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摘要】 目的 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按其是否出现暴力攻击行为将其分为攻击组(53例)及非攻击组(43例), 对两组患者婚否、有无职业、内向性格、易激惹情况、是否为自愿入院治疗、治疗前其家庭及患者个人是否有重大事件发生、是否曾有过攻擊行为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婚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攻击组无职业、内向性格、易激惹、非自愿入院治疗、治疗前其家庭及患者个人有重大事件发生、曾有过攻击行为比例分别为67.92%、58.49%、81.13%、52.83%、62.26%、75.47%, 均高于非攻击组的46.51%、25.58%、53.49%、23.26%、30.23%、51.16%,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与患者性格、非自愿入院治疗、受过较大刺激及曾有过攻击行为等存在联系, 临床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给予其适当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8.04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程迁延且易复发的严重的精神障碍类疾病, 其具体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 患者多表现为认知、意识及行为障碍[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暴力攻击行为问题是目前多数相关工作人员关注的焦点, 由于该类患者无法有效的控制自身行为, 导致暴力攻击行为具有迅速、强烈等特征, 对患者自身及其家庭、医院甚至社会均处于危险状态, 因此探究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并制定预防干预手段尤为重要[2]。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对比研究, 探究其暴力行为因素及护理干预手段,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其中男51例, 女45例, 平均年龄(43.51±4.49)岁, 平均病程(4.23±2.18)年, 全部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且不伴有内脏功能损伤或肢体运动障碍。按照是否出现过暴力攻击行为将患者分为攻击组(53例)及非攻击组(43例)。攻击组患者中男25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41.38±4.21)岁, 平均病程(3.73±1.58)年;非攻击组患者中男26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44.91±4.74)岁, 平均病程(5.13±2.99)年。

1. 2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1周后, 由精神科医生对两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患者婚否、有无职业、内向性格、易激惹情况、是否为自愿入院治疗、治疗前其家庭及患者个人是否有重大事件发生及是否曾有过攻击行为等, 并对以上信息进行对比。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攻击组患者已婚27例(50.94%), 非攻击组患者已婚22例(51.16%), 两组患者婚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攻击组患者无职业36例(67.92%), 内向性格31例

(58.49%), 易激惹43例(81.13%), 非自愿入院治疗28例(52.83%), 治疗前其家庭及患者个人有重大事件发生33例(62.26%), 曾有过攻击行为40例(75.47%);非攻击组患者无职业20例(46.51%), 内向性格11例(25.58%), 易激惹23例(53.49%), 非自愿入院治疗10例(23.26%), 治疗前其家庭及患者个人有重大事件发生13例(30.23%), 曾有过攻击行为22例(51.16%);攻击组无职业、内向性格、易激惹、非自愿入院治疗、治疗前其家庭及患者个人有重大事件发生、曾有过攻击行为比例均高于非攻击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患者出现暴力攻击行为是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均极为关注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 该类攻击事件的发生率为4.5%~49.0%, 且有一半以上发生于入院1周内, 严重影响患者治疗, 并对护理人员及其家属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本次研究表明, 攻击组无职业、内向性格、易激惹、非自愿入院治疗、治疗前其家庭及患者个人有重大事件发生、曾有过攻击行为比例均高于非攻击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上指标均与患者病情存在关联。多年临床经验及事实表明[3], 无职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及病程均比有职业的患者严重, 因此, 更容易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而平静时期表现为性格内向的患者, 多数是由于无法融入外界环境, 精神上始终处于“自我状态”, 而当外界环境对其自身行为造成干扰时, 患者多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情绪, 进而发生暴力事件[4]。患者自身性格表现为易激惹情况, 对外界事物变化较为敏感, 并导致其出现妄想及幻觉, 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极不稳定, 并会将周围的人或事件幻想为针对自己, 进而出现过激行为[5]。非自愿入院治疗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 常表现出对治疗方法极度的不配合, 其原因主要为:①多数患者认为自身处于健康状态[6], 不需治疗, 而治疗过程必将对其自由产生一定限制;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操作或治疗方法对其日常行为造成影响, 患者由于对治疗环境的不适应, 尤其当无患者家属在其身边时, 对治疗的抗拒心理更为严重;③治疗本身违背患者意愿, 患者在治疗初期可能在家属及护理人员的呵护下保持接受状态, 但随着时间的增加或受到其他患者的影响, 导致其出现对治疗的反抗行为, 进而表现为攻击行为[7, 8]。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在患者入院时, 应对患者进行有效评价, 就患者性格、有无暴力倾向、病情严重情况等因素详细询问其家属, 按照患者具体情況制定相应护理方案, 对“危险度”较高的患者提前做好防范措施;②加强安全制度, 定期对精神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使其认识到患者攻击行为的危害性, 并严格管理院内刀具、棍棒等危险物品, 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工作, 并对重点患者进行有效防范[9, 10];③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 在患者平静时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 并注意保持态度温和、友好, 并通过专业的技术及知识, 在患者心中建立其专业的形象, 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护理人员及治疗方案的配合程度及信心, 同时对患者家属就该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 提高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识, 使其能够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 并避免暴力攻击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与患者性格、非自愿入院治疗、受过较大刺激及曾有过攻击行为等存在联系, 临床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给予其适当的护理措施, 避免该类事件的发生, 对保护患者及护理人员均有显著意义。

参考文献

[1]钟红英, 谢小玲, 白杨.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民康医学, 2014, 26(12):52-53.

[2]陈琼妮, 周建松. 我国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文献分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7(7):752-757.

[3]陈威, 洛传明. 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影响. 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11):81-83.

[4]乐俊.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 13(8):94-95.

[5]张伟, 吴燕芳. 6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3, 23(1):65-66.

[6]周仙琴, 彭雅芬.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28):47-48.

[7]孙振香, 祁淑珍, 王秀娥. 19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 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15):1945-1946.

[8]吴海英.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与护理体会. 医学信息, 2015(2):124-125.

[9]王洁萍, 刘诏薄, 李多聪, 等.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 29(6):941-942.

[10]宋建鹏.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7, 40(2):148-152.

[收稿日期:201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