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不少学者就针对执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做了系统的研究。对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出现高潮,学者们采用案例、问卷、访谈等方法,从多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有效性教学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笔者对某高校进行全校范围内的教师课堂有效性调研中,深入分析了高校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提出了建议,从而帮助高校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大力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219-02

一、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现状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一种符合规律、有效率、有效益和有效果的教学[1]。从最初的教学,世界的教育者们开始从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课程设计上寻求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但是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成熟的教学观念,却始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这一运动,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多年后,1980年以来成为一种教育思潮在世界各国迅猛发展。

(一)国外研究现状

早期的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有效的教学是什么和有效教师是什么样。研究的具体内容为课堂教学行为涉及的诸多相关因素。如教师的自然情况、专业知识水平、接受实践训练的程度、教师讲课与学生的互动情况等。

1912年斯蒂文思(Stevens)做了一项关于“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他所研究的对象高中教师们每天平均在课堂上提出的400个左右的问题,其中260个问题(占提问总数的66%)这是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2]。然而1966年弗洛伊德对此做了重复性研究,他发目前所从事研究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中77%的答案要求的是具体的事实[3]。1931年,卡特尔(Cattell,R.B.)要求教育行政官员、师资培训人员、学校教师和学生共计254名被调查对象,写出了年轻和成熟教师的显著特征共10项;用来区分青年男女教师身上的品质特征。”他的研究发现被调查者们使用个性与意志、才智、同情与机智、思想开放、幽默感等词汇描述优秀教师品质[4]。总的来说,西方1960年以前的研究“只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而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5],但却为后来有效教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国内研究现状

1990年以后,国内开始兴起对有效性教学的研究。笔者与知网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此研究的大部分集中在。国内学者编著的与有效教学相关的文献也有不少,例如:《有效教学论》(高慎英,刘良华著,2004)、《有效教学》(陈厚德编著,2000)等[6]。在促进教学中有效提高课堂研究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不少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七点特征,分别是:准确目标;充分准备;科学组织;清晰明白;充满热情;促进学习;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与海外的研究相比,国内研究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首先,大部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于国外,缺乏对国内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析。其次,有效教学研究的焦点主要在如何教授课本知识方面。然而,在如何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与创新性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且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学阶段,在大学教学阶段,研究有效教学的较少。

二、现今高校课堂有效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调研数据

本文就某一地方高校的教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相关调查分析,采取督导组听课方式,常规听课1494人次,675位教师。期中教授95人,副教授242人,讲师305人,助教33人;90-100分的教师有317人,占所有被听教师的46.96%;80-89分的教师有346人,占所有被听教师的51.26%;70-79分的教师有12人,占所有被听教师的1.78%,12人中有2人是副教授,8人是讲师,2人是助教。

(二)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调查中30.1%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未突破教育传统,沿袭目标管理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陈旧沉冗,知识面窄化。课堂中,多数教师为满足教学大纲的任务,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和书本的绝对作用,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理论与实践脱节。

2、教学方式简单化、单一化、模式化。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教师在教学各方面有着相应的权利,课堂在教师的完全操控下朝着预定目标发展,但是单一的教学方式占据课堂教学的比例较大。调研发现,教师在课堂中的活动占据60%以上的时间,基本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记录、整理和背诵笔记上,对于学习、收集并研究相关资料等非常被动,更不用说科学研究。同时参与教学的学生非常少,仅限于形式上的师生互动。师生在教学中感情上交流,才能达到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7]。教学是复杂的活动,教师应打破教学的简单化、单一化、模式化。采用积极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去探索课堂教学。

3、教学内容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深刻性。调查中10.2%的教师,特别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由于青年教师大多不是师范院校科班出身,刚参加工作就面临很重的教学任务。同时,科研基础薄弱,科研转化为教学的成果少,相对来说课堂传授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深刻性。如,部分老师对本门课程在学生专业中的应用举例较少或没有,这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或目的不明确;还有的教师缺少对本门课程前沿的讲解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老师要了解所讲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位置及作用,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活动。

4、多媒体教学缺乏德育性。传统的教学由系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构成一个教学要素系统,但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教学多媒体成了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此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有机的一个整体。调查的675位教师中,80%的教师授课应用多媒体,其中43.2%的教师的多媒体制作缺少对学生的德育性的渗透,多媒体的制作大多呈现的是知识点。教师也只是按顺序讲解描述多媒体的内容。这种人——机系统的交往,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情感的缺失、认知的缺失及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减少。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同时,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特别是德育的渗透。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及意志品质等。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要单一性向开放性和人文性转变

大学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非常前言,而教材更新很慢。因而,教材不能作为仅有的教学资源和所有的教学内容。应该将教材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作为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开放性文本,要严格根据教师应视教材为教学的辅助材料,不能绝对服从教材,视其为供师生解释、质疑、批判的开放性的文本,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在保持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基础上,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切手段拓宽学生的信息渠道,如引入学术前沿信息,理论联系实际等。主要是启发学生独立学习的兴趣和思维、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在存在于任何科技的发展中。从而培养学生求的真、善、美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方法上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围着老师转,一步一步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是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定学。时间久远以后,学生将会陷入被动学习的坏习惯中,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显然,这种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状态,对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向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的“学”的课堂模式,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多采取讨论课、角色互换等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多媒体教学要由单一知识传递向多元化交流转变

现代的多媒体课堂,由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知识的传授再也不应该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教师多媒体的利用更应该向综合知识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用信息化工具加工教学内容,对课程知识内容和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创作、规划、重组,丰富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资源,并提供给学生课堂及课下共享;要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及学习交流情景,给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交流工具,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从而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真正实现整合。

四、总结

大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基地,也是实施场所。近年来,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领域,都在倡导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然而这并不仅仅是在教学方法、策略、技术等方面的变革,更加需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1.吉林农业大学;2.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3.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东北三省高校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的研究、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2YJAZH211;吉林农业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校级、2014zx33

参考文献:

[1]罗启.大学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基于长江大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调查的分析[D].荆州市:长江大学,2012.

[2]Stevens,R(Education,No1912).The Question as a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Instruction,Teachers" College Contributions to48,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

[3]Perrott,E.(1982).Longman.P41.a practical guide to improving your teaching.Teaching:a practical guide to improving your teaching.London and New York:

[4]Cattell,R.B.(1931).“The Assessment of Teaching Ability”.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48-72.

[5]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6]许玉茗.文化学视角下的大学有效教学探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3.

[7]王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M].兰州:宁夏大学学报,2006,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