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创造力从紫砂陶中淡出

摘 要:本文论述了宜兴紫砂陶生产力发展的原因,认为历史上对生产力主体的忽视是对人创造力的否认,是对人本性的漠视。相反,陶瓷文化永恒的魅力,是劳动主创精神,即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示,是创造与利用的有机统一,——宜兴紫砂陶制作表现出生产者超凡的创造力,这与历史上忽视劳动者创造力的意识及其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关键词:创造力;紫砂陶器;名家

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社会的能力集中体现在造物能力及水平之上,在造物种类及其功能提高的过程中,人的创造力逐渐彰显出来。

在陶瓷创造及其文化表达中,最初反映在造物能力上的是人能够将一种物质形态转化成另一种物质形态,并使改变后的这种物质形态迅速进入人的生活中,为人的发展服务。

紫砂陶是这种文化创造的遗产,或者是精神保留,它彰显着人的创造力,并体现着人文主义活力。传统社会中,由于忽视了劳动主体的创造力,所以,在陶瓷生产中,人文主义中的人性被否认。然而,在宜兴紫砂陶生产中,这种创造力得到彰显。

在新石器时代,由于社会创造与文化成果共享,人们的创造力不仅得到相互承认,而且,还相互尊重。在制陶活动中,劳动者的劳动既显示着自身的主创精神,又得到别人的尊崇。

然而,奴隶制社会确立以来,由于社会财富占有所决定的隶属关系建立,它确定了一种侵吞劳动者财产的制度,尤其占有别人劳动成果的阶层还肆意践踏别人的劳动,忽视别人的创造力。

由此可见,在陶瓷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对生产力主体的忽视由来已久,这的确是否认人性的一种错误,是对人创造力的漠视。

而在事实上,劳动者创造意识的正常发挥是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正能量,是不可忽视的。从历史上看,陶瓷文化永恒的魅力,是劳动主创精神的体现,是人文主义情感的外泄,是创造与利用的和谐与统一。这样,一种回归原始劳动的强烈意识一直隐藏在陶瓷文化的主创队伍中,并不是流露出其思想火花。

即便如此,由于社会主流倾向之故,陶瓷文明的发展还是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主义局限性的可悲之处。

宜兴紫砂陶制作表现出生产者超凡的创造力,这与历史上忽视劳动者创造力的意识及其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的“家天下”文化生活竭尽所能地为“家”私有的生产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及进步。凡是对这个“家”庭文化生活有用的均可以得到发展,相反,会受到严格限制,甚至杜绝。这种为家而不为社会大多数人的生产,从根本上束缚着社会的快速进步。

直到明代中后期,一种适应市场需要的手工业生产打破这种“家天下”的生产禁锢,它以生产商品的组织形式出现,并较快地在社会上兴起。在陶瓷生产领域,除了为官窑所垄断的窑场之外,民窑基本走向商品化生产。明代,宜兴窑兴起正值工场手工业生产与商品经济结合之际。

宜兴窑的制陶业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与生产技术密切。它在充分体现生产技术中,彰显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此时,中国社会逐步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的刺激作用无不促动着陶瓷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另外,依靠技术作为主要支撑的紫砂陶制作,需要发挥制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宜兴窑的发迹,发生在两个客观条件下,第一,优良的陶材料与生产技术的结合,成为商品生产与经营的基础。作为商品,“(1)核心部分:商品所具有的满足某种用途的功能,是消费者真正要购买的服务和利益。(2)形式部分:商品的具体形态,主要包括商品的成分、结构、外观、质量、商标、品牌、标志、包装以及使用说明等。”[1]作为第一个条件,紫砂陶的符合部分,是适应人们对茶饮文化的需要。这从材料的质地、性能等方面十分符合优良日用产品的功能。宜兴紫砂陶十分适宜制作茶饮壶具,适应茶饮文化,这需要从材料的化学、物理性能上考察与分析。“用紫砂作茶具,有盛茶隔夜不馊,不走味的说法。实际上,并非宜兴紫泥有什么特异性能,而是陶质茶具盛茶后,茶盖有细孔能吸收水蒸气,不致在盖上形成水珠,滴在茶水中搅动茶液,加速茶的发酵,因而也相应地减低了发馊和走味的条件。”[2]此外,就材质和色泽而言,宜兴紫砂陶泥质虽然显粗,但是,光洁,滋润;色泽尽管深,但是,十分稳重,具有厚重感。这样,作为商品品质,颇受人们喜爱。

另外,尽管社会生产已经进入到工场手工业时代,可是,宜兴紫砂陶的生产还是纯粹手工制作,产量与需求量存在着巨大差距,就是生产的商品远远不能满足商品市场的需求。“物以稀为贵”,这是宜兴紫砂陶十分昂贵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二,封建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增加与扩大,消费人口增长,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为封建经济的繁荣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促进了生产的分工,而且,增长了社会财富,相应地刺激着封建文化从各个方面发展,尤其生产与消费的结合突破了封建经济的家庭束缚,走向社会化。

这样,宜兴紫砂陶生产制作得到极大发展:陶工们充分挖掘了陶材料的性能,并在生产制作中颇具匠心。紫砂陶器优良的品质与看好的商品消费市场吸引不少励志从事紫砂制作的人,例如,龚春起初是吴颐山一个官宦人家的书童,后来,“在宜兴湖沱的金沙寺里看到和尚智静炼土制壶,于是仔细研究制陶技术,后专以制作茶壶为业,人们称为‘龚春壶’。”[2]据可靠文献记载,自龚春之后,宜兴制作紫砂的工艺界名家辈出,诸如,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被称为“四大家”。随后,出现了时大彬、赵良璧、陈鸣远等,时大彬是时朋之子,也是后继的紫砂陶制作名家。由此可见,在紫砂陶生产力的延续上逐渐出现了世家之风。

总之,宜兴紫砂陶生产发生在商品经济时代,是商品需求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的结果。尤其商品经济刺激技术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逐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桎梏而淡出。

紫砂陶的生产与营销,打破了历史上对生产力主体的忽视由来已久的观念,从根本上建立了生产与需求紧密结合的经济文化运行机制,从而改变了对人创造力的漠视的现实。——这是陶瓷文化拨乱反正的开始,它对劳动主创精神的认可,是人文主义情感的外泄,是创造与利用的和谐与统一。

参考文献:

[1]徐东云,商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2).

[2]田自秉 ,中国美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M], 1985:286.

[3]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M], 1982(09).

[4]田自秉 《中国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M], 1985(01).

[5]李少林,王达林.《中国茶话》[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08).

[6]徐东云.《商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