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铁企业科学安全管理创新策略

河钢集团宣钢公司炼铁厂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1

摘 要 在安全管理中,科学安全管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探讨科学安全管理的创新对钢铁企业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科学安全管理 创新

对钢铁企业而言,创新是职工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管理是钢铁企业通过计划、领导、组织、控制等方式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法。而钢铁企业的安全工作更是要通过创新管理才能实现企业全年安全无事故的目标。所以本文就安全管理的创新角度探讨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对钢铁企业的重要作用。

钢铁工业是一个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的高危险行业。钢铁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钢铁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也要不断创新。随着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理念的转变,安全管理以其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成为钢铁企业新型的科学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的创新是以人为本,通过凝聚力、渗透力和影响力,让安全成为每位职工的行为习惯。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既传承了传统的安全管理中的有效模式,同时又结合了现代人本管理的优点,兼顾了对人、环境、物的管理,是目前钢铁企业安全管理的最高安全管理模式。

一、事故分析需要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行为科学理论提到:社会、生理和环境等因素均会影响人的行为。在实际生产中,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为失误和“三违”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因而,分析人为事故的原因就不能仅停留在人的原因这一层次上,应该更为深入的进行分析。比如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之表现,应区分客观还是主观的原因、生理還是心理的原因。对于主观、心理的原因,就要从人的内因入手,运用培训、督促、检查、管理等措施来调整;对于客观、生理的原因,就要从物态和环境等方面入手,来适应人的客观生理要求,减少人为过失。行为科学当中的人的行为模式、挫折行为研究、注意和安全行为、人的意识过程、事故心理结构等理论和规律均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事故的原因。

二、以科学管理为依据,创新安全管理理念

科学的管理手段在安全管理中十分重要,安全管理同样要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管理方面,通过激励理论诱导安全行为,避免“三违”行为。使用角色作用理论,使安全管理人员始终保持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在班组人员组合搭配上,为使班组成员安全稳定的进行生产,则需要掌握职工的性格、气质、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让协同作业的职工性格互补,价值观趋向相近等。在工种和职位的安排上,为减少可能的失误,要根据职工的爱好、情绪、能力等进行调整。我们在安全工作中,需要职工不断从学习诸如安全规程、安全事故案例、安全学习资料等,如果一味的仅仅组织开会学习,长此以往,收效甚低,职工也较容易忘记。科学的安全教育培训也应遵循人的记忆发展规律,比如利用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强化职工对安全资料的记忆。

在实际安全工作中,也要讲究管理方法。通常企业在制定了一系列安全规程后,执行起来却总有职工置若罔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安全新规实施过程中,安全管理者没有给执行者以及时、正确的反馈。例如职工经常带安全帽时不系好安全带,既没有遇到安全管理人员的惩罚,且系好安全帽的安全带之后也没有得到安全管理人员的正面积极反馈,职工就可能会认为,安全管理人员对职工是否已严格执行安全规定是不关心的,只是为了传达文件而已。长此以往,职工就会对安全工作越来越懈怠,对企业的安全文件漠不关心,并逐渐养成习惯性违章的行为习惯,可能最终酿成严重后果。所以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正、负反馈的给予是十分重要的。

三、以企业转型为任务,把握科学安全管理规律

钢铁企业目前处于转型期,把握转型期间的安全管理规律,是指必须处理好钢铁转型过程中的诸多安全管理问题,有目的性的采取安全防范措施。通过安全管理确保企业转型期的顺利过渡。根据安全管理动态性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要把握安全管理规律,首先要处理好先前的安全管理意识于新的安全管理环境之间的矛盾;再次要处理好安全管理职工少与安全防范任务多之间的矛盾;三是要处理好维持之前管理任务不变与探究开展新管理任务之间的矛盾。安全管理部门在保证圆满完成现有安全管理任务的同时,需要合理调配人员,通过统筹规划,保证先前管理任务和新增安全管理项目可以同时展开。

四、结语

科学的安全管理应渗透到钢铁企业的每个环节,在每位职工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安全管理只有在其运行中才能体现出生命力,也只有在不断地改进、完善、提高和创新中才能发挥其价值,并最终体现在钢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提高企业安全绩效,实现职工本质安全化。

参考文献:

[1] 万晨鹿.论以人为本理念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运行和改进中的实现[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05).

[2] 冯原春,苟惠芳.安全科学在现代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