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逼近,电动自行车驶向何方


  2009年12月16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宣布,拟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下称电摩“新国标”)中涉及电动轻便摩托车的内容暂缓实施。至此,曾以为面临“生死关头”的国内电动自行车行业终于松了口气。近期关于电摩“新国标”的争议也算告一段落。
  但是,在这场沸沸扬扬的争议背后,同时暴露出目前电动自行车面临技术标准陈旧,市场不规范,政府难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也许电动自行车行业渡过了“标准危机”之后,还会面临真正的“生存危机”。
  
  “新国标”掀起争议
  
  2009年12月初,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公布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中称:“从2010年1月1日起,40公斤以上、时速20公里以上的电动自行车,称为轻便电动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划入机动车范畴”。
  对这一“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商和销售商认为无疑会带来灭顶之灾。他们悲观地估计,以全国现有1.2亿辆电动自行车,平均每台2500元计,这些总值近3000亿的车辆将面临。同时,国内2000多家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面临关门,近千万人将失业。
  “这是摩托车行业对电动自行车行业无情地打压。”在新疆拥有50多家销售网点的新日电动车、新疆运营中心总经理李明直言。
  李明认为,这次由全国汽车标准化委员会摩托车分会主持制定出的”标准”,明显损害电动自行车的利益,造成的后果是由电动自行车开辟出的广阔市场,将被电动摩托车夺去,整个行业难以为继。
  
  电动自行车行业“有点乱”
  
  根据1999年发布实施的《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规定了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时速不超过20公里,整车质量(重量)不大于40公斤。一次充电后的续行里程不小于25公里。
  但是,记者在对电动自行车市场调查时了解到,目前市面上的电动自行车普遍都超过了这一标准。
  电动自行车不仅技术“超标”,生产企业也不乏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几把螺丝刀,几个工人,就可以凑成一个电动自行车组装厂,这在业界并不稀奇。 青岛澳柯玛电动车新疆总代理陈幸伟说,经常会有“业内人士”打听市场上哪类产品热销,他们就能拼装出同类的,“这些人花个三五万、七八万就能搞出个厂子,产品质量可想而知。”
  李明在这方面教训惨痛,他前两年曾经营十多种牌子的电动自行车,“什么车便宜就销什么,结果往往这个月进了货,下个月就找不到厂家了,倒闭了,车子成了‘孤儿车’。”仓库里大量积压“孤儿车”,以及高达80%以上的返修率,使他的生意一度濒临绝境。
  
  配套政策需关注
  
  正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16日关于暂缓实施的通知中所提到的。“目前电动摩托车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制定好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还需要一个过程”。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责成相关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要在充分听取相关方意见的基础上,加快修订《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
  对此,中国自行车协会助力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陆金龙表示欢迎的同时告诉记者,电动自行车标准最新版本仍在修订中,最终方案计划去年底或今年初递交国家标准委,届时在最高时速和重量标准上会作调整。
  摆脱了“标准危机”之后,摆在电动自行车行业面前的仍将是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即使将来电动自行车安全性能达到上机动车道行驶的要求,道路上多出如此庞大数量的车辆,公共交通管理做好准备了吗?”岳秀庆等人提出了担忧,这也成了摆在政府面前需要寻求出路的新课题。
  同时,有专家指出。提高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的门槛迫在眉睫。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生产环节的规范管理,促使行业内部进行一次大洗牌,帮助提升产业的研发能力和整体实力。同时,流通环节监管和整顿亟待加强,电动自行车的市场形象需进一步提升。
  “大家对这个行业都多一些关爱。也许不久的将来,我国会涌现出电动自行车里的‘宝马·奔驰’。”有业内人士对我国电动自行车打造出世界知名品牌寄予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