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针灸与超声医学的结合方法

[摘要]针灸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鲜明,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对参与和辅助临床治疗,促进患者病情康复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飞速发展的西方医学带来了许多新兴的医疗技术与研究方法,如超声、心电图、放射科等,其中超声是一种检查和诊断方法,可快速明确患者病情,为其临床诊疗提供方便。现阶段,有许多医学研究资料表明,在临床中将针灸和超声医学相结合,可有效保证病情诊断与临床治疗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准确性,对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对针灸与超声医学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望对以后的临床医学实践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针灸;超声医学;结合

近几年来,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整体医疗水平的逐渐提升,临床医学中各科室、各部门以及各技术领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其中尤以针灸和超声医学的结合较为明显。在“针灸”这一中医疗法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的超声医学诊断技术,采用中西结合诊疗法,能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增添助力,对缩短诊疗时间,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笔者主要总结了以往临床诊疗经验与相关文献报道资料,探讨了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策略,现报道如下。

1.针灸与超声医学评价的结合

超声诊断是超声学科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主要通过测量人体生理或组织结构的数据、形态,从而发现病变做出明确提示的一种新型诊断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显像清晰、对受检者身体损害小、痛苦少、直观性强、诊断准确率高等优势,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

当前环境下,医学界中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将超声诊断和评价用于中医针灸治疗中,并以此来评价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超声医学可用于评价针灸对患者脏器活动的干预效果。就目前医疗水平来讲,临床中的A型、B型、M型超声均可清晰显示患者脏器情况、病灶性状及其发展情况等,现阶段有学者依据其超声特性来评价针灸疗效,例如温峰云等学者在临床研究中采用超声技术发现了针刺肩井穴对患者胆囊收缩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且无论患者胆囊扩大或缩小,待针刺后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由此可知在临床针灸治疗中利用超声医学评价,应用效果确切。②超声医学用于评价针灸对患者脏器血流情况的干预效果。目前,临床中常用的B型和M型超声以及多普勒超声均可明确显示人体心脏血管性状及其血流变化情况,以此来了解和掌握人体重要脏器的供血功能。现有学者采用多普勒超声或超声心电图来评价老年患者心脏递增负荷的针灸疗效,研究结果发现针刺患者定量运动负荷后其各阶段的CO、SV等指标均高于辅酶口服患者,由此可知针灸更能够激发老年患者心力储备潜力,增强其心脏排血与舒张功能。

2.针灸与超声医学辅助的结合

一般来讲,超声方向性较强,可通过不透明物质直接呈现出其内部形象及其特点,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中均应用超声导引医疗操作行为,是现阶段临床中新兴的一种介入超声技术,已得到广大医学界的普遍重视。

有部分学者将此项超声导引技术用于针刺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临床研究中,结果发现超声技术可动态监测其实际的穿刺过程,并可实时观察患者病变部位的撕裂或肩袖周围组织的异常情况,且除此之外,超声还可作为临床中明确危险穴位针刺深度以及如何针灸才能达到最大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例如,在临床针刺颈臂穴时,利用超声引导可准确避过肺尖部位,预防发生气胸,且有研究指出当机体得气时,其临床超声表现为针尖刺及臂丛神经外膜,其具体的感传程度、位置与针刺方位、机体臂丛神经走行密切相关。同时,对于危险性较高的腧穴,以往有学者利用超声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如肩井穴与针刺深度的切面以及多普勒超声影像分析,经研究可知直刺肩井穴皮肤一壁胸膜的距离(即针刺危险深度)为(28.6±5.4)mm,为临床医生的后期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从总体上讲,目前临床中利用超声研究腧穴针刺深度与疗效的报道资料与研究项目较少,但随着超声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应用,其在临床针灸实验与医学教学中应该会有更直观的表现和感觉。

3.针灸与超声医学治疗的结合

超声的综合性较强,其不仅是一种临床诊断和检测技术,还可用于临床治疗,如低强度超声诊疗、美容保健、超声碎石、超声手术刀以及超声节育等。当超声强度≥0.1W/cm2,可引发人体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以此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当0.2W/cm2≤超声治疗剂量≤2.5W/cm2时可判定为非损伤性治疗,在上世纪末,就已有医学专家将此超声能量用于人体穴位中,以实现临床治疗的目的,达到人体保健的作用,此种医疗手段和方法也可称之为“超声针灸”。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医学领域中关于针灸与超声医学的结合主要体现在针灸与超声医学评价的结合、与超声医学辅助的结合以及与超声医学治疗的结合等三个方面,超声不仅能够作为病情评价和辅助诊断的工作,而且还可作为临床治疗工具,在各大医疗机构中均得到有效应用。但是目前我国临床中对于二者结合的医学研究尚不够深入,仍存在诸多难以解释的地方,整体准确性不足,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