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生物电阻抗方法对上海社区50岁以上人群体脂测定及分析

【摘 要】目的:應用生物电阻抗测试仪测量上海社区50岁以上人群体脂含量,分析肥胖率以及体脂的分布特点。方法:随机在社区选取1006名例人群,测定体脂率、各节段体脂率及内脏脂肪等级、肌肉量等相关指标。按照不同性别和年龄段,对测试项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得出女性总肥胖率为30.1%,男性肥胖率为45.4%,60-69岁段以及70-79岁段的男性肥胖率均大于女性,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肥胖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男性身高、体重、肌肉质量,内脏脂肪等级、四肢骨骼肌质量均高于女性(p<0.05),总体脂率以及各节段体脂率均低于女性(p<0.01);女性脂肪主要聚集在下肢,而男性脂肪主要聚集在躯干。结论:女性肥胖者多表现为梨型肥胖,而男性肥胖者多表现为苹果型肥胖。

【关键词】社区;体脂;生物电阻抗法

【中图分类号】R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0-0-01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居民生活逐渐富裕的同时,肥胖问题日益突显。肥胖不仅影响外表美观,更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脑血管相关疾病的独立高险因素[1],导致特定的恶性肿瘤[2]。不仅如此,肥胖的患病人群是各个不同阶段不同性别的人群。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显示,18 周岁及以上人群中,30.6%的人超重(BMI>24 kg/m2), 12.0%的人肥胖(BMI>28 kg/m2)[3]。

BMI指标测量简便,是目前临床判断肥胖最广泛使用的指标。然而,BMI指标不能区别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将肌肉发达的人诊断为肥胖[4-5]。Okorodudu等以双能X线检测的体脂率诊断作为金标准,发现BMI预测肥胖的特异度超过90%,然而敏感度仅为42%[6],故BMI不适合作为筛查肥胖的指标。

本研究以生物电阻抗方法对上海社区50岁以上人群体脂率进行测定,观察体脂的分布规律以及肥胖患病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样本均来自2018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长期居住本社区,年龄≥50岁,均可独立完成测试。女性共625人,男性共381人,分为4个年龄段分为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随机抽样。受试者无肿瘤、严重心脑血管、内分泌、肝肾功能衰竭等疾病,无长期服用激素病史,对所有检测指标知情同意。

1.2 身高测量 采用身高仪测量身高。受试者脱下鞋帽,立正姿势站在测试仪板上,躯干自然伸直,眼睛平视前方,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横板滑下至受试者头顶,测出身高,重复一取平均值,精确至0.01 cm。

1.3 体脂以及其他各指标的测试:单衣赤足站立,使用同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物电阻分析仪,检测体重、全身及节段的肌肉量、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等指标,仪器开机后仪器自动校准。

1.4 诊断标准:按照体脂率的标准,本样本人群均≥50岁,女性体脂率≥25%,男性体脂率≥30%诊断为肥胖。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4. 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表示,使用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u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肥胖率的比较 女性肥胖率为30.1%,男性肥胖率为45.4%,男性总体的肥胖率高于女性,不仅如此不同年龄段的男性肥胖率均大于女性,通过检验得出,仅在60-69岁段以及70-79岁段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的肥胖率比较可以得出女性的肥胖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2.2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各项指标的差异 除了BMI、总脂肪的质量、腰臀比以外,男性身高、体重、肌肉质量,内脏脂肪等级、四肢骨骼肌质量均高于女性(p<0.05),总体脂率以及各节段体脂率均低于女性(p<0.01)。

2.3 不同性别各节段体脂率的分布特点 可以看出男性各节段体脂率均低于女性;男性节段体脂分布特点是躯干体脂率>下肢体脂率>上肢体脂率;女性体脂分布特点是下肢体脂率>躯干体脂率>上肢体脂率。

3 讨论

肥胖即体内脂肪总量增加,根据不同积聚部位常分为全身和腹性肥胖,全身性肥胖,又称周围性肥胖、均匀性肥胖,脂肪主要沉积于臀部及大腿等皮下组织;腹型肥胖又称中心性肥胖或向心性肥胖,脂肪主要沉积于腹内组织,包括内脏实质性脏器、大网膜、肠系膜和腹部皮下组织[7]。中心性体脂分布与糖尿病合并血脂紊乱和高血压疾病发生相关性更高[8],腹型肥胖人群是常见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多风险因素集聚的易患群体。

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男性节段体脂分布特点是躯干体脂率>下肢体脂率>上肢体脂率,脂肪集聚在腹部,呈苹果型肥胖,即中心性肥胖;女性体脂分布特点是下肢体脂率>躯干体脂率>上肢体脂率,脂肪只要集聚在下肢以及臀部,呈梨性肥胖。与女性相比,男性更易罹患由脂质或葡萄糖代谢紊乱引起的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慢性病[9]。本研究纳入的样本是≥50岁人群,样本量不多,可能存在偏倚,但是通过对四个年龄段的研究可以初步得出肥胖的患病率以及体脂分布的特点,待更多组年龄段更大样本量的现况研究进一步说明。

参考文献:

胡利勋, 杨建全. 健步走联合太极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影响[J]. 海南医学, 2015, 26(14): 2053-2055.

肖毅. 肥胖症患者体内脂肪及肌肉含量与肥胖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2:177.

Stenholm S,Harris TB,Rantanen T,et al.Sarcopenic obesity:definition,cause and consequences[J].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2008,11(6):69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