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城乡统筹教育政策对我国幼儿园教师流动政策的启示

【摘要】印度农村人口数量庞大,造成其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为改变现状,印度从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实施各项针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计划,力求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印度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相关政策的梳理,分析了其政策的特点,为我国幼儿园教师城乡流动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教育城乡统筹;印度;幼儿园教师流动

城乡教育不均衡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首要问题,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被认为是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最严重的国家,经过近30年的制度完善和教育投入,这些国家的城乡教育差距在缩小,但依然存在。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更是这样。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在这种经济基础条件下,公民的教育状况很难充分保证,如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国家就是如此。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农业人口多而城市人口少的形势中,农业生产的粗放型,导致农村居民对教育问题不够重视。直到近些年,由于公平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增强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提升国民素质成为各国政府的关注焦点。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需要更多关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从何处入手?如何入手?成为相关人员讨论的焦点。印度被称为世界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其农业人口数量巨大,其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的做法对我国借鉴意义重大。

一、印度城乡统筹教育政策概要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国家,教育改革推进的困难重重。人口众多,而大多数为农村人口,因此造成国家每年的教育经费在增加,但真正达到的教育效果仍不尽人意,就是因为人口增长将教育经费的增长抵消掉了。但必须承认,从印度独立以后就开始实施“科技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对教育的重视,使印度在近些年的教育发展中,虽然背负很大的人口负担,但仍对国民素质提升作出了巨大努力,成就也是显见的。

印度基础教育年限为10年,其教育经费的分担方式主要由联邦(中央)和邦以一定的比例分别出资,但邦的出资占主要部分,约占60%,因此印度各邦教育发展状况要看各地教育投入情况而定,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均衡程度和教育的效果。在印度独立后的“一五”计划到“八五”计划前的“年度计划”间,也就是在1992年以前,印度每5年的教育投入基本都在200亿卢比内徘徊。而到了近20年,印度的教育经费激增,到2002—2007的“十五”计划期间,印度教育经费达到2875亿卢比,这中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得益于印度在1986年发布的《国家教育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education),该政策要求印度各邦重视基础教育,强调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印度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同时,还积极实施农村教育提升计划,如针对6—14岁农村失学儿童的“非正规教育计划”(1974),保证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师配备的“黑板行动计划”(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及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教师培训计划”和“县初等教育计划”(1993)等。

但是真正促進印度教育飞跃式发展的是2001年的“SSA计划”(北印度语Sarva Shiksha Abhiyan),即普及基础教育计划,目的在于实现全国适龄儿童的普及小学教育,包括偏远地区、农村地区、残障儿童等。该计划有众多的子项目计划,重要的如“全国女孩基础教育计划”“教育保障计划”“地区小学教育计划”“全国小学生营养支持计划”等近十项教育计划,分别由不同的责任主体负责实施,并接受各级部门监督。这些计划使印度的初等教育飞速发展。

由于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因此,印度政府尤为重视农村的职业教育,并借此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消除贫困。在20世纪末期,印度向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0.9%,其比例与当时发达国家基本持平,可见印度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将这项政策坚持下来,制定了一系列长期发展计划,保证2/3以上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常态化。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所必备的硬件设施投入,如连入互联网,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并能实现远程学习,提高了农民职业教育的效率。另外,还设立专门的中央政府机构,下设各邦的农村教育发展部,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引导,通过各种培训项目,联系各地农村的发展部,引入民间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保证培训的顺利开展,并保证培训效果。针对一些特殊需要的家庭和人群,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对口扶持,促进了农村职业培训的教育公平性,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帮助农村实现农业职业教育中产生的技术创新,注重引导各类专家将农村职业培训向多领域拓展,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的开放性,保证农民的多元化职业发展方向。

二、印度城乡统筹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幼儿园教师流动政策的启示

(一)印度城乡统筹教育政策的特点。1.深刻认识基础教育的地位,重视农村教育。印度在1974年的《国家儿童政策》中就表明其对儿童的重视,认为儿童是“极有价值的人类资源”,儿童的成长是国家的责任。在此观念基础上,印度制定了众多的基础教育政策,并立足本国国情,尤为重视为数众多的农村儿童的基础教育。2.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注重教育公平。印度重视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如对残疾儿童的关注,对偏远地区女童受教育方面的关注等,都表明了印度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本国实际,以及弱势群体的需要,注重教育公平。3.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作用,实施多级化教育管理。印度充分发挥联邦政府的主导作用,重视基础教育问题,并形成了一套由中央(联邦)、邦、县或自治市(镇)、区或乡村构成的教育多级管理网络,以保证各项政策落到实处。4.重视受教育者的基本需求。从印度教育改革的一些措施中,可以发现,政策的制定者重视受教育者的基本需要,如针对农村地区儿童,有膳食营养计划方面的项目支持,有针对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购置,如黑板、书包、书籍等方面的基本物资,了解受教育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帮助。

(二)启示。1.完善多级分担的教育投入责任体制。幼儿园教师的流动主要原因是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工作认可度等方面问题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因此,应明确学前教育经费的承担问题,各级财政的分担比例应基本明确,且应稳步提升教育投入,这部分投入中包括对幼儿园教师流动的引导性资金投入,如鼓励幼儿园教师到偏远农村地区任教或进行一定时间的轮岗交流,吸引优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入学前教育行业从事幼儿教师职业,加大教师的工资待遇,让教师对这份工作倍加珍惜,且能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自尊感。2.对幼儿园教师流动政策制定应有细化的子项目跟进。目前对我国幼儿园教师流动相关政策只是引导性的政策,而且政策较为笼统,不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应构建一段时间内能够完成的项目,并衍伸出众多子项目以共同支持该项目的达成。类似于教育目标的分解,将一个整体目标在教学中实施难以入手,感觉困难重重,但如果将目标分解为诸多子目标,实施起来就方便得多。3.政府分工明确,并发挥主导作用。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流动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于权责不清,责任不明,对教师流动的监管不到位,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使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极其不稳定。管理中缺位、越位管理、多头管理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样一旦遇到问题,谁都可以推脱责任。2015年国务院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随后,各省纷纷制定相应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方案。但需要明确的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轮岗交流是在县域内进行的,这样的政策仍显得宽泛,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对于幼儿园教师的城乡流动而言,更需要各部门分工明确,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切实关注到幼儿园教师流动的原因,真正让政策落到实处。

三、结语

印度的教育城乡统筹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也有一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如政策应切实落实,而不能搞花架子,或者有选择性地实施政策,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应充分重视基础教育的作用,印度片面追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基础教育的相关政策无力实施。因此应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各种制度、规定切实落到实处。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对学前教育不太重视,造成学前教育长期发展较为落后,教师流动现象严重,应借此学前教育发展的契机,制定教师流动的相关制度、政策,并保证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城乡统筹视域下幼儿教师流动机制的协同政策体系研究”(编号:16YJC880031)】

【参考文献】

[1]马加力.当今印度教育概览[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14.

[2]沈有禄,谯欣怡.印度基础教育财力资源配置差异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2(1):47-49.

[3]温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模式与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重庆的经验和证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2-113.

[4]沈有禄,陈浩.印度普及基础教育旗舰行幼SSA计划成绩与经验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4):1-6.

[5]董秀华.印度普及初等教育的新战略——"县初等教育计划"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