影响,还需要高校教师具有内在的转化动力。如果没有内在的转化动力,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很可能仅仅是一种科研成果,在完成聘期考核、职称晋升作用之后,往往束之高阁,对教学和人才培养不会发挥太大作用。因此,要使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内在的转化动力。

这种内在转化动力就是高校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感。高校教师最基本的社会角色是教育者,培养人才是高校教师的第一位的责任和使命感。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促使高校教师从事科研研究。

而且,教师的科研活动通常服务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展开,并且科研成果最终也需要转化为教学案例,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相反,如果高校教学的科研活动与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没有关系,这样科研活动就不是教师应该从事的科研活动,而是专业科研人员应该从事的科研活动,这样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

同样,如果高校教师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需要,那么这样的科研成果终也只是一个单纯的科研成果,对高校人才培养这一第一位责任的履行并无太大益处。

实践中,高校教师通常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学位层次,都有强烈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荣誉感,通常都渴望在相关领域取得期望的科研成果,获得同行认可和赞许,都期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转化教学案例,实现人才培养这一第一位的职业责任和使命,正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的内在强大动力。

(三)高校完善的转化保障制度与机制

高校教师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使命与责任感是一种内在动力,只是一种内因。如果没有外在完善的保障机制,也难以保证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案例的有序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因此,为保证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够有序、高效和可持续地转化,需要高校建立完善的保障与机制,相应的配套制度与机制主要包括:

1. 完善的激励保障制度与机制。目前,高校已经建立了大量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激励制度与机制。但是,在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积极性,真正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更好服务人才培养需要方面通常都会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要求具体落实到聘任考核、职称晋升和优秀评定等环节之中,鼓励和强化教师从事相应的科学研究活动,并将科研成果积极转化为教学案例。

2. 完善的服务保障制度与机制。现在许多大学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教学和人才方面,在项目立项、项目申报、经费投入、政策支持、信息发布以及其他配套服务制度与机制都存在欠缺。通常教师要么没有服务支持而缺乏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么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团队力量,这些都制约了科研成果顺利转化成教学案例。

3. 完善的物质保障制度與机制。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案例还需要必有的物质保障与支持,特别是工程技术类科研成果,在转化成教学案例时,通常需要专门的实验配套设施与制度保障。因此高校应该立足于自身实际,充分重视信网络、专业图书室、专项实验室等物质基础条件的改进和完善工作,为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案例配备转化所需要的物质设备与设施,建立完善的物质保障制度与机制,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案例的顺利转化。

三、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案例模式

(一)科研成果-补充式课堂教学案例模式

补充式课堂教学案例是在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相关内容讲授过程中,教师以短小、具体、形象的案例形式将自身科研成果展示、讲授给学生。如果教师科研成果是通过对经典理论、观点和说法的批判,创新而形成的创新式观点或主张,在课堂上再以具体案例进行展示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还可以通过自身科研创新实践的批判创新精神感染和激励学生。例如,作者在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研究过程中,针对传统财务管理目标,如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不足,提出了“顾客利益首位化”的理财目标观点。在随后财务管理目标教学内容讲授中,不仅向学生展示了这一研究成果,还以同仁堂、丽兹·卡尔顿酒店等国内、外企业的经营理财实践进行验证和说明,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科研成果-研讨式课程教学案例模式

研讨式课程教学案例是教师将自身成体系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一门研讨式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批判和创新精神,而且还可以系统化培养学生批判、研究和创新能力,达到通常补充式课堂教学案例所实现不到了的效果。

例如,为了强化对大学本科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北京联合大学在2015版本科生培养方案制订中,专门为所有一年级本科生设置了“新生研究课”这一门课程,鼓励所有具备相应科研成果的教师积极申报和主讲该课程。作者正好形成了“酒店盈利模式”研究成果。经过申报,批准了该课程讲授。在该课程教授中,借鉴和应用了互动研讨式教学方法,以酒店盈利模式研究成果为主体,形成了研讨式课程教学案例。在该教学案例讲授中,从当前酒店经营理财实践出现,与同学共同思考和探讨当前酒店盈利模式存在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形成相应理论构架。通过该研讨式课程教学模式,系统化地培养了学生科研创新精神与能力,收到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科研成果-专业实验教学案例模式

实验教学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特别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科研成果,更适宜通过转化为实验型教学案例,服务于工程技能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例如,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选取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获批的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口腔修复用氧化锆基陶瓷材料研发”的部分内容,为本科生大三综合实验的内容,进行综合实验训练教学,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5]。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师预应力测试控制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引入本科生实验教学进行了尝试;天津商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将部分科研成果与通信原理与课程实验相结合,设计了基于Matlab软件的研究性虚拟实验,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程序编写,了解并掌握了前沿的信号处理、消除干扰等前沿通信技术[6]。

(四)科研成果-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案例模式

在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或论文)中,可以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成果或课题相结合。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系统化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还可对教师的科研成果既可验证性或适用性检验,也可以师生共同对既有科研开展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实现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二者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

总之,高教教师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对现代大学、高校教师、科教融合和人才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应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采用适宜的转化模式,就可以为科研成果向教学案例的顺利转化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条件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徐梅.去行政化改革与回归现代大学本质[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13-16.

[2]陈阳凤.也谈大学的必由之路——科教整合[J].决策与信息,2016(10):29-30.

[3]成洪波.论科教融合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8):141-145.

[4]郭英德.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58-62.

[5]吴音,刘蓉 ,李亮亮.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8):162-164.

[6]耿艳香,张立毅,徐文超.通信工程专业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的初探性研究[J].高校实验工作研究,2016(6):33-36.

[7]刘宏达,路勇,张兰勇,等.浅谈科研团队与科研成果融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J].高教学刊,2016(0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